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治理视角下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原则、组成要素和实现路径

2020-10-21陈泳欣聂二辉

档案与建设 2020年8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体系社会治理

陈泳欣 聂二辉

摘要:构建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借鉴相关经验、遵循构建原则,形成一套包含档案馆布局体系、档案馆藏合理体系、档案工作者推动体系、档案公民体系和档案第三方协作体系在内的网络化系统,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强国目标的实现。档案馆的优化将有力支持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实现,同时,利用者和第三方力量的融入将形成多元合力,真正推动档案馆的公共性建设,构建社会治理现代化情境下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

关键词:档案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体系;社会治理;多中心治理

分类号:G273.5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Arch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Governance: Principles of Building, Components and Routine of Realization

Chen Yongxin1, Nie Erhui2(1.SchoolofPoliticsandLaw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 Guangzhou,Guangdong,510520;

2.Suofeiya Home Collocetion CO.Ltd, Guangzhou,Guangdong, 510630)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arch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governance needs to draw on relevant experience an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on. Form a set of network system, including the layout system of archives, the reasonable system of archives collection, the promotion system of archivists, the archives citizen system and the third party cooperation system of archiv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the powerful archive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archives will strongly suppor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archive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users and the third party forces will form a multiple joint force to truly promote the public construction of the archives and realize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archives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governance.

Keywords:Archives Public Service; Public Service System; Social Governance; Polycentric Gov? ernance

隨着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要,需要赋予其更为准确的内涵。构建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借鉴相关经验并遵循构建原则,[1]形成一套包含档案馆布局体系、档案馆藏合理体系、档案工作者推动体系、档案公民体系和档案第三方协作体系在内的网络化系统,并构建实现路径,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强国目标的实现。[2]

1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经验借鉴

围绕档案进行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不再局限于档案馆的完全核心,而是过渡到涵盖档案馆的档案供给侧的宽泛内涵。某种程度上,档案供给侧的优化和提升将会成为重点,以档案为核心的工作导向将会取代以档案馆为主导的行动指引,这是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新时代要求。我国档案学专家刘国能曾说:“人们利用档案,主要是利用档案的内容,而不是整个档案”。[3]

1.1从档案馆到档案供给侧的提升

“供给侧改革”这一新名词在我国经济领域成为一个火热的关键词,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思维,也引起其他行业的反思。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解决供求错配问题,即供应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是需求端眼下需要的。[4]从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来看,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公共服务部门,特别是政务服务,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公共服务,自然属于这个范畴。

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借鉴两方面的经验:一是档案馆到档案供给侧的范围扩大;二是档案供给侧的内容优化。对档案馆而言,首先要明确其作为供给侧的主要力量但并非唯一力量,既承担着构建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也拥有调动其他供给侧力量积极性的义务。现阶段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或许可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即尝试从供给端——以档案馆为中心的多种力量切入,放缓或放弃从需求端——利用者方面着力。供给侧改革是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通过调整经济要素比例实现改善效率的目的。[5]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若能实现从档案馆到档案供给侧的提升,推动供给端的结构优化,围绕着档案构建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将会取得巨大发展和进步,这将有利于档案强国目标的实现。

1.2从档案管理到档案内容管理的优化

在很长一段时间,档案管理的重点都是对其载体的管理,即档案管理就是档案载体管理,来源原则、全宗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都直接或间接反映了这一要点。把档案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开发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为社会各方面服务,这是档案工作的目的、宗旨所规定的。[6]从这个角度来看,档案并不能单纯地等同于档案内容,它只有在被抓取和利用的时候才能成为档案内容。

从“档案管理”到“档案内容管理”,不仅跨越了不同的管理阶段,更增添了独特而丰富的内涵。[7]这在很多国家都有了实质性进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档案内容管理方面的成果。美国档案利用数据库(ADD)在2009年已有8500万份的电子文件全天候在网上提供利用;由英国国家档案馆和若干个图书馆共同完成的档案利用数据库(A2A),2011年每天的用户检索大约是9000人次,信息被下载约2700次,这是档案内容管理在国外的实践。在国内,杭州市采用IBM内容管理方案实现了在线档案资源共享,可全文检索需要的档案。将传统的档案管理优化为档案内容管理,不仅要从需求端提出应对方法,提升用户的参与主动性,而且要在供给端运用新的档案管理模式,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新挑战。

2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构建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文章提出以档案本身为核心、以发挥档案价值为主导、以多中心协作为基础和以发挥整体效应为目标的系列构建原则,全方位部署以促进档案公共服务的发展。

