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放射性肠炎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2020-10-21黄娟秀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治疗进展研究现状

黄娟秀

【摘 要】慢性放射性肠炎是指腹部的恶性肿瘤经过放疗之后引发的肠道并发症,常在放疗结束后的1~2年发生,其表现为反复便血、腹泻,甚至出现肠穿孔、肠梗阻。慢性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以内科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的治疗本着综合治疗的原则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应如何进一步规范,仍有待探索。

【关键词】慢性放射性肠炎;研究现状;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7-0122-01

放射性肠炎多在治疗后的数周发生,常表现为呕吐、恶心、腹泻、腹痛,分为急性期与慢性期。放射性肠炎常以口服药物、高压氧治疗、肠道内给药、内镜下止血等为主要治疗手段,经治疗1~2月后多有好转。慢性放射性肠炎是指腹部的恶性肿瘤经过放疗之后引发的肠道并发症,常在放疗结束后的1~2年发生,其表现为反复便血、腹泻,甚至出现肠穿孔、肠梗阻。慢性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以内科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慢性放射性肺炎的治疗成了医护人员的研究热点,本文对慢性放射性肠炎作一综述,先报道如下。

1 慢性放射性肠炎的病理改变以及常见的临床症状

慢性放射性肠炎多由放射性肠炎慢性迁延而成。放射性肠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血管结缔组织和肠黏膜受损引起的肠道组织的出血、溃疡,其大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病变三个时期,但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慢性病变常发生在照射的1年之后,病变部位有可能突破漿膜层,从而出现受累的肠粘膜溃疡、糜烂,肠腔狭窄,肠壁增厚,肠系膜缩短僵硬,直到瘘管形成或者肠壁穿孔,患者此时易出现肠出血、肠梗阻等顽固性病变。

2 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内科治疗

2.1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可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充足的营养支持可确保机体的机能正常运转。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反复的腹泻以及慢性失血,大量的营养物质丢失,造成水电解质失衡,给予充足的肠外营养和禁食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长期给予肠外营养不符合正常人的生理功能特征,且长期禁食会导致肠壁通透性增加、肠黏膜萎缩、肠黏膜屏障被破坏。为此,当患者的腹胀、出血、稀便等症状得到控制之后应及时给予肠内营养,避免肠道吸收障碍。肠内营养支持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特征,有助于上皮细胞和肠黏膜的修复以及肠绒毛的蠕动,来维持肠道的正常结构,降低肠道感染的发生率[1]。

2.2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是胃肠道黏膜细胞代谢的必需营养物,能有效地防止肠黏膜萎缩,改善肠道的免疫功能,增强肠道细胞的活性,减少肠道细菌的内毒素异位,在机体应激或受损的状态下,其需求量会增加[2]。因此,合理地使用谷氨酰胺是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的重要治疗手段。

2.3黏膜保护剂

黏膜保护剂的机制是在炎症形成或病灶溃疡处形成保护膜,进而促进肠黏膜的再生和溃疡的愈合。蒙脱石散制剂具有清除、固定多种病原体及毒素,修复消化道黏膜屏障的作用,提高黏膜的屏障功能,加快损伤的黏膜上皮再生,在治疗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中具有一定效果[3]。

2.4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生长抑素可抑制多种消化液分泌,促进水电解质吸收,维持内环境平衡。早期使用生长抑素可降低消化性液体吸收,减少创面腐蚀,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加快组织愈合,降低肠道损伤[4]。

2.5高压氧治疗

在高压的条件下,血液的含氧量会增加,缺血的组织含氧量会随之增加,刺激损伤区域的毛细血管的生成,对损伤肠道的养分供应提供保障,很大程度促进组织恢复。研究证实[5],高压氧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腹痛、腹泻、肠道出血的症状。

