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发展中老漂族社会创新服务项目研究

2020-10-21陈嘉熠孙姝玮杨思思

青年生活 2020年22期
关键词:城市融入

陈嘉熠 孙姝玮 杨思思

摘要:面对老漂族城市融入困境,杭州市阳光社区幸福家园工作室开展幸福家园·老漂书院公益创投项目,在临时党支部的协同下,创立了老漂书院,为社区内老漂族群体提供了集生活与学习为一体的活动平台,有效缓解老漂族的身心困境。基于自组织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框架,立足解释性研究的范式,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老漂书院项目在激发老漂族自发性和自主性与充分整合社区自身力量与资源方面有独特优势,而该项目在资金、安全保障、活动内容设置方面仍有可完善之处。总体上,幸福家园·老漂书院项目为多方主体解决老漂族社会融入问题提供了一大项目参考范本。

关键词:老漂族;社会创新服务项目;城市融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老漂族”是时代社会变迁和人口流动的产物。随着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有更好的发展,选择到城市中找工作、安家。而老年父母常常会选择到城市中来帮衬子女,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或是流动到城市中投靠子女,形成了城市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

近年来,社会发展的复杂化推动“老漂族”群体不断壮大,并导致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与严峻,如因社交网络变更所陷入心理困境越发复杂;社会不完善的保障与支持对老漂族正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异地就医结算、老人投奔子女可落户等政策虽在部分地区取得了不错的效应,但相关措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如在相关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政策上仍有明显的户籍分割现象,不仅妨碍了正常生活,更加大了老人对该城市的心理距离。

在我国,一些社区已开始关注“老漂族”这一群体,如在南京玄武区晏公庙居家养老中心,每个星期都会开展读书会,让"老漂族"们找到"家"的感觉;长沙开福区洪山街道洪雅社区的双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老漂族”建立了提供日常测量血压等服务的健康小屋,及雅萌亲子乐园为老人提供兴趣课程的同时,志愿者暂时照看孩子,给老人喘息的空间。政府政策层面,在完善异地就医、推动非户籍地参保和医保全国统筹、培育社会老年组织、完善异地养老服务体系四方面,各地区不断完善对“老漂族”的保障。

目前,学术界虽对老漂族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做了细致的分析,并从社区、政府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但实行难度较大,并未有较好的落实。

如何破解老漂族的身心困境,满足其社会需求正成为政府亟需解决的一道时代命题。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笔者借助自组织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探究阳光社区幸福书院(以下简称“幸福书院”)公益创投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了解其组织建构中对人、财、物等要素的运用情况,分析其组织的实际功能,并结合其项目实施中的实际案例,研究“老漂族”在城市融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在社区介入下解决问题并渐渐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将对“老漂族”的经验研究置于一定的理论框架中,具有经验性、实证性与理论色彩,将组织学理论与具体研究进一步结合。

第二,笔者将研究社区在介入老漂族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具体作为,对社区如何确定帮扶对象、使用何種介入方法、介入的优势与短板以及介入后的效果等方面作长效分析,整合得出可操作性建议,为社区更好地介入老漂族问题出谋划策,有利于丰富社会工作实务操作理论,丰富和充实社区的工作方法体系。

2.现实意义

第一,本文聚焦目前中国老龄化、城市化浪潮下数量庞大且呈增长趋势的“老漂族”群体,追踪关注社区为其解决城市融入问题的整个过程,探究“老漂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何种方式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更具作用。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帮助“老漂族”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为解决“老漂族”的“心理空巢”问题助力。

第二,本次研究区别于以往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研究主体的选择。选择探究社会服务项目在老漂族城市适应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实地走访并关注该服务项目在阳光社区的发展、落实情况,探究该项目在解决老漂族问题中的优势以及短板,最后在整合评估基础上得出可操作的建议。因而,本研究不光能为“老漂族”本身提供帮助,也能基于详实的研究资料为社区提供切实有效的介入老漂族问题的工作方向指导、资源链接、具体介入方法和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及思路

研究目的在于,基于对杭州市阳光社区幸福书院公益创投项目的具体研究,总结出其中具有独特性、可复制性的经验内容,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优化提升,最终提出可供多方主体参考的解决老漂族社会融入问题的项目范本。

