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当前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问题和对策
2020-10-21钟伟蓝
钟伟蓝
【摘要】 网络远程教育是多种媒体优化组合的教育方式,它的发挥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它对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有着很多的优势,但同时也暴露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取长补短,让网络远程教育尽可能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关键词】 网络远程教育 优势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9-171-02
网络远程教育的广义概念是指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兼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传统教学形式,多种媒体优化组合的教育方式。网络远程教育具有远程教育发挥的特点,是一种区别于面授教育的一种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它是不受地区、时间、空间等限制,通过网络技术等媒体中介进行教育教学,它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是相对自由和灵活,与传统教育相比,远程教育带给中小学教师更大的便利,它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提高教学质量和降低教学的成本。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改革的深入,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教育得到较快和较好发展,已逐步代替面授培训,成为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主要方式,笔者所在区在已形成了“全员培训以远程培训为主”的培训模式,建立依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平台的数字化网络,向中小学教师提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网络远程学习。但在发挥其不受限于时间、空间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就笔者所在地区为例,简单阐述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问题以及对策。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
(一)有比较成熟的教师网络远程教育学习平台
当前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教育主要是依托广州市远程教育中心(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该网创建于2003年,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稳定和具备较大规模的网络远程教育平台,该网站既是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的门户网站,也是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门户网站,是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数据记录、管理、统计和分析的载体。该网站实现了电子选课、报名、网络学习、教师答疑、学习讨论、作业、测试、调查、考核、成绩查询和打印、学分认证等功能。辅导教师可进入教师工作平台,实现了辅导教师的网上教学管理,并提供教师与学员的互动反馈,可进行课程答疑、教学交流、信息发布、专题讨论等。
(二)有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课程
当前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共有1500多门培训课程,课程涵盖了幼儿园至高中各阶段、各学科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逐着近年政府投入加大,以及中小学教师学习的需求,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教育中心有计划地从全国高等院校、各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等引入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学习课程,不断丰富我市中小学教师学习的需要。
(三)有较好的网络远程教育学习条件
笔者所在区经过近年加强教育的投入,为每位教师基本配备了一台办公电脑,同时连接了光纤网络,使教师在课余时间就可以通过网络学习,随着4G、5G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成为了可能。
(四)有较好的网络远程学习的氛围
虽然笔者所在区网络远程教育起点比较低,但通过近年推广和规范,基本形成了以网络远程教育作为全员培训主阵营培训模式,就2018年,就选报66000多科次的网络远程教育课程,中小学教师形成了较好网络远程教育氛围。
二、当前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教育的问题
(一)教师主动学习的愿望不强,积极性不足
虽然中小学教师已有较强的网络远程培训的意识,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仍存在任务式、额外工作的想法,教师仍是被动学习,仍是“要我学”,而没有从思想上形成“我要学”的意识,教师在整个继续教育学习过程中“被迫”学习,终日痛苦,想方设法地利用各种手段“挂”视频,想方设法地在网络上“搜”答案、“粘”讨论等,而不是静下心来听讲座、潜下心来学习,认真思考。
(二)网络远程学习过程缺乏完善的监督制度和办法
网络远程学习,当前针对的是如何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而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同时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也是在开发课程中的技术问题。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往往会因教师学习主动性过低、无人监控而导致学习效果差。事实也证明,当前的网络远程教育在学习的效果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小学教师在表现出一些不适应网络课程学习的特征,尤其是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自主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在网络学习面前普遍缺乏必要的准备,甚至更多地期待网络学习中增加较多的学习监控、学习约束和督促机制,因此改善网络远程学习监控将是开展網络远程教育重大问题。
(三)网络远程学习方式单一
受传统学习习惯的影响,很多中小学教师习惯了“专家灌输”,习惯了带着耳朵听培训,习惯了“走过场”。而当前的网络课程设计,较多的方式是将录制好专家讲座放到网站上。而教师远程培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课件或课堂搬家,需要建设丰富的、多样化的培训资源,并据此实现培训者和受训教师积极的参与,持续的互动,这样方能实现基于网络的“教”与“学”,使培训真正发生,并达到让受训教师主动学习、理性反思、学会分享等预期目的。
(四)网络远程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由于中小学教师培训通常时间紧、规模大,课时多,质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教师继续教育的棘手问题,教师远程培训更是如此。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将引导教师继续教育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教师职业发展的主动参与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受训教师在培训中的活动参与比知识获得更重要,意义更深远。保障教师参与远程培训中的一系列必要活动,如阅读教师推荐的学习材料、参加特定主题的讨论、进行课堂教学反思、与同行分享所得等(软性指标)至关重要,对所有受训教师如登录次数、时长、学习进度等(硬性指标)则可作为考评参考,因此,我们更应把相应的评价内容和方式放在软性指标上,而不是硬性指标。
(五)网络远程教育课程数量不足和本土课程缺乏
在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课程虽然有一定的数量,但按各个学段、各个学科、各类人员平分,适合学习的课程不多,而当前的课程主要靠引进外地或通过高校专家开发,本土中小学教育专家、名教师等“名师”开发的课程不多,课程“水土不服”,难于进入教师的心,学习的效果事倍功半。要严格按照“统筹规划、质量优先”的指导原则,鼓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资源,让我市专业水平高、理论水平好、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开发一定数量的区级课程,承担更多的教师远程培训职责;也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本区内的优秀课例,通过系统的联系和改进,整合成区级远程课程。一方面受训教师可以系统了解科学知识与基础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可以为教育科研提供坚实、鲜活的科研素材,并增强各阶段教师彼此之间的理解、合作和学习。
三、完善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学习的对策
(一)进一步激发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的愿望,使教师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在当前政府对教育投入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不存在资源短缺和经费不足的情况,缺乏的是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笔者所在的地区中小学教师参加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总体水平是不足的,特别是年龄相对比较大和山区农村学校教师,而这一部分教师又是最急切、最需要培训的人员。所以我们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是教师参加继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热情,使教师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二)不断丰富网络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增加人机互动内容
网络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这所能够实现的最终人机交互支持能力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情感交流方面,学生和教师远远相离,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就需要安排师生进行一定的面对面的交流网上的交流,把传统学习方工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力求实现二者有机结合。
(三)完善网络课程学习的考评机制,增加学习评价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随着网络远程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主要方式,其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也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教师的关注,课程设置与资源开发、培训绩效与质量监督、管理与评价机制、辅导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术研究等问题成为焦点。但现实过程中,我们对网络远程学习的评价更注重于硬性指标,而对软性指标的把关过于形式,因此有关教师远程培训的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质量监督保障机制需要相应的改进和完善,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体系更加健全。
(四)不断丰富网络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特别是引进高端的网络远程课程和组织本土名教师、骨干教师开发符合本市实际的本土课程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共有1500多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但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课程不多,这些课程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购买、引入的方式取得,部分课程会存在“水土不服”。因此,我们更需要的“精品”、“本土”课程,动员和组织本区内教育专家、名教师、骨干教师参与开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重要任务。
(五)增加网络远程教育课程的简介和搜索功能
哪些课程适合哪些教师选报,增加一些明确的简介和搜索功能,引导教师选报。引入“大数据”筛选功能,增加网络“记忆”功能,按照过往学习选课内容,在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遴选推荐课程给中小学教师选报学习。
网络远程教育对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有着很多的优势,但同时也暴露着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应用中应该取长补短,让网络远程教育尽可能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 参 考 文 献 ]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27.
[2]謝新观.远程教育概论.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3]饶雨泰.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教育,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