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高校意大利语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2020-10-21王强
王强
摘要:高校意大利语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中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足够的文化移情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对意大利语人才的培养和意大利语教学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本文在研究国内高校意大利语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加强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可行方法,希望能对国内高校意大利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文化移情;跨文化交际;意大利语教学
语言不仅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基本工具,也体现出语言发源地的文化,反映出其社会成员特定的思想、观念、行为、心理和语言特点。语言学家拉多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词汇、语法,更要进行文化渗透,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念,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和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一、什么是文化移情能力
“移情(empathy)这一概念最早始于美学领域,在1873年由德国的一位美学家提出,不但被看作是审美的象征,也是一种情感的渗透。”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使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能够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与对方产生共情反应,减少交际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文化偏见,承认文化的多元性,避免因文化障碍而导致的沟通不畅甚至文化冲突。在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渗透越多、方法越得当,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就越强,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就越轻松、顺利,在交际过程中也能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形成良性循环,于跨文化交际百利而无一害。
二、高校意大利语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高校意大利语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意大利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中意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就是文化移情能力,因此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在意大利语教学中至关重要。
要提高意大利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就必须正确认识到意大利语是与意大利历史、文化和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在最开始的意大利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简单来说就是重词汇、重语法而轻文化,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习得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脱离书本后,往往只会听不会说,或者只会用简单的单词拼凑出生硬的句子,出现了很多中式意大利语或者哑巴意大利语,甚至会出现一句话中每个单词都认识,却无法正确理解其整体含义的情况。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移情能力的不足。
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辅助,克服各种干扰,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意大利语,从而提升中意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提升综合能力、进行中意友好合作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2.文化移情能力不足在学习和工作中可能造成的后果
学生们选择学习意大利语,有的是因为兴趣,有的是想要靠这门技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就是能和意大利人进行畅通的交流。这个期望看似简单,实现起来却不是易事,相信大家都碰到过中式英语或者哑巴英语,这在意大利语当中也是一样的。除了学生本身过于懒散学艺不精或性格内向不善交流以外,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文化移情能力的欠缺。
笔者在近几年的意大利语基础课程教学中发现,我们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中就有一些文化方面的错误:一些词组或专有名词的解释只是字面的,但通过查阅资料或与意大利人交流可以发现,这些词组或句子表达的并不是字面意思。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教材和老师非常依赖,他们是不容易察觉这些错误的,这就会导致学生接收到错误的信息,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交流埋下隐患。
此外,移情能力的欠缺还会导致学生在与意大利人交流时,出现无法理解对方的意思或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无法准确感知对方的情绪或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无法正确避免可能出现的尴尬等情况,都会对双方的交流产生不良影响。轻则影响交流的效率和质量,重则影响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三、高校意大利语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限制因素
1.母语和英语思维的干扰
中文与意大利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从发音、文字到含义都相差甚远,很多东西是无法一一对应的;意大利语中的前置词、时态、动词变位等更是中文里没有的。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重点,更是难点。学生进入大学时基本都已成年,错过了将一門外语掌握到母语水平的最佳时期,因此坚持了近二十年的母语习惯会对学生学习意大利语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了一两年意大利语之后,仍然会按照中文的的语序说意大利语,在遇到意汉互译的时候更是错误频出。当然,比起语言本身的差异,思维方式是更不容易改变的东西,因此我们才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使学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为跨文化交际打下更好的基础。
此外,大多数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时期学习英语数年,而且在大多数高校中,英语也作为二外,与意大利语课程同步开设。学生掌握两门外语是好事,但对于意大利语初学者来说,英语的使用习惯和思维模式也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比起中文,英语和意大利语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很多大一大二的学生都会出现词形相似的英语单词和意大利语单词混用的情况,但事实上它们的差别是很大的:比如“water”一词,在英语中是“水”的意思,在意大利语中却是“马桶”的意思。意大利语和英语一样,有着系统的时态、语式,但无论从用法还是形态上都不是完全对应的,一些学生会通过与英语相比较的的方法来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一旦把握不好比较的程度,或通过比较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的结论,学生就会容易钻牛角尖,有挫败感,从而对学习意大利语产生抵触情绪,影响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2.薄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不同地方的人由于受到本族文化背景和思维定势的影响,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来接收和传达信息,这往往不利于我们接收外来文化和传播本土文化,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也造成消极影响。只有在了解对方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从对方的思维角度来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顺利地进行沟通。
