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2020-10-21赵雪峰

兰台内外 2020年6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构建互联网+

赵雪峰

摘 要:本文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探索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构建方式,希望有助于高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出智慧型的图书馆,从而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图书馆;构建

一、智慧图书馆概述

智慧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智慧图书馆以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相应的知识服务系统,使得读者能够随时随地简单快速的获取相应的图书馆资源。智慧图书馆主要包含智能计算、数字图书馆服务、感知这三个层面。其中智能计算层面,就是综合利用图书馆、智能化设备、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和设备设施来实现智慧化管理和服务的目的,并以此来提升相应的数据计算效率;数字图书馆服务就是运用相应的ICT技术,以及运行进程来进行图书资料阅览,同时还能实现相应的作为预约功能;感知层面主要是将感知智慧化与服务智慧化结合到一起,从而提升其感知能力。

智慧图书馆具有其本身的特点。首先,智慧图书馆能够实现立体互联。智慧图书馆应用多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图书馆、读者、信息资源以及图书资料相互联系到一起,同时还能与外界其它相关的信息机构联系到一起,从而达到全方位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的目的。

其次,智慧图书馆能够实现全面感知。智慧图书馆的本质其实是综合性的智能化系统,其中包含各种先进的智能设施、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服务理念。在智慧图书馆设计时,需要嵌入一些非常先进的程序,同时还要应用到一些先进设备,使其能够对图书馆进行整体化的管控,有效感知用户的各种需求,并且为其提供高效的服务。智慧图书馆还可以通过构建智慧化的服务系统,自动识别感知相关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使得工作人员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图书馆服务,从而保证服务质量。

最后,智慧图书馆还能够实现协同和共享。智慧图书馆的顺利构建要求多个图书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而这些高校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来实现资源共享和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对图书馆进行协同管理的目的,这样也能够提升高校图书馆本身的资源覆盖率,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1.構建开放性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构建,首先需要构建具有开放性的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而该平台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对相关数据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智慧化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相应的大数据处理层,对相关数据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并且对其中所蕴含的一些隐性知识和相关的内在联系进行挖掘。智慧图书馆需要制定一致化的数据标准,并且对图书馆当中的所有信息资源都进行数字化加工,从而建立完整的数据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以标准的数字化形态存在,并且被赋予相应的身份信息,随后将其储存在专用服务器上,用户经由互联网可以对其进行实时访问。数据信息资源整合之后,用户可以跨库、跨载体,甚至跨平台进行相应的知识检索,利用各种网络移动终端设备或者是计算机就能够从图书馆中获取需要的资源信息,实现了跨学科、跨专业与跨领域的融合,同时也为用户更加智慧化的利用这些资源提供了保障。

(2)创建云存储平台。图书馆可以通过创建云存储平台的方式,利用云服务来开展智慧化图书馆管理工作。云服务不仅能够为图书馆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服务,而且还能减少图书馆对硬件资源的需求,比如服务器,从而减少图书馆在硬件资源方面的开支,降低图书馆运行成本。图书馆可以利用云服务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相关的托管工作,使得图书馆成为集成海量知识信息的银行,用户可以从云端访问图书馆的数据信息资源,不仅简单快捷,而且更加安全可靠。

2.构建人性化的互联空间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还需要高校应当为用户构建人性化的互联空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学科专业信息库并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学科专业信息库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一项特色数据源。学科专业信息库的建设,要求图书馆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对各院系、教研室、专业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尤其需要对一些重点学科的相关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收录项目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用户所在院系、研究方向、课题项目、相关论文等。由于读者信息并非一成不变的,因此必须构建动态的专业信息库,可将修改权限下放至相关院系,由相关人员负责信息维护。图书馆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通过定题跟踪的方式,为其推动相关的学科情报以及其它馆藏信息,在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或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时,可以为其提供个性化专题资讯服务,将课题相关资料进行资源整合后一起发送给用户。

(2)完善用户动态档案。高校智慧图书馆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究其原因在于用户在使用馆藏资源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某种特定的使用偏好,而图书馆通过为用户建立档案,来对用户偏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该服务的实现需要依赖于大数据技术,关键在于设计相应的特征数据结构,并且保证记录数据相对完整,这对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质量有着较大影响。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用户提供服务,面对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图书馆只有通过个性化服务的方式才能保证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主要是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用户层次相对较高,对专业知识有着比较强烈的需求,图书馆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明确读者需求,以此为基础来不断完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并且进行服务创新,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服务功能。

(3)开展O2O社交网络服务。O2O是一种将线上和线下服务相融合的新型服务模式,具备一定的移动性特征,以及社交性特征。高校智慧图书馆利用O2O模式不仅能够进一步挖掘出一些潜在的用户群体,还能有效拓展自身的服务范围,从而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智慧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用户信息对其进行细分,然后形成多个阅读倾向相似的用户圈,然后利用社交平台或媒体与用户进行相应的沟通交流。图书馆还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圈为其组织相应的线上或线下活动,使得统一用户圈中的用户可以进行沟通交流,共享阅读乐趣,从而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增强其对图书馆的忠诚度。

3.构建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智慧互联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资源经由不同终端、不同方式链接在一起,从而实现线上和线下、数字化与实体之间的链接,使得网络和生活能够完美融合到一起。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还需要构建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智慧互联,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一站式平台。传统的文献资料检索方式,通常是读者登录到图书馆建立的书目检索系统,或者是数据库的搜索引擎后进行检索,而在“互联网+”条件下,图书馆可以建立一站式平台,方便用户的知识检索。用户只需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知识检索,就能够搜集到所有相关的文献资源,不必在多个平台上进行重复检索。另外,还要通过对一站式平台的持续开发,使得用户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移动终端等来访问平台,并通过对图书馆资源的扩展来增加用户可检索到的信息量。

(2)利用移动终端服务。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移動通信技术,构建更加开放的服务体系,让用户利用移动端APP就能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各种资源检索、信息获取等方面的服务,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满足自身的信息资源需求。另外,通过对图书馆原有的纸质文献、非纸质文献的数字化,使得移动端用户也能够进行相关文献资源的在线阅读或者是下载。图书馆除了利用APP为用户提供图书推介、查询等传统服务外,还应当通过开展服务调查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以此来增加客户对APP的依赖性。

(3)构建MOOC学习平台。图书馆可以构建MOOC学习平台,让用户通过网络就能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也是一种更加深入的个性化服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功能优势,收集各个专业的MOOC精品课程,并且利用这些课程的详细信息制定课程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课程,从而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网络学习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对于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构建,需要构建开放性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人性化的互联空间、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智慧互联,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智慧化服务功能,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温善婷.“互联网+”时代建设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思考[J]. 智库时代,2019

[2]于丽萍.“互联网+”时代建设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思考[J]. 无线互联科技,2019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构建互联网+
Beacon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RFID技术在我馆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