经典诵读教学的突破
2020-10-21李郁
李郁
摘要:在经典诵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工具,既是当前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素质教育目标对语文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多媒体具有活动的形态、绚烂的色彩、形象的声音、丰富的资源、生动的内容等特点。这些特点能把距离久远的经典“拉近”,为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提供充分的条件,更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
关键词:经典诵读;“云课堂”;多媒体;古诗文阅读
回顾自己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进行教学的这几年,可谓痛并快乐着,磕绊中有收获。来到星洋学校,我对“互联网+”教学生态有了全新的认识。2018年十月底,苏州市初中语文研究中心组初三活动在我校举行,作为中心组成员的我,结合两个多月学习的收获,运用了“希沃云课堂”教学平台进行了经典诵读《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展示,给组内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获得了好评。我想,这节课能取得一定反响,很大的原因是运用了“云平台”教学系统,依托希沃软件平台的数字化课堂,实现了多种媒体的整合;利用双屏甚至多屏进行多维度展示,打破了原先线性单一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有了更多变化,实现了语文诵读教学的突破。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对于这堂课的理解和感悟。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本内容得以“浸润”
这里借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一句诗来表达我对学习起点“浸润”的理解。所谓“浸润”,就是学生把握学习动机的程度。教师本就应该让学生深入文本,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但是,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古诗词的内容和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传统的预习作业让老师很难考察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如果不能在课前寻找学生学习的最佳起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教”适“学”,学生的学习就是被动的,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
课前,我让学生运用网络搜集关于文本的信息和资源,解决文本疏通和理解的问题。这项工作扩充了预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我设计了活动任务单,让学生在充分预习后完成,作为对预习效果的检验。
在课前预习展示时,学生将自己的活动任务单,借力“希沃云平台”中的手机投屏功能加以呈现。这种呈现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新鲜。学生课前的预习行为得到充分直观的展示。我在比较中潜移默化地切入教学的现实起点,准确捕捉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自己的教学符合学生实际;直观的教学手段和呈现方式,更贴近学生,不仅让课前预习效果可感知,也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通过学生预习任务单的展示,学生参与性更强,这对于初三不再愿意主动发言的学生来说非常有效。同时,在这一环节后,这部分预习资料被收入这一课的资源库中,与之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和课堂实录一起保存,从而做到既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又可以在课后对没有完全理解、吃透的内容回头来重现课堂。
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探索,让学生学习“活”起来
笔者在这里借助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名句来表达对“文本探索”的理解。
(一)由教师主导型讲授变为学生探索型学习
经典古诗文由于内容久远且深奥,迁移背景的知识点较多,传统教学过程均由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一支笔、一本书进行讲解,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必定良莠不齐。而在“云平台”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古诗文文本为探索内容,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教师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讨论机会,使课堂成为头脑风暴的场所。譬如,在“观痴行”环节中,我让学生梳理作者行踪,字斟句酌,体会作者处处不同常人的行为。我利用希沃“云平台”显示具体语句,使学生有文本可循,从而帮助学生强化理解。同时,我以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朗读法为辅,让学生边读边看边品,使学生各方面感官都被调动起来,课堂参与度很高。
(二)由教师封闭型讲授变为学生拓展型学习
传统古诗文教学中的环节已远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需要,同时,纯粹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也远不能体现社会对人们掌握知识的要求。未来的公民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既然古诗文本身是凝练文字的艺术,文本高度浓缩,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在“观痴行”环节中,我借助屏显内容,进行圈点勾画做批注,强化学生印象,让学生在回答中对凝练的经典阅读文本进行扩充。我通过启发式教学,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和研究,还原经典诵读文本的画面感,加深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重构,让教学活动“动”起来
苔花很小,也不璀璨,但是一簇簇的苔花,也能如牡丹般美丽辉煌。
“云课堂”背景下的经典诵读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识字或理解内容,更要让学生学会功能性阅读,通过网络背景下的阅读获取新知,发展自我阅读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交互技术,重构传统的教学环节,创新发展,帮学生建构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习环节:搜索—讨论—质疑—归纳。
学生掌握了在速读中发现新鲜信息的方法后,还要学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学会利用已有信息去学习未知内容。这也是我们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我在本课教学的第三环节设计了这样的内容:深入研读文本,结合作品原句,说说文中写景有何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随后,我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本文的写景内容只有一句,但意蕴却很丰富。我采用“蒙层”教学的方式,给学生自由空间,避免学生按照我设计好的环节来思考,从而扩展了学生思考的广度。当学生回答其中一个角度时,我就揭开蒙层,并指导学生通过换词、删词、换句、换顺序的方式,充分讨论、概括,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角度。
对学生而言,学会讨论就是学会倾听,学会在实际与逻辑的证据面前修正自己的认识,进行质疑思辨,归纳提升。在这种讨论中,学生个人的阅读行为会转变为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交互影响、交互启发的合作活动,从而把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实现个人阅读活动的社会化。教师应该把学生置于交流环境里,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听、说、读、写”诸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把学习过程与发展过程进一步统一起来。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所向。
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多元,让课堂效果“丰”起来
“云课堂”教学手段多样,但一切手段都需要为教学效果和目的服务。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往往被忽略。很多老师认为板书只是对于教学内容的记录,殊不知,板书是对整堂课线索的梳理、对教学内容的概述。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板书就是让最后一分钟踏入课堂的人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板书之重要性。但传统板书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板书也结束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被擦除了。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巩固。因此,本课我利用未来教室的双屏模式,结合希沃“云平台”与演示文稿交互的形式,将板书电子化呈现;同时采取实时录课的方式,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并在课后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之后回顾课堂,做好复习巩固工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用多元化思维方式来构建课堂,让各种教学手段为共同的教学目标服务,使课堂教学呈现无尽的“春色”。
可以说,“互联网+”教学生态圈的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真正做到了融合创新,不断推进课堂教学。这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也做了一次大胆而有效的“突围”。但我们也要认识到,需要跨越的障碍还有很多。可以说,只要我们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目的是清晰的,只要我们坚持“求新”“求变”,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开拓创新,不断坚持并付出努力,合理利用“未来教室”的全新平台,就能给新教育改革插上翅膀。相信我们的古诗文阅读教學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责任编辑:吴延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