具体的研究思路如下,针对阳光社区幸福家园·老漂族书院公益创投项目全流程进行调查研究。其中结合自组织理论,从项目发端的内在动力和项目开展中如何维持组织运行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资源依赖理论,从资源提供方、资源需求类型及资源提供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出此公益创投项目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并根据现有的问题及不足提出优化路径,最终凝练出可供复制和推广的老漂族服务项目实时模式,以促进更多的老漂族城市社会融入。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将主要从阳光社区幸福书院的项目入手,辅之对老漂族临时党支部的分析,立足解释性研究的范式,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实地到社区中进行走访,并对相关社区社会工作者和部分受益的“老漂族”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阳光社区幸福家园·老漂书院公益创投项目的一手、二手资料。本次研究共发放了问卷60份,有效回收50份问卷,对老漂书院的负责人也是老漂族成员的赖文建老师进行了访谈。

三、文献综述

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分析得出国内针对老漂族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注重理论研究,偏向于理论化。二是利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去实际调查老漂族这一群体。

学者们对于老漂族形成的原因及其现状分析十分详尽,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方面出发对老漂族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例如刘亚娜学者的《社区视角下老漂族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基于北京社区“北漂老人”的质性研究》;许加明、华学成学者的《流动的老年:“老漂族”的形成机制与多重角色困境》等,从不同视角对老漂族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老漂族”心理健康层面,如焦璨等学者的《“老漂族”领悟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基于心理弹性、认知功能的中介作用》,用一系列专业量表等测量工具对"老漂族"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试图探讨"老漂族"的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认知功能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为提高"老漂族"的心理健康提供科学的理论实证依据。 同时也有许多新闻媒体报道了相关社区针对老漂族的活动,但均缺少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现有研究较多停留在对于老漂族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分析,针对社会服务项目的实务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较少。

因此本次研究将减少对于老漂族面临的诸多困境的分析,更多是将重心放在针对老漂族社会服务项目上,分析其开展的具体措施和产生的实际效果,深入社区进行探访研究,以期为其他社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四、理论基础

(一)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是一群人基于自愿的原则主动地结合在一起,其本质特征是成员的平等性及资源共享性。自组织作为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托姆的突变论等,统称为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揭示的是系统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发展及运行的内在机制,且在这种内在机制驱动下,“自行地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和精细程度的过程”。

阳光社区老漂族组织的建设正是由居民自发组织,经历了由概念向实践、简单向复杂的演变过程,因此利用自组织理论,我们将对老漂组织的构建前提、运作过程、实施成效等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了解组织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持内在动力,进行组织保养。

(二)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强调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能独立于外界环境而生存,每个组织都需要与所在的外界环境进行资源的互换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费佛尔和萨兰奇科对此提出4 个重要假设:第一,组织最重要的是关心自身的生存;第二,组织为了维系自身生存,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而组织自身往往不能生产这些资源;第三,组织必须与外界环境中的自身所需要的因素进行互动;第四,组织生存是建立在一个控制它与其它组织关系的能力基础之上。

运用资源依赖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我们了解阳光社区老漂族组织团体如何实现依赖外界资源以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进而从资源依赖角度总结出该组织形成中的可借鉴之处。具体分析思路如下:其一,了解项目所需的实际资源及资源的获取来源与方式;其二,分析资源提供方与项目实施方之间的合作机制;其三,分析项目资源的运用与组织发展的内在联系与影响。

五、幸福家园·老漂书院公益创投项目介绍

阳光社区幸福书院公益创投项目在杭州乃至全国均具有代表意义和先锋作用,其主要由社区居民自主发动,老漂族自发参与,最终形成了阳光社区内旨在帮扶老漂,营造幸福家园的一个系统的有结构的组织团体。在此项目背景下,阳光社区的老漂族们积极参与,成立了幸福家园工作室,为老漂族们搭建了朋友圈;成立了全国首个老漂族党支部;进一步形成了老漂书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阳光社区幸福家园工作室是由杭州市委党校的老师方秀云在2016年6年发起成立,最初成员以“老漂族”党员为主,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主要内容为每周三进行固定活动,使“老漂族”党员重新过上了组织生活;在党员的先锋带动下更多的老人加入到了幸福家园工作室中,一起聊天、分享心得,对每周三的固定活动日要求更加丰富;随着老漂族们的不断加入,为满足需求,幸福家园工作室也实现了升级,以老年大学为模板打造了“老漂书院”,老人们能在此参与剪纸、贴画等手工课程,还有越剧、舞蹈等活动。