2.1以档案本身为核心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与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有所区别,最主要的不同在于以档案为核心取代了以档案馆为核心,将重心放在了档案本身,而档案馆只是多元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诸多职责,但并非全部职责。将这一理念作为构建原则,一方面可以明确档案在档案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地位,是整个服务体系的最关键一环,也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它体现出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并非只是档案馆的优化和提升,而是需要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等力量共同参与,合力打造系统性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

2.2以发挥档案价值为主导

原则上讲,任何档案都有特定的用户,不提供任何人利用的檔案是无存在意义的。[9]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融入这一思想,在服务过程发挥档案的价值,进而也为优化档案公共服务奠定基础。图书馆学界从“为人找书”过渡到“为书找人”,目的也是发挥图书的价值,档案亦如此,为档案寻找用户成为一个值得被重视的命题。档案只有发挥价值才能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意义,即便诸多档案在现阶段没有被利用,但不能否认它未来的作用和价值。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发挥档案价值为主导的原则,以此保证档案能够实现它的作用,体现档案长期保存的意义。

2.3以多中心协作为基础

档案馆掌握着馆藏资源,是最有能力发挥主导作用的核心主体,在整个公共服务发展阶段,它都体现了自身的优势和能力,短短数十年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以档案馆为核心的档案公共服务发展阶段,档案馆拥有较大主导权,承担较多的责任,未调动其他主体的积极性,或在这方面没有取得成效,将使得档案公共服务水平区域差异大、参与力量不足、发展后劲缺乏等问题突出,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涉及档案馆、社会组织、公众等利益主体,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需要多主体间的相互配合,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定位,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共同推进档案公共服务的发展和完善。

2.4以发挥整体效应为目标

社会治理视角下建立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档案馆布局体系、馆藏体系、公民体系等,与档案工作者、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等密切相关,明确他们各自的地位和角色分工,能够最大化地发挥整体效应,取得档案公共服务发展的成就。以发挥整体效应为目标为构建原则,一方面避免了档案馆独自作战力量不足的问题出现,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其他主体的地位。在整个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没有旁观者,所有人都需要贡献自身所长,发挥自身的能量,共同推动向档案强国目标前进的步伐。

3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要素和实现路径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由档案馆布局体系、档案馆藏合理体系、档案工作者推动体系、档案公民体系和档案第三方协作体系五个部分组成,并从档案馆的优化、利用者的共推和第三方的融入三方面打造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实现路径,为促进档案事业发展和档案强国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3.1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要素

(1)档案馆布局体系

国际档案理事会城市档案馆委员会主席阿尔贝勒奇说,按照国际标准,一个优秀的城市档案馆应当必备三个条件:一是位于市中心,方便市民查档;二是现代化程度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先进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三是同市民生活紧密相关,能帮助他们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10]在档案馆发展史中,其如何布局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考量因素众多,涉及范围广。在社会治理现代化阶段,档案馆布局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多类型档案馆布局和云端档案馆布局。

我国档案馆主要包括综合档案馆和专门档案馆,为政府所设,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是面向公众提供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的集中点。社区档案馆、自助档案馆等作为档案公共服务深入公众的一种形式,与公众形成卓有成效的互动。随着档案馆类型的多样化,档案馆设计也不再拘泥于档案的保存,如何吸引公众进馆、发挥档案价值,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辽宁省档案馆位于市民广场西南角,在与博物馆、科技馆等共同组成文化建筑群的同时,以玻璃墙的形式对公众进行内部文化暗示,有效引导公众进入和利用档案馆,这极大符合当下档案馆公共服务价值观需求。[11]此外,档案馆结构的变化也是多类型的形式表现之一,能更为贴近公众生活,利于发挥馆藏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云端档案馆是指以“云”为平台,存储档案信息资源供社会公众利用的虚拟场所。类似我们借助网盘、云盘进行数据备份,云端档案馆也可以实现这一功能,为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一种新视角。现阶段我国档案馆一般都设有在线窗口,如官网、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使网上档案馆成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数字档案馆建设进程的加快,为云端档案馆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治理现代化阶段,公众对于档案信息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和准确,需要在线获取,同时也需要对自身档案备份,云端档案馆能够提供这方面服务的支持,推动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2)档案馆藏合理体系

档案馆藏资源是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的基础,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在社会治理视角下,作为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基础组成部分的档案馆藏合理体系有两层含义:一是馆藏结构的合理,即档案种类齐全、数量均衡,主要通过收集进行优化以达到合理目标;二是馆藏内容的合理,即对馆内档案进行整理以达到优化的目的。

