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究

2020-10-21孙昕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2期
关键词:初中体育素质教育课堂教学

孙昕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已渗透于当前课堂教学之中。体育作为学生初中教育阶段体质塑造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体能培养、运动技巧、素质发展等方面起到促进效果。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仍有部分教师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法,忽视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运动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新形势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强自身体质、培养其良好的运动技能,还能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进行轻松、愉快的体育锻炼,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和精神品质,从而达到劳逸结合的学习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的组织手法和引导策略,导致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参与和训练效果上存在不足,影响其学情发展。因此,本文从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提升策略两个方面出发对此展开研究。

一、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訓练方式单一化。体育技能的掌握需要长期的训练和重复加强的过程,其训练方法的运用将对训练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缺乏多样化的训练方法,依然沿用传统的训练模式,导致学生的运动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第二,课堂环境不足。部分教师在课堂知识和体育运动的教授上,缺乏对学习环境的营造与构设,导致学生在动作要领的掌握和学习上存在不足,无法领会正确的肢体动作,进而产生不良的训练问题。第三,组织环节不恰当。在实地走访和深入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在环节的组织方式上,未能从学生的学情基础出发,考虑学生的主体状态,导致学生在活动参与上存在不适宜、被动式的现象,影响其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1、借助信息手段,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仅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课堂效果得到提升,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技巧的理解能力,巩固学生的课堂基础。因此,在体育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体育动作进行优化,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清楚的掌握其中的动作要领和技巧力度,便于学生对下一步训练活动的展开做好准备。如在“武术”的教学中,面对形式多样的武术动作、复杂多变的技法套路,常常使学生“犯了难”,针对这一问题,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本章节的武术动作以动态分解的特效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慢动作、细节化的观看和学习中,掌握冲拳、弹腿、变掌等技巧,增强学生对武术技法的学习能力,保持武术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

2、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性格活泼且行为好动,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训练活动的话,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降低学生的训练质量。而将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导入其中,以生动、趣味的游戏作为训练形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训练兴趣,还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在体育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灵活开展游戏活动,丰富学生的训练形式和游戏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进而实现其有效教学的目的。如在“花样跳绳”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掌握跳绳的基本动作和双脚交换踢动作,为了提升学生对花样跳绳基础训练得参与热情,我结合实际学情,开展以“我来闯关”为主题的跳绳游戏,让学生通过原地单人编花跳绳、双摇双绳跳大绳、单人跳绳跑、单人大小绳同跳等环节,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跳绳技巧,还能使学生的训练热情得到激发,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当中,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

3、创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训练效果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沿用传统的教案为依据,缺乏对学生主体的掌握与了解,导致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存在不适宜、不协调的现象,无法得到其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在体育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切实把握学生的主体方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优化学生的训练内容,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如在“足球”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脚内侧踢球这一动作的掌握存在难度,大多存在这几点错误:腿膝踝关节外展角度不够、击球脚型不正确、出球乏力、支撑脚位置靠后出球不顺畅等,针对这些问题,我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采取固定球体会动作练习、踢定位球、两人一组原地练习以及“保龄球”游戏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创新,使学生的训练效果和球技得到实时性的提升。

4、注重主体培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中,因家庭因素、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难免产生“跟不上节奏”“体能不足”等差异化现象,这不仅影响学生的训练质量,还使课堂活动的组织存在不足,阻碍其学生的主体发展。因此,在体育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情动态和体能基础,灵活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训练互动,保证学生个体的训练效果,促进其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如在“篮球”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化表现,我及时调整训练的内容和方式。面对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我采取技巧性的训练和实战对抗的练习方法,以此来提升他们的体育能力;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我采取基础强化的训练方式,巩固其运动基础,使学生充分掌握篮球的基本技能,从而能更好的运用于实战对抗当中,促进其主体的有效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信息手段的运用、游戏活动的开展、教学内容的创新、主体基础的培养,不仅使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和训练热情上得到提升,还使学生的体育水平和行为素质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生自我主体的发展目标。此外,创新教学内容,灵活把握学情发展,合理制定训练计划,正确引导学生的训练方向,有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的学情需求,从而实现其因材施教、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龙.浅析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J].小作家选刊,2017(11):5-6.

[2]  朱加海.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J].东西南北:教育,2017(2):284-284.

[3]  曹本娟.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华夏教师,2017(4):41-41.

猜你喜欢

初中体育素质教育课堂教学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