六、项目分析

(一)项目发端

1.社区居民面临的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共有80%的外来老人在杭州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人际关系问题,普遍认为自己的社交圈变小变窄了。阳光社区内有非户籍人口近1500人,60岁以上老人有约400人,他们在家中照顾孙辈,日夜操劳,但许多存在子女工作忙或者在家只知道玩手机的现象,老人在杭没有自己的社交圈,感到十分孤独,“仿佛生活在一座孤岛”。其次是饮食习惯问题,阳光社区中的外来老人大多从北方过来,较难适应杭州的饮食文化。除此之外,仅有10%的老人选择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2.社区居民的需求

目前老人文化娱乐方面仍存在较大需求,在50名老漂族的问卷调查中,文化娱乐需求占比达到62.5%。原因在于,在阳关社区的老漂族群体中不少是老党员,他们渴望能进行学习,了解外面的世界,充实自己。同时阳光社区内除杭城的外来老人外,不少本地的老人也十分希望能拥有一个老人们聊天学习的平台,丰富自己的生活。在幸福书院设立后,不少老人感到“生活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3.党员的带头引领

幸福书院公益创投项目的落实,主要由杭州市委党校的方秀云老师带头组织,她是文新街道家园工作室的创始人,长期关注老漂族这一群体。这次她注意到老年教育的热潮的兴起,但老年大学的火爆让本地老人都“一票难求”,而对于外来的“老漂”而言更是可望不可及。由此,方秀云老师便在幸福家园工作室的基础上申请了文新街道公益创投项目,创办“幸福家园·老漂书院”,打造学习型社区,构建家门口高品质文化教育平台。幸福书院的创立之始,便吸引了30多位学员报名,其中不少的老党员们还积极参与幸福书院的制度文化安排。

4.组织构建

杭州市文新街道幸福书院公益创投项目是在原幸福家园工作室的基礎上申报了文新街道公益创投项目所设立的,并结合了原幸福家园工作室所成立的临时党支部,为幸福书院的成立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幸福家园工作室从16年开始成立,是杭州“鲍大妈聊天室”爱心公益活动在西湖区的一处积极实践。最初是希望“老漂族”们能有一个聊天的地方。但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如今阳光社区已形成将临时党支部、幸福家园工作室、老漂书院结合起来的老漂族多元支持体系。老人们可以在幸福家园工作室中聊天,并定期参加文化学习活动和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并且还促进社区内形成了越剧、舞蹈等多个团体。

在幸福书院项目的落实上,书院以构建家门口高品质文化教育平台为使命,期望打造学习型社会,引领美好生活。在此基础上社区根据项目要求,每年推出一个老漂书院课程计划表,如在2018年的老漂书院课程计划中便是以“礼敬生活,艺美生活;热爱生活,品质生活”为主题,设计了工艺美术、中餐文化、家庭生活美学等课程。教学团队以社区内擅长某领域的居民为主,以社区外的专业老师为辅。这既充分挖掘老人们存在的内在潜力,又大大增加了老人们之间的交流。

根据自组织理论,由最初社区居民的自主发动和老漂族的自发参与到最后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老漂族“幸福家园”、“临时党支部”和“老漂书院”,正是一个组织逐渐系统化的过程。老人们在这个平台进行老年教育学习,彼此之间互相影响、共同成长,排解了一人在家时的孤独感,体现了老人们之间的平等与资源共享性,并逐渐加强了群体组织内的学习氛围,增强了组织的内在动力,实现了组织的发展和完善。

从资源依赖理论看,幸福书院项目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对外界资源的有效获取与利用。资源提供方有个人、社会团体及政府创投。如最初“鲍大妈聊天室”爱心公益的支持,文新街道公益创投的资金、场地提供,还有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以及社区内老漂族群体的自主、积极参与等。同时,在资源类型上,除物质性的基础资金外,幸福书院项目提供给老人非物质性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既满足老人社交的需求,又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在资源提供方式上,聘请具备专业技能的老师进行学习资源的传授,或相关专业的老人主动参与教学;搭建各类主题交流平台,让老人有机会坐在一起交流分享生活经验。

(二)项目面临的困境

1.社区资金不足

目前该项目的运行主要以社区为依托,社区老人自发参与为主。但阳光社区内,外来老人多,需求量大,现有的资金无法满足社区的人力、物力要求。如在访谈过程中,赖老师提到,很多自愿过来帮忙的老师,都是认识才过来。在教学物资的准备上都是由老师们自费提供的。