档案公共服务要以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为重点,馆藏资源作为档案公共服务的基础,其数量和质量决定档案公共服务的水平,新形势下的馆藏资源应由馆藏档案、馆藏资料和政府公开信息三部分组成。[12]档案馆藏结构的合理依赖于馆藏资源各组成部分的有机协调,在社会治理现代的进程中,通过收集环节来优化结构,扩大民生档案的收集数量和质量,可使得档案馆更为亲民,方便公众入馆查询利用。在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中,各种形式的便民服务中心也可作为档案馆的补充,成为发挥档案作用的前沿阵地,进而方便各类型档案的接收与征集,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我国档案馆都具有极为丰富的馆藏,尽管政府机关的文书档案占据一大部分,但其巨大的馆藏量依然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馆藏内容的合理在于合理开发馆藏资源,有效整合共享,发挥档案的价值。档案馆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服务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可以借鉴,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满足公众的档案需求。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方针应用到档案公共服务领域,要求档案馆根据自身馆藏内容进行改善,以达到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目的,档案馆已根据自身馆藏,设计出合适的整理方案,并结合编研成果,为公众提供了一套利用率高的档案体系。

(3)档案工作者推动体系

档案学界对档案工作者的探讨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其角色转变、人才建设、工作职责等,较为典型的属新时期档案工作者的核心职责由档案史料保存者、原始记忆坚守者、档案实体整理者、档案资源“守摊者”向历史记录传播人、历史文化研究人、档案信息提供人和档案工作“把关人”等方向拓展。[13]档案工作者作为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多元主体之一,直接与社会公众接触,是档案馆面向公众的“代言人”,影响着档案馆的公共形象建设。

角色转变。在以往,档案工作者经常被作为档案保存者、实体管理者等被动化的角色,没有体现自身的主动意识和档案工作者的本色,这既是对自身和档案馆的不负责,也对利用者(社会公众)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因而档案工作者需要适应新形势,积极转变角色,将自身打造为带有明显主动色彩的历史文化研究人、档案信息提供人和档案工作“把关人”,真正融入档案馆工作中,以推动整个档案事业的发展。

意识樹立。随着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档案工作者理应摒弃在保密与公开之间的二元选择,树立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即档案利用意识。它主要指围绕着档案本身,以发挥档案价值和作用为目标,让档案在利用中强化这一意图。档案利用意识对档案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发挥档案作用和价值,而不是过分强调保密和公开,这就意味着内部共享和社会共享都属于档案利用意识影响的范畴。如果在具体的实践中档案利用意识更多地推动了内部共享,短期内对档案公共服务就可能没有太大影响,但随着内部共享对社会共享的积极作用,档案公共服务体系也将得以完善和发展。

(4)档案公民体系

自从十六届四中全会“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以来,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在宏观上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14]在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中,社会公众是至关重要的主体之一,其作为档案公共服务的对象和档案价值发挥的关键因素承担了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责任。档案公民源于国外对非专业档案工作者的称呼,在我国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中,档案公民体系包含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公民档案工作者和半专业档案工作者。

公民档案工作者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在美国,公民档案工作者主要在各实体档案馆和网站从事志愿服务。[15]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公民档案工作者的服务大致可分为三类:(1)档案馆内服务,即在档案馆从事档案服务,诸如担任讲解员,提供向导和讲解服务,帮助参观者熟悉馆藏,协助馆内工作人员开展项目等。(2)社区档案服务,即将档案馆的服务内容延伸至社区、学校、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让档案馆的公共服务深入社会公众,号召有热情的居民加入到公民档案工作者的行列中。(3)在线档案服务,即公民档案工作者不受地域限制,依靠独立自主性,在网上普及档案知识,介绍档案馆馆藏;建立在线档案馆社区,分享、讨论与馆藏内容有关的话题,并与档案馆形成互动,及时收集和反馈网民对档案馆的建议和意见,逐步提升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

半专业档案工作者与公民档案工作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具有一定的档案专业知识,但还未从事实际的档案工作,处于一种“将工作”的状态。半专业档案工作者主要指高校档案学生,他们借助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开展档案服务。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构建网上平台,将用户在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媒体上的精华评论、观点展示给公众,增强公众的档案意识;在平台上链接档案专家、公共主页、学术论坛等网址,扩充公众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此外,家庭档案与个人记录(档案)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部分,它们构成了家庭和个人的记忆,可以通过数字形式进行整理和储存,档案学生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专业优势。

