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心理学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分析

2020-10-21韦佳鑫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德育工作大学生

韦佳鑫

摘要: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都有着深刻的影响。高校除了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外, 还应加强德育实施工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熏陶,提升道德素养,完善人格。以教育心理学为切入点,分析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进行分析探讨,肯定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价值。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德育工作

自学校教育诞生以来,德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是根据一定社会和德育主体的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双方互为主客体的道德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道德主体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的素质,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性品德的实践过程。除此之外,德育还向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德育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意志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内化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修养自身德性,从而提升自我。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的“学”不仅指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指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因此,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结合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内容,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能更好地推进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一、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

现下高校的德育工作大多属于“任务式”、“水过鸭背”式教学,教育过程缺乏一定的教育科学思想。有些高校中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师或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德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缺少深入的认识和感悟,局限于传统式教学中而不敢越界,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忽视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以及心理状态。因此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大多数实施者都认为只要一成不变的给学生灌输“人生大道理”,学生就能理解和内化。这种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心理,把学生当作一个单纯的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教育过程,忽视了学习者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本质。

2.德育认识和道德行为相分离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的标准之一。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不在于道德认识多么丰富,而取决于实际行动和表现。因此,将德育认识转化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整个德育的最终目标。然而纵观德育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单一,多是简单的重复,即使有新内容,往往与实际操作相差甚远。教学中缺少实践活动课程的安排,不重视德育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遏制了学生发掘自身道德的创造性品质的想法和意识,剥夺了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实践性权利。此外,部分德育工作者自身不良的态度和行为也对学生德育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高校的德育工作一直以来倡导教师要以身作则,关爱学生。然而近年频繁爆出大学教师猥亵或长期性骚扰女学生的丑闻,在校园和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不仅违背了师德师风,破坏了大学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甚至在学生德育学习中起到了錯误的示范作用。

3.教学模式古板,教学内容滞后陈旧

现今高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让学生被动接受“大道理”。有些德育工作者没有真正认同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拘泥于传统的约束中,不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和突破。他们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中较少考虑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因素,这容易使学生对德育工作感到厌恶,难以对教师所讲授的德育知识和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目前的德育教学内容多为简单的重复,在不同教育阶段向学生注入许多相同的知识,大学生德育课内容与中小学生的德育课内容相同也不新奇。据调查,在北京地区,4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陈旧滞后,近70%的学生感到教材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没有涉及现实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二、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张儿童社会行为的习的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不同任务的行为来完成的。教师可以设置有关情境,树立榜样,使大学生认同和模仿,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教育者在德育工作中要合理有效的运用榜样示范法,通过自己或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等光荣事迹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不仅要以“言教”的方式来说服和引导学生,更要注重以“身教”方式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生的道德人格,从多个维度入手提高教师道德示范对学生的影响力。

2.角色扮演法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担负着不同的职责。角色扮演法就是要求老师依据教学内容,结合生活中的不同角色,设计出贴近现实的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在角色扮演中深刻体会到所要传达的道德知识和人生道理。角色扮演法在德育教学中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并不是适用于所有课程。老师需要精心挑选和设计,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他们所了解的,贴近实际生活的。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也要兼顾个体,同时要进行总结以及注意建构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价值澄清模式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价值澄清模式主张当代社会充满价值冲突,在这些冲突的价值中并没有哪一种价值是社会公认的价值。在价值判断多元化,经济利益至上的时代,大学生在价值判断方面难免会受到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运用价值澄清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谈,针对学生的言行予以应答,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针对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将这一问题两种极端的态度分别写在一条直线的两端,然后再让学生写出与这一问题有关的其他态度,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道德后果。价值澄清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关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1.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德育学习情况

在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所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学习情况以及教学质量等进行测量,同时揭示这些问题的本质。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心理咨询、一对一访谈等手段,来了解和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和效果,找到德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解决措施,提高德育工作成效。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到德育工作中,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改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全面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合理地预测学生的道德行为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不仅能从心理层面去剖析大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和感受,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还能够更好的预测学生未来的行为和发展,从而为教师能够合理地干预学生的行为提供合理的依据。教师在实际德育教学中,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规律,对学生会做出怎样的道德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还可以推测出过去和当前学生会做出道德或不道德行为的原因。合理的预测并能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学生的不良的道德行为,能提高德育工作中的教育效果。

3.促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德育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一项,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意義和深远的影响。虽然目前各大高校响应教育部政策的号召,对德育工作的开展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是部分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仍存在着形式化、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以至于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和预期效果和目标产生偏离。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高校德育工作中,不仅能使德育内容与心理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还能从大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和培训工作,让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和认可高校的德育工作,从而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结语

高校的德育工作一直备受国家和社会关注。高校不仅是知识的海洋,还应该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品行的肥沃土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意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结合教育心理学有关知识和规律,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德育教学方案,使高校德育水平得到切实的提升,让学生拥有更优质的德育教育,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济良.学校德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

[2][3]陈磊,李进宏.教育心理学与当前高校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6):45-48.

[4]彭鑫,燕良轼.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38(01):145-148.

猜你喜欢

教育心理学德育工作大学生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