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江浙沪外贸类人才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2020-10-21赵铮刘会欣

现代营销·理论 2020年9期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敏感度跨文化意识

赵铮 刘会欣

摘要: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江浙沪地区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对外贸类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而是否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贸发展起着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对知网中相关文献的阅读与梳理,从外语能力,跨文化能力,跨文化意识、态度、敏感度,外贸礼仪四个维度出发,分析当前文献对外贸人才跨文化能力研究的不足,也为后续调查研究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关键词:外语能力;跨文化能力;跨文化意识、态度、敏感度;外贸礼仪

一、引言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一带一路”“跨文化”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共计检索到962篇文章,其中包括640篇学术期刊,139篇学术论文,28次会议记录,14篇报纸文章,2篇年鉴,15篇学术辑刊。本文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研究,对外贸人员外语能力、跨文化能力、跨文化意识、态度、敏感度、外贸礼仪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后续问卷设计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是习总书记于2013 年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古丝绸之路最初是一条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重要商业贸易路线,后来,它逐渐演变成了东西方间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和合作的主要道路。现如今,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贸易格局和多边贸易投资规则正处在深刻地在调整阶段,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带将会积极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因此“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外贸人才作为连接外贸双方合作的关键,在合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考查其外语能力,跨文化能力,跨文化意识、态度、敏感度,以及对外贸礼仪的了解程度,均可了解我国当前外贸人才的水平,为问卷设计提供方向,进而以小及大,窥见当前我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贸发展现状,同时为外贸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议。

首先对于外贸类人才的界定,陈英南在《义乌外贸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现状及其对策》(1)中写到,按人才服务大类,外贸人才可分为,外贸教学科研人才(在教学单位,研究所或培训机构任职的外贸教学人员),外贸国家公务管理与服务人才(在政府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进出口 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人员)以及外贸流通企业经营人才、外贸生产企业经营人才、个体经营人才,其中一线应用型外贸人才又具体包括:接单人员/外销员、跟单员、采购人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运代理人员、核销员与办税员。因此课题的研究对象可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可考虑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包括公务员、老师等,以此扩大研究范围,将在不同单位工作的外贸人员进行横向对比,也可对不同单位对外贸人才的培训方式进行比较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外贸类人才外语能力的能力调查

语言是交流的重要载体,因此语言能力是考察外贸人员水平的基本功。根据卢春月: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俄语国家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探究》(2)中指出的,“一带一路”沿线一半以上国家英语熟练度处于中上水平,英语作为了开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活动的主要交流语言。证书作为最直接的证明,我们可凭借外贸人员所取得的证书来对外贸人员外语能力进行考察,CET/TEM/BEC等各种英语能力考试均可作为参考依据。

另外,英语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所以我们在出关于外语能力方面的问题时也需将听力与口语列入到测试范围,综合考察外贸人才的外语能力。

同时外语能力并不只包括与外国人对话,还应包括对外语言文化的理解,常用语、俗语、俚语、特殊用法等比较灵活的内容,因此在问卷中也可对外语中较为灵活的内容进行考察。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外贸类人才跨文化能力的能力调查

王若翔在《“一带一路”视野下员工跨文化培训的途径研究—以温州企业外派员工为例》(3)中指出的,根据跨文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将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培訓作为温州部分“走出去”企业员工跨文化培训研究的理论基础。因此可针对这三个方面细分并提出针对性问题。

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从母文化转移到异文化后逐步适应新文化的过程,其维度可分为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工作能力适应。(4)

因此在问卷中可设计具体情境来对外贸人员进行考察。

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以语言为基础能力,在异文化环境中能做到得体、有效、灵活沟通并收获有效成果,其维度可分为语言能力、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灵巧性。(4)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下文会对此进行详细解释。

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不仅为了从母国到达异文化环境的员工提供快速适应当地环境和保证工作效率,还应该包含逆向文化冲击的母文化再适应培训。(5)培训模式分为传统授课和模拟体验,其中传统授课形式为讲课、讨论、观看视频、语言训练等;模拟体验则是自我评价、角色扮演、组织讨论等形式。(3)因此可询问外贸人员是否参加过跨文化培训,参加过的跨文化培训是关于哪个方面,以此找出目前国内在跨文化培训方面的盲区。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外贸类人才跨文化意识、态度、敏感度的能力调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国情复杂,语言多样。其沿线囊括64个国家(除中国),按照经济总量,并匹配文化圈的因素,分类如下:东南亚(即东盟11国)、 南亚(8国)、中亚(蒙古被列为中亚国家,共计6国)、中东(也经常被称为西亚和北非,共计19国)、中东欧(传统中东欧16+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共计19国)、俄罗斯(横跨欧亚,单列)。(6)近年来,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建立和能力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语言理解,信息交换,更关系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往和融合。

