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军民融合视野的武警院校人才队伍构建模式初探
2020-10-21聂廷晋蔺熙民
聂廷晋 蔺熙民
摘 要:在军民融合国家大战略下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成为新时代所趋,作为武警院校“新三项工程”之一的人才工程建设,在取得不菲成绩的同时,仍需紧随新机遇,充分挖掘各种人才队伍构建模式,以打通机制创新、方式转型、平臺建构、资源共享等藩篱,最终再次将武警院校人才队伍建设推向深层境地,为贯彻新时代军校教育方针服好务。
关键词:军民融合;武警院校“新三项工程”;人才队伍构建
人才是强军兴校之本,是强根固基、持久发展的源动力与决定因素。在新时代军民融合国家大战略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发展[1]实现大跨越的关节点上,武警院校“新三项工程”(学科工程、人才工程、数据工程)之一的人才工程建设应扎根于其中,通过军地人才互惠、共建、同育,以优化人才布局,构建结构合理、能力超拔、资源丰厚、品德高尚的一流人才队伍,最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做好智力支撑与主体建构力量。
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武警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机遇
当前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走向深度发展的态势,是武警院校进行自我蜕变创新的绝好大平台,是提升武警院校培养质量的必要一环,也是把军队人才建设融入国家人才培育大战略的重要契机。武警院校应融入这种军民融合大潮流中,不断发掘社会优质资源,完善多项机制,以提高自身办学水平,为提升培育质量创设新的生长点;特别是在“新三项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之际,应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融入育人理念与实践,形式多样地广泛开展,助推“新三项工程”建设最终顺利完成。更为重要的是,办好一流武警院校,关键在于人才,武警院校要紧跟新时代机遇,借用军民融合的广深视域,自主扎根地方高等教育沃土,以人才工程为突出抓手,牢牢扭住自身人才队伍建设这个核心点与关节点,为武警部队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建设力量。
二、多元并举的军民融合式武警院校人才建构模式:四联并用
武警院校要完满实现“新三项工程”建设任务,扎实打造高水平一流人才队伍是重中之重,而这离不开军民融合作为重要助推器,故必需积极利用新契机与新机遇,主动挖掘地方高校雄厚的资源,优化人才新格局,制订好融合式人才战略规划,千方百计拓宽依托军民融合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现实途径。
(一)引进:招纳能才铸就源头活水
为了优化队伍结构,首先要从源头上大胆引进地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质人才资源,使得武警院校人才矩阵得以形成,构建互为补充、优势互补的新型教研与管理队伍结构。从类型上讲,包括有:一是引进高校(硕博)毕业生,作为源头力量,一般充实非现役文职岗位,是武警院校的新生力量与重要储备力量。二是引进教研与管理骨干,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挖掘骨干人才,可直接定岗定职,满足急需之用。三是积极引进校(院)长、二级学院(系)领导、教学科研处长等管理人才,一般为文职岗位。四是高素质高级专业人才,采取选调、特招、直引等,从军地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引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智人士,以打造高水平教研创新团队。特别是,在近期武警院校原有人才退出数量剧增之下,要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引进各种人才力度,使之很快适用各类岗位,成为武警院校不可或缺的新生力军。
(二)培塑:锻造与磨砺终成良玉
现有师资与管理、保障人才的培育与塑造,是武警院校的第一需要,也应放到军民融合的视野之下。在当今社会化人才资源共享潮流盛行下,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应坚持依托地方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培养自身现有人才,从而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包括:一是送学深造,直接使得现有人才获得学历提升,或从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学习。特别是进一步做好“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每年选送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到地方重点高校攻读硕士、博士,以便切实获取高素质人才。二是培训交流,地方高校的理念、水准与方法更为先进,选取可塑之才积极参与其各类人员培训,开展岗前业务培训、业务交流、岗位练兵和比武竞赛等,可以成为武警院校与地方高校合作的重要机会与平台,以极大锻炼提高教研能力与教学管理水平,从而尽快培塑为重要骨干。三是访学深研,让地方专家帮带,及时给予专业辅导咨询。四是协助院士培育,依靠地方顶尖团队,帮助实现武警部队创新团队的培育,特别是依靠地方高校院士带教及提升创新团队整体实力,顺利完成自身院士培育计划,以实现新突破。
(三)借力:引智架桥巧造通途