2.6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多用于慢性放射性肠炎的顽固性出血,顽固性出血的内镜治疗有化学腐蚀以及电凝止血。内镜治疗的化学腐蚀剂多是甲醛,甲醛可腐蚀黏膜溃疡面以及新生的毛细血管,使病变的组织硬化、变性,促使血管封闭,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内镜下的电凝止血机制主要为氩离子凝固,其原理是经离子化气体高频的能量传输至组织,灼烧肠黏膜的表面裸露扩张出来的毛细血管,让其表面获得凝固效应,最终达到止血的目的。自从1994年Grund等研究报道软式内镜之下采用氩离子凝术治疗肠道出血的病例成功以来,该技术得到迅速推广,被广泛利用在临床上。因此,内镜下电凝止血逐渐成了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的肠道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

2.7 5-氨基水杨酸类制剂

传统的5-氨基水杨酸类制剂口服直接胃、小肠吸收,达不到放射性肠炎的病灶部位。近年来药物的结构及剂型得到了很多有效改进的新型氨基水杨酸衍生物,新型药物作为前提药物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传统的5-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的半衰期为1小时,作用时间短且往往达不到病变部位,因此疗效欠佳。新型5-氨基水杨酸类制剂(PH依赖型缓释剂、时间依赖型缓释剂)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令5-氨基水杨酸类制剂可在病变肠处释放,更直接地作用于病灶,疗效优于传统5-氨基水杨酸类制剂。新型5-氨基水杨酸类制剂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抑菌作用强、抗炎效果佳等优点,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效果明显[6]。

2.8新型糖皮质激素

新型糖皮质激素是迅速起效、快速缓解的药物,多用于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疗效不佳以及中重度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但其副作用相对较大,因此不适合长期使用。新型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花生四烯酸的各个代谢途径,减少白三烯等炎症介质,降低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的肠道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抗炎的作用[7]。

3 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外科治疗

慢性放射性肠炎的患者约有1/3的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多是内科治疗无效、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例如肠梗阻、肠瘘、肠穿孔并发腹腔感染顽固性慢性失血等,大多数的患者丧失了正常的肠道功能。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的外科治疗方式应先考虑肠道是否通畅,及时恢复机体的能量供应,其次患者的肠管病变部位,从而选择手术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为短路吻合术、结肠造口术和肠切除肠吻合术,以及针对并发肠道、肠瘘及穿孔出血的手术做出相应术式调整。其中病变肠管切除肠造口(病变肠切除或不切除)或Ⅰ期吻合+Ⅱ期吻合术在临床上最为常见。Ⅰ期吻合能够彻底地切除病变肠道,因病变肠道、肠管准备不彻底,所以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较高,且术中的肠袢切除相对较多,但因其术式符合肠道的生理学要求,所以更易被患者接受;Ⅱ期吻合对患者的创伤较小,肠造口大大降低了术后的吻合口瘘的问题。以上术式均有优缺点,根据患者的肠道情况及全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多数学者认为有手术适应症的慢性放射性肠炎的患者的存活率以及生活质量均比非手术患者高,且取得较多的临床验证[8]。

4 展望

随着放射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放射受损的情况越来越多,肿瘤的发生率增加,导致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对于慢性放射性肠炎尚未见有确切显著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的治疗本着综合治疗的原则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应如何进一步规范,仍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1] 高淑静.术前营养支持对慢性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7,07:102-103.

[2] 杜海娜.康复新液联合谷氨酰胺对放射性肠炎的预防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8):57+60.

[3] 袁继全,赵兰君.黏膜保护剂保留灌肠预防放射性直肠炎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6):129-130.

[4] 钟英强,黄花荣,李楚强,等.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中生长抑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新医学,2007,38(4):220-222.

[5] 李冬盛.高压氧舱在31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疗设备,2019,S2:18-19.

[6] 杨婧雯,李为.2014—2016年武汉地区31家医院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v.33(05):250-254.

[7] 艾佳,黄奇,缪应雷.新型糖皮质激素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现状[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6):167-173.

[8] 陈中皓,孙保军,周欣峰.慢性放射性肠炎外科治疗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10):37-38.

猜你喜欢

治疗进展研究现状
无创呼吸机治疗冠心病致急性心力衰竭的研究
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进展研究
CRRT在脓毒血症患者中的治疗进展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剖宫产术后切口憩室治疗进展
急性重症胰腺炎肝损害的机制与治疗进展
腹腔镜用于结直肠癌临床治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