我们的学生大多一直生长在国内,一些同学上大学之前甚至没有出过省,平时的交际对象仅限于家人、老师、同学、邻居和自己小范围交际圈内的朋友,跨文化交际意识淡薄,缺乏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能力。且我国现阶段独生子女较多,很多人从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理解,造成与家人、朋友间的沟通障碍。上大学之后,他们接触到全国各地的同学,又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这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例如南方同学无法体会北方同学家里有暖气的感觉,北方同学不能理解南方同学室内室外穿同样的衣服。大家对彼此的文化感到惊讶的同时,也不知道该怎样轻松、愉悦地进行交流。国内的文化差异尚且如此,当学生面对中意文化差距的时候,更是压力重重。
3.教学环境的限制
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是可以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的,但我们的教学环境本身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今国内开设意大利语专业的高校已多达二十余所,其中有开设历史长达几十年的高校,也有最近几年才开设意大利语专业的高校。部分高校开设历史长、师资力量足、硬件设施到位、课程设置合理,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的学生也是各方面能力都比较突出。但也有部分高校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缺乏等各方面原因,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培养出的学生也会在某些方面能力不足。
四、高校意大利语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方法
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使学生最终能够得体使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尽可能减少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要使实现这些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只有从教师自身素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教学方法改进各方协调才能为找到出路。
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移情能力
教师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效果。许多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驾轻就熟,但涉及到文化知识时,常常会感到自身文化知识不够丰富,或者不知道如何将意大利文化正确地传达给学生。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重视意大利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1)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为学生起到正面导向作用;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不同科目的教学,多方面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3)通过阅读、写作、翻译等途径,提升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
(4)通过访学、进修、参加国内外会议等途径开拓眼界,掌握教学和学术动态;
(5)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书籍,了解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
(6)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并将成果投入实践运用。
2. 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使用意大利语表达和理解时,没有本族语思考的介入,或者说介入极不明显,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流利、熟练交流的境界,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
(1)课堂上教师要尽量用意大利语授课,锻炼学生用意大利语的思维去理解自己所学的东西;
(2)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母语和意大利语的异同,辨别语言中所隐含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如宗教文化差异对日常用语的影响、饮食文化差异对日常用语的影响等等,避免出现文化差异引起的交流障碍;
(3)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语伴或外教进行交流,因为他们之间的交流脱离书本,更贴近日常生活,也会有很多文化方面的交集,是提升文化移情能力的好机会。
3.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教学大多以讲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布置作业,一门课就算上好了。然而不管是从现如今大学生的需要,还是从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来说,教学方法的多元化都是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
(1)除了课本上的词汇、语法之外,应补充教学资料,重点讲解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使学生了解其文化背景,为日后的中意交流打下基础;
(2)讲授的内容忠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适当的课外内容不仅能充当课堂上的调味剂,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传达课本上没有的文化知识,使学生日后有兴趣也有能力去进行文化交流;
(3)除了讲授之外,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其他环节,比如猜词游戏、故事接龙、电影配音甚至模拟厨房等等,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文化知识、提高移情能力。
4.课程设置和师资分配合理化
从目前全国开设意大利语专业的高校来看,部分高校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分配模式,部分开设历史不长的高校在这方面还需要调整:
(1)保证基础教学的情况下,增设意大利国家概况、中意文化对比、意汉互译等能够扩充学生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专业课程;
(2)视情况增设意大利戏剧、音乐、建筑等选修课程;
(3)与其它院系合作开设对外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类选修课程;
(4)部分课程如中意文化对比、意汉互译等可采取中外教联合授课的方式,最大限度优化文化知识的吸收和输出;
(5)每门课程给予其他教师听课和试讲的机会,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5.文化移情的適度原则
“适度原则是文化移情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坚持适度原则,在文化移情时就应该做到既不完全固守,又不完全放弃民族本土文化的立场,力求在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两者中间寻找相互调适与动态平衡的机制和张力。文化移情中的“不及”,即移情“缺位” 现象,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沟通障碍;而文化移情中的“过度” ,即移情“越位”现象,也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新的障碍。避免文化移情时出现的“缺位” 和“越位”现象,遵循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简单来说,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是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平等性、互补性等特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充分尊重和对外来文化的充分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同时不能又过分解读。只有把握好适度原则,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顺畅和愉悦。
结语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造就了语言,而文化移情能力则是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一门语言、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高校意大利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并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这对教师自身、对学生、对社会都大有裨益。
此外,在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遵循适度原则,避免学生产生文化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闫佳玲,大学外语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研究[J],艺术科技,2019(02)
[2]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