(5)档案第三方协作体系

公众作为档案信息资源的所有者理应成为档案事业的参与者,志愿服务则是公众参与的重要途径。[16]与志愿服务密切相关的是社会公益组织,这是档案第三方的主要组成力量,在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英美都有专门的公益组织对志愿服务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如英国“国家档案馆之友”作为支持国家档案事业的慈善组织,在英国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美国国家档案馆基金会作为一家非营利组织,教育和鼓励社会公众对国家历史文献遗产进行深入理解,是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有效形式。

在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中,作为由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等组成的第三方参与到档案馆的具体工作环节中,既可以发挥自身所长,又能弥补档案馆某些工作内容的缺失,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如图1所示,档案第三方的构成包括公益组织、社会团体、档案企业、教育机构和学生社团等,具体到参与档案工作的人,可以由档案学生、退休的档案工作者及热心档案工作的人士组成,覆盖档案馆的各个工作环节,他们可作为一种补充力量,协助档案工作者构建和完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档案第三方协作体系对参与的各个组织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组织之间的相互协作,在参与过程中发挥自身所长;二是组织与档案馆的相互协作,共同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强国目标的实现。

3.2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实现路径

(1)档案馆的优化

在学界,对档案馆优化的探讨是较多的,也都较为成熟。在文中,笔者尝试对旧提法增加新内涵,使其有别于以往,又试图新增视角,以契合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档案馆的优化包括其布局、馆藏和档案工作者三部分,其中着重突出“人”的作用。

档案馆布局本身会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建设档案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全方位考虑和部署。这一层面的布局无法更改,但却可以在布局之后做出改善,结合地理位置的特色逐步发展成为新时代意义上的“市中心”和“居民中心”,这与档案馆的公共服务水平密切相关。此外,布局还有另一层内涵,类似图书馆,诸如自助图书馆、24小时图书馆等形式的出现,对整个图书馆布局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反观档案馆,做类似的尝试可能还为时尚早,但可以作为一种设想,对档案馆的布局有一个全新的阐释,以更好推动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我国档案馆采取的是“供给导向”的发展模式,往往从自身业务供给的角度出发,以所有内容为定位提供服务,因而用户常面临“提供的服务不需要,需要的服务找不到”的尴尬。[17]因此档案馆藏资源建设被提上核心议程,围绕这一中心开始形成档案馆的转型。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来满足用户需求。[18]档案馆藏的优化需要着力于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管理,既要收集利用人群较多的民生档案,也要对馆藏档案进行整合共享。档案馆应注重馆藏编研,借助其他力量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让工作理念和思想更加开放。对于档案的内容管理前文已有阐述,这个可成为档案馆的一个重点,也是推动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的有效方式。

在整個档案公共服务过程中,档案馆提供档案给利用者使用,明确了主体——档案馆、客体——档案和受众——利用者三个主要角色,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最基本的东西保持完整。档案工作者作为与利用者、第三方组织直接接触的群体,是档案公共服务的直接发起者,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话事权。档案工作者在推动档案馆优化方面需要承担三方面的责任:一是做好本职工作,既加大民生档案的收集力度以优化馆藏,也要对现有档案进行有效编研,尽可能产出一些利用人群广泛、价值较高的成果;二是服务好社会公众,针对不同的群体衍生出多样服务,这方面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做得较好,他们针对周边高校设有电影放映、阅览室、休闲室等,对游客提供导游服务,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三是架构档案馆和利用者之间的桥梁,根据利用者的反馈改善档案公共服务,共同推动档案馆的优化。

(2)利用者的共推

从利用者的角度来实现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实际上是从需求端寻找策略,但简单理解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过于宽泛,未围绕利用者的能动性出发,忽视了利用者作为始发行动者的角色。

正向档案意识。该意识主要强调的是社会治理多元主体所表现出的参与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的主动意识。虽然在现今的诸多调查研究中,社会档案意识不强是影响档案工作发展的普遍因素,但相较以前已有很大进步,特别是广州、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更是走在前列。利用者的正向档案意识既是参与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结果,也是完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当需求得到满足的利用者对档案馆满意度提高时,他们就能采取行动为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出谋划策,如建立利用者圈子定时交流,为新利用者提供帮助,并与档案馆建立对话机制。此外,社会公众在进馆利用档案或被其他利用者影响时,还能逐步形成正向档案意识,为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陆续提供支持。