《义乌市外贸人才跨文化敏感调查》(7)中指出了,义乌外贸行业从业者认同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对文化差异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能够产生真正融入所在交际的情景,对对方信息的关注和回应的意愿较强,但跨文化交际时的信心明显不足, 时常无法确定自己真实的情绪, 从跨文化交际中获取的愉悦感也较低。从这一现状中可看出,目前我国外贸人员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仍有较大的问题,进行跨文化培训势在必行。

潘晶在《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探析》(8)中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直接交流,而且可以深层次拓展到文化内容上的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语言能力,包括了听说读写能力和翻译这种特殊能力,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社会文化能力,即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需要实时进行合理地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国际化的交际方式,要求不同文化之间的种族进行实时地语言和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还需要进行相互地融合。文化交流者所固有的语言情境、社会经历、文化背景的差异,都会使交流异常艰难,甚至无法开展。单敏飞、侯锡铭、杨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北省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对策》(9)中提到“ 对外贸易案例中由于文化差异给出口企业带来的损失的案例比比皆是,其中有文字方面的原因,有政治、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宗教、风俗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在与对方做外贸时首先要搞清楚两个国家文化方面的差异及法律、法规方面的不同,以免走弯路,吃大亏。”

李艳旸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翻译能力培养》(10)中写到,跨文化交际初期,不同文化的交流者必须通过“文化定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给具有相同特征的人或民族贴上相同标签,简单传统的看法)的方式,赋予某种文化特点和标签,从而方便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或是为进一步了解其文化特点打下基础,从而加速信息的处理,加强跨文化间的交流。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不同文化间的频繁接触使得文化差异的细微之处越来越明显,因此,这种“定型”必须被打破,才能使不同交流者对自身的文化偏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断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失误进行纠正,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这两篇文章对外贸人员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问卷设计中可将要求转化为问题,比如针对文化定型,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某一个国家都会有一些早已形成的印象,然而在去到这个国家或者与这个国家的人来往过后,人们往往会发现与自己之前对这个国家的印象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起着一定作用,所以在问卷中可以设计关于打破印象的问题;另外针对所说的对异域语境文化中的敏感性,可设计为不同情景下的选择题,根据做出的不同选择来判断外贸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另外,杜秋枝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提升》(12)中指出,“造成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数领导干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大意义,简单地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专业翻译或外语专业人员的事情,遇到涉外场合,带上翻译或外语专业人员即可。这就造成对翻译或外语专业人员的过度依赖,他们没有认识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取得沟通交流的主动权;二是多数领导干部对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工作中用到的时候就临时学一点,用不到了就放上一阵子,存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外贸类人才商务礼仪了解程度的调查

外贸类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对当地人文知识的学习,具备良好道德品质,以更为理性和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和尊重不同文化、艺术、思想之间的差异,了解相关的国际商务礼仪和文化习俗。在商务礼仪方面要对外贸人员提出学习要求,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外贸过程中注重商务礼仪也是文明的体现,大国崛起的体现,是对外国文化最基本的尊重。

中西商务礼仪之间的差异可体现在饮食、时间观念、送礼方式、语言表达、空间距离等方面,可针对这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考察外贸人员对于类似Kluckhohn&Stodtbeck提出的六大价值取向理论等跨文化交际理论的了解,以此看外贸工作者在商务礼仪方面的水平。

另外,何丽蓬在《中泰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礼仪》(13)中提到了面部表情、眼睛、拱手礼、合十礼、握手礼、用手传递东西、坐姿、走姿、脚步体态、“触摸”行為这些肢体语言方面存在的差异,因此可将对肢体语言差异的了解纳入进考量外贸人才的标准之一。

三、结论

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后,从外语能力,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礼仪四个维度展开对课题进行了详细阐释,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将开展后续的问卷设计,对外贸类人才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定量研究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下,外贸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下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仍然主要停留在教育教学理论阶段,将外贸与跨文化结合的文献研究非常匮乏,更遑论研究外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献。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对于此方向的研究仍然集中于理论研究,缺少实证活动,相关研究活动仍需不断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英南. 义乌外贸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现状及其对策[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24—27

[2] 卢春月.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俄语国家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9)118—120

[3] 王若翔. “一带一路”视野下员工跨文化培训的途径研究—以温州企业外派员工为例[J]. 中国商论,2019(16)92—94

[4] 毛虹丹.“一带一路”战略下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培训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8) 105—106

作者简介:

赵铮(1999—),女,河北衡水人,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学士学位就读,翻译专业;

刘会欣(1978--),女,河北石家庄人,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2019-2020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江浙沪外贸类人才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调查研究;课题号201910289104Y

课题组员:晁冰婕,赵铮,朱立,陈红,王景瑜

猜你喜欢

跨文化能力敏感度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敏感度综述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XpertMTB/RIF技术在肾结核的早期诊断和利福平耐药检测中的价值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跨文化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