利用互联办学与教研合作之机,大胆借用智力,协调地方知名专家为武警部队献计献策,拓展服务新领域,以更新教育理念,拓展办学视野,提升教研能力,提高治校水平。一是聘请军外知名专家教授与高端人才担任顾问或客座教授,为武警院校教研活动提供决策与咨询服务。通过聘任兼职、科研合作等,从军地知名院校、科研院所聘任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端智力资源。武警院校建校时间不太长,特别是处于新转型阶段,国家级高端之士极缺,应顺势推行“院士特聘”制度,并使之积极咨询带教,帮助打造教研创新团队,尤其是协助筹划与实现武警院校院士培育零突破。二是邀请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知名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专家等定期来校开展讲学、专业交流与学术前沿讲座,切实在人才培育上有所建树。三是特聘国防色彩著名院校、科研院所高层次教学管理与保障人才,为武警院校多维人才打造提供最直接业务咨询。四是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高知作用力。我国地方高校智库建设在《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出台后实现了大跨越,其作用越来越凸显。诸多地方高校相继成立了“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或创建“军民融合研究院”,并组建了一批高知高能的专业化科研团队对军民融合展开研究[2]。有些已大胆创建新型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实施功能网络集成战略、价值网络集成战略和全程价值链供给战略,创建包括国防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军民融合资源库和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系统四大模块在内的平台,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驱动军民融合深度演化。[3]武警院校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智库重大效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价值,切实突破新瓶颈与新困境,为自身快速发展服好务。
(四)共联:协力聚才书写辉煌
武警院校要凝神聚力,在联合办学与共建专业的基础上,充分合作,共同制定人才互流规划,构建双方良性共联机制,共建人才集群,以寻求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渠道。包括:一是共创人才协同机制,与地方知名高校共建人才联动机制,在大区域密集地域创建高端人才协作区,共同开展教研协作和重大项目攻关。二是共办联建教学比赛、“学术大讲堂”及“科研之星”“教学管理质量奖”评选。三是共建教研培训基地,要与地方著名院校深度合作,构建军地高校师资联合培训基地,开展新教员岗前培训,定期轮训分管教学领导、教研室主任、专业课教员等教管骨干与科研骨干,达到优势互补,共享资源,以共同培养素质高、专业强、创新型人才。四是共设专家咨询机构。特别是武警院校军民融合人才队伍建设,涉及面多,有必要建立由军地职能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机构,共同规划、决策、咨询、评估及跟踪分析、反馈监督,以共砺军地人才。五是共建军地统一的多元人才数据库,对人才的专业方向、能力素质、重点领域、科研成就等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并用大数据高度整合资源和信息“引导、促进军民融合的政策制定与实施中实现高度的协同,通过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能力的配合,大大提升军民融合相关活动的高效性和精准性”[4],做到互通有无、各取其所,确保人才共享顺畅。
总之,要形成引进、培养、借力与共建四联并用,相互促进,最终打通机制创新、方式转型、平台建构、资源共享等,以联通军地人才资源,相互补充,形成丰富、立体、多元的武警院校军民融合人才构建体系。
当然,武警院校人才队伍建设在军民融合视野下开展,较为复杂,必须要用制度予以规范,要符合保密要求,需做到监督考核体系严谨有序,才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做到安全无风险,从而为构建武警院校高素质人才体系做好屏障。其原因在于监督评价机制是规范工作程序和方式,保护参与主体自身利益的重要环节。[4]
军民融合国家大战略的深度发展,为武警院校人才队伍构建提供了发展的“蓝海”,武警院校要放眼未来,借用人才队伍构建多元模式,打造自身人才方阵,更好履行职责使命,为强军梦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史文强,孔昭君,吴珊,韩秋露.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军民融合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2019(4):79.
[2] 王艳霞,周中林.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高校智库服务策略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9(3):23.
[3] 房银海,谭清美.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功能集成战略研究[J].软科学,2017(10):25.
[4] 蔡建峰,张芳.大数据视角下“互联网+军民融合”生态体系构建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4):97.
[5] 陈海鹏,熊雪朋,王惠莹.高校参与军民融合的误区与应对措施[J].当代经济,2018(23):128.
作者简介:聂廷晋,男,硕士,武警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处处长,主要從事教学管理、计算机技术研究;蔺熙民,男,博士,武警工程大学基础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武警工程大学军民融合专项基金项目“军民融合视域下武警部队“新三项工程”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WJM201912;武警工程大学军民融合专项基金项目“军民融合背景下专业融合式培养的思考与实践”,项目编号:WJM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