2.安全保障的难题

幸福家园工作室主要是社区内外来老人自发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参与其中的老人大多年龄较高,最高的已经80多岁。但老人的安全保障上仍面对着诸多问题,虽然如今已经组织为每位参与活动的老人买了意外保险,但在其他基础配置上,存在较多空白,如缺少社区医生。赖老师说到,万一雨天路滑,老人在路上摔倒了,那事情就复杂了,之前就差点发生这种事情。

3.活动内容较为局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老人对于社区的需求方面主要分为资源提供、丰富活动、互相帮扶方面。

社区目前的活动内容仍是以手工艺制作为主,辅之家庭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如隔代教育。而调查结果显示,老人有着迫切的使用智能手机的需求,但因缺少外来专业老师和年轻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指导,使大部分老人无法获取更多这方面的知识技能。

七、总结反思

(一)激发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

在阳光社区幸福书院项目中,更多依靠的是社区内老漂族的自发性和自主性,老人们在这里能积极的出谋划策,为社区老漂族的发展贡献力量。在社区内本地老人积极参与的同时,也促进老人扩大了交际圈,增加了“老漂族”融入城市的渠道。

阳光社区的“老漂族”为何对于参与社区活动具有如此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首先,老漂书院及临时党支部的建立满足了他们在杭生活心理和现实上的需求。在阳光社区有很多外来老人是党员,但由于党支部关系并未随着老人的入杭而进行转移,每月的党支部任务未能较好的及时完成,给老人们造成了诸多不便。而临时党支部的成立,解决了老党员们的问题,给他们一种找到了家的感觉。同时,书院的设置让老人能在家门口进行学习,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排解了孤独感。

但在激发社区居民自主意识的同时,若长期依靠社区居民的自发捐助,将不利于该项目的长久发展。

(二)与其他专业社会组织建立关系,进行合作

由上述分析可得,幸福书院项目主要依靠社区内部的力量与资源来运作。在从幸福家园项目到幸福书院项目的升级中,阳光社区幸福家园工作室更多地是利用社区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实现项目的完善与创新。一方面,调动社区内党员力量,组建临时党支部,构建党员社会支持网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充分整合社区内现有物质资源并借助街道公益创投项目运作与政策扶持来拓宽经费筹集渠道。

然而进一步来看,该项目与外界环境中的资源互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集中体现于缺乏同专业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目前,该项目主要由幸福家园工作室单方负责,项目的人员构成主要是社区内的热心人士。这虽能充分发挥该社区及其居民的自主性,但也缺乏了一定的專业性,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项目的持久性运作。

对此,该项目在后续的运作过程中,可尝试同相关专业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一来可拓展项目的资源网络,促进项目可持续性发展;二来也可为“老漂族”提供更具针对性与更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提升项目实施质量。

(三)推动完善并精准化与老漂族群体相关的社会政策

幸福书院项目的实践无疑为缓解老漂族适应并融入城市困境提供了一大参考。相较于政策层面的倡导与扶持,从项目视角出发,为老漂族制定合乎其需求的服务内容,可促使政策的具体化落实。

而项目实践的过程亦是对政策的反思过程。其一,政府为老漂族制定的现有政策较难完全实施,形式较为传统,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其二,政府对老漂族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如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老漂族相关项目的扶持政策。其三,政府的政策制定中缺乏对老漂族群体需求的精准化识别与评估。

参考文献

[1]唐晓明.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构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9(06):9-13.

[2]朱考金,刘瑞清.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与城市融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青年研究,2007(08):9-13.

[3]陈成文,孙嘉悦.社会融入: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1(06):66-71.

[4]马迎贤.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5(01):116-119+130.

[5]刘亚娜.社区视角下老漂族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基于北京社区“北漂老人”的质性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6(04):34-43.

[6]许加明,华学成.流动的老年:“老漂族”的形成机制与多重角色困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39-48+162.

[7]焦璨,尹菲,沈小芳,黄雨赋.“老漂族”领悟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基于心理弹性、认知功能的中介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01):80-87.

猜你喜欢

城市融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客关系”:兼论城市融入研究的理论和视角
进城农村青年社会认同问题探析
河南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户籍障碍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响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
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对农地流转影响分析
农民工“农转非”个人决策影响实证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困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