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产后尿潴留疗效分析
2020-10-21冯欢
冯欢
[摘要]目的探究产后尿潴留患者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文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法,样本数据为我院近1年(2019年2月-2020年2月)的92例产后尿潴留患者,以治疗方案为分组依据,将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为46例对照组(传统诱导排尿治疗)、46例实验组(传统诱导排尿治疗+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临床治疗有效率为实验组数值更高(P<0.05)。结论产后尿潴留患者在传统诱导排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产后尿潴留;低频脉冲电刺激;临床疗效
产后尿潴留是产妇分娩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指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膀胱与盆腔的神经丛受到压迫,使产妇出现排尿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排尿不通畅、无法自主排尿、尿液排不净,如果病情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会引发尿路感染、子宫恢复不良、产后泌乳量少等并发症。现阶段主要以药物治疗、听流水声、热水疗法、按摩、大蒜疗法等诱导排尿方案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有限,因此需要创新治疗方法。本文主要以我院收录的92例产后尿潴留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低频脉冲电刺激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92例病例資料均被确诊为产后尿潴留,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尿障碍,在对患者资料进行收集时,排除剖宫产、未足月分娩、重大器质性病变、其它产科并发症、精神障碍的患者样本。将92例患者依据护理方案均等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平均年龄:对照组为(27.23+4.24)岁、实验组(27.31±4.19)岁,平均孕周:对照组为(38.69±0.89)周、实验组为(36.71±0.91)周,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平均孕周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论证无明显差异(P>0.05),符合临床对比实验的需求。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传统诱导排尿治疗法,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当前许多产妇在外阴创伤的影响下,不敢进行排尿,这时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语言鼓励使患者自主排尿。其次,可以打开水龙头,使患者听流水声,通过条件反射促进排尿。再次,医护人可以用热水熏患者的下阴部位,促进膀胱肌肉的收缩。除此之外,为了确保患者的排尿的通畅性,每日应在患者膀胱部位进行按摩。最后,医护人员可以利用大蒜治疗尿潴留,具体可以将捣烂的大蒜用纱布包裹,放在患者的膀胱充盈处,半小时后将其取下,之后叮嘱产妇进行排尿。实验组在其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体位调整,在平躺卧位下将康复仪电极片放在骶部脊髓排尿中枢、腹部中极穴,之后将仪器调整至尿潴留治疗模块对患者治疗半小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脉冲频率、脉冲宽度进行设置,具体数值为833Hz、0.4ms,每天对患者治疗两次。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效:产后尿潴留患者可自主排尿,且一次性排净。有效:产后尿潴留患者可自主排尿,但无法一次性排净。无效:患者病情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23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此次指标为计量资料,组间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表现为±标准差,P<0.05证明组间数据存在差异。
2、结果
实验组显效30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78.26%,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
3、讨论
产妇在心理因素、产程过长、药物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出现尿潴留这一并发症,降低产妇的康复质量,为了改善产妇的尿潴留症状,提倡采用传统诱导排尿治疗+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法,以此来缓解大脑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抑制作用,确保盆底血液循环的通畅性,尽快恢复患者的排尿功能。
本文采用对比研究实验,最终检验结果显示,采用传统诱导排尿治疗的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牟清霞,史翠华.低频脉冲电疗在产后尿潴留产妇治疗中催乳及排尿的效果分析[U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2):79-80.
[2]晏清,周颖.康复综合治疗仪脉冲电刺激穴位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7):163-164.
[3]卢芳芳.低频脉冲电疗治疗产后尿潴留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09):119-120.
[4]王辉,李占辉.低频脉冲电刺激康复盆底功能治疗产后尿潴留效果[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8,24(06):116-
[5]杨秀兰,于丽丽,付金喜.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9):69.
[6]陆燕,许霞,王颖,蔡华.低频脉冲电刺激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初产妇产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8,32(07):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