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皮质醇水平与帕罗西汀治疗的疗效
2020-10-21耿子龙
耿子龙
【摘 要】目的:探寻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是否受体内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均来源于本院2019年2月-2020年1月期间收入,按皮质醇水平不同分成两组,正常组和升高组,组内分别有50例。两组均采取帕罗西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相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升高组HAMD评分高于正常组(P<0.05)。 结论: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皮质醇水平高的情况下采取帕罗西汀治疗效果差。
【关键词】皮质醇水平;抑郁症共病糖尿病;帕罗西汀;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7-0096-02
糖尿病是免疫功能紊乱、遗传等因素造成机体胰岛功能减退或缺陷,从而出现的糖、脂肪、蛋白质等代谢异常。糖尿病是慢性疾病,需要终身的服用药物,并且随着疾病的发展,还可能损害患者心脑肾眼等器官,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因此糖尿病伴抑郁症发生率较高,其治疗方法也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有研究表明,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皮质醇水平升高受到运动、年龄、糖化血红蛋白、体质指数、抑郁程度等影响,并且皮质醇水平较高的患者采用帕罗西汀治疗的效果不理想[1]。基于此,本研究为探寻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皮质醇水平和采取帕罗西汀治疗的关系,将100例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均来源于本院2019年2月-2020年1月期间收入,分成正常组和升高组,组内均有50例。正常组中,女23例,男27例,年龄39-70岁,均数为(54.59±4.18)岁。升高组中,女24例,男26例,年龄39-70岁,均数为(54.63±4.29)岁。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基本保持相似(P>0.05)。
1.2 方法
两组均常规给予降糖治疗,然后给予帕罗西汀(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31106,规格:20mg),初始用量为一次10mg,qd,后面依照患者实际病情逐渐增加用量,每天最大剂量不得超过60mg,两组均连续治疗八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2],总共24项,重度抑郁大于35分;中度抑郁20分-35分之间;轻度抑郁8分-20分之间;正常为低于8分。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x±s)用于表達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相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升高组HAMD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可能还会并发其他系统的并发症,有些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引发各种异常症状,如抑郁症。
糖尿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机体的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内分泌轴主要负责调节内分泌,抑郁症患者通常会出现杏仁核、海马、复侧纹状体的萎缩,海马损伤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在调节中枢的过程中对应激源产生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上升,因此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比单纯抑郁症患者要重。帕罗西汀能选择性和强力的对神经元突触体的5-HT再摄取进行抑制,使得5-HT在突触间隙内聚集,有利于5-HT的传递,在抗抑郁症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3]。本研究得出治疗后升高组HAMD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提示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皮质醇水平升高的情况,便会影响抗抑郁治疗的效果,当体内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导致病情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患者体内的皮质醇水平便会持续性的异常升高。可能由于当海马萎缩时,会导致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受到持续性的损伤,直接导致患者体内皮质醇水平上升,使患者的生理应激敏感性增强。有研究表明,帕罗西汀对于改善和调节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抑郁症状都有较好的效果,对于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皮质醇水平进行研究发现,在患者体内皮质醇水平不断上升的同时也会使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4]。皮质醇导致的血糖水平上升是通过拮抗胰岛素的方法,来提高患者对葡萄糖的利用率。
依上所述,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皮质醇水平高的情况下采取帕罗西汀治疗效果差,应采取相应的控制和调节措施,来确保帕罗西汀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汤光花,李涛.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皮质醇水平与帕罗西汀治疗的疗效[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5):597-599.
[2] 潘丽.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皮质醇水平与帕罗西汀治疗的疗效解析[J].当代医学,2017,23(12):142-144.
[3] 崔竹生.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皮质醇水平与帕罗西汀治疗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36):101-104.
[4] 何劲松,吴让兵,杜晓梅等.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皮质醇水平与帕罗西汀治疗疗效的关系[J].河北医药,2016,38(4):517-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