融入替代倒逼。随着信息社会下我国公民的信息素养不断提升,“政府公开什么民众就看什么”的时代正逐渐远去,“民众想看什么就找政府获取什么”的时代正在到来,这一外部式的“倒逼”能对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发挥重要作用。利用者通过正视自身需求、审视利益诉求来正确表达对档案公共服务的意见,并作为多元主体的一员主动参与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利用者可采取两种方式发挥自身作用,一是在社会公众里建立档案队伍,既宣传档案,又增强公众的档案意识;二是建立与档案馆的沟通机制,将在社会公众里获得的一手信息反馈到档案馆,共同采取行动完善档案公共服务。融入给了利用者更为适合的表达方式,也能让利用者更多地发挥自身作用,相比倒逼更具优势。

自我营造氛围。档案利用者群体对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是有一定诉求的,在当下的表现主要是进馆参观、休闲娱乐、查询利用等,多围绕档案馆本身进行表达,暂时缺乏面向档案的有效需求。一方面需要档案馆自身的优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用者给予一定的包容,参与到档案馆优化的过程中。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的利用者氛围需要利用者本身围绕档案进行营造,也需要档案馆和第三方机构的引导与配合,找到合适的方式与档案工作者、社会组织等形成合力共推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第三方的融入

社会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第三方力量的融入,包括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队伍等,在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的不同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公益组织和中介机构,它们能在公共利益和经济利益前释放巨大的能量,以此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强国目标的实现。

多样化存在。社会组织是第三方的主要组成力量,在倡导志愿服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可围绕档案打造专业的志愿者队伍。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实现需要第三方力量的多样化存在和贡献力量,包括社會组织利用自身的号召力、组织力、影响力等动员利用者和档案行政机构参与进来,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企事业单位也能够形成一股强力,针对档案的整合开发,可以提供智力支持,促进档案价值的最大化发挥。随着档案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档案咨询、档案外包等中介机构越来越多,向各类机关、企业等提供专业化的档案服务,能够推动档案公共服务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档案事业的进步。

桥梁也是平台。作为第三方力量,需要成为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的有力推动者,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职责,成为档案馆和利用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平台。政府与利用者的联结需要媒介的支撑,构建一种完备的整合共享平台,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和满足利用者的信息需求。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离不开媒介,即平台的构建,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技术攻关经常涉及的方面。平台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最大化整合共享,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实属必要。

利益导向更专业。在市场经济的范畴中,逐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即便是公共服务领域,也依然适用。在档案公共服务体系中,利益可以起到方向引领、激励前行等作用,可以有效推动档案公共服务的发展。第三方的组成力量尽管复杂,但依然能够借助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加以引导,而第三方也可以根据利益分布的不同进行选择,将主动权的一部分放到自身之上,以此加强与档案馆的合作,形成共同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力量。在利益导向一环,档案咨询机构和档案外包机构是较为常见的参与主体,它们追随档案服务分配自身的工作重心,围绕着档案馆和企事业单位做出决策,直接或间接推动着档案公共服务的发展。

*本文系2020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共建课题“互联网平台低层次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0GZGJ108)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陈泳欣,聂二辉.社会治理视角下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概念和关系分析[J].档案管理,2019(1):26-29.

[2]聂二辉,陈泳欣.社会治理视角下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实践与不足[J].档案管理,2019(2):39-42.

[3]刘国能.档案管理上的一场革命——从档案管理到档案信息管理[J].中国档案,2001(11):42-43.

[4]田茂永.从公共服务看供给侧改革[J].首席财务官,2015(22):5.

[5]宁国富.供给侧改革带来什么[J].中国邮政,2015(12):1.

[6]刘国能.档案管理上的一场革命——从档案管理到档案信息管理[J].中国档案,2001(11):42-43.

[7]胡涛.档案内容管理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5(4): 54-57.

[8]冯惠玲.中国记忆与数字档案资源在广州——冯惠玲在幸福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论坛上的演讲[EB/OL][2020-05-02]. http://www.gzdaj.gov.cn/gzdt/201109/t20110909_57047. htm.

[9]张照余.网络共享中档案信息的内容划控与权限控制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2):62-65.

[10]刘南山.跨越——新世纪初上海档案工作的创新实践[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11]夏大为,陈勇.界面消解与空间流动——初探公共服务背景下的档案馆建筑设计[J].华中建筑,2015(4):25-28.

[12]王勇.档案公共服务的拓展和创新[J].四川档案,2015(1):27-28.

[13]李彩丽,徐辛酉.论“三个体系”建立中档案工作者核心职责的拓展[J].档案学通讯,2012(3):93-96.

[14]高勇.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公民参与体系[N].光明日报,2014-12-20(7).

[15]闫静.档案事业公众参与特点及新趋势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4(3):81-84.

[16]闫静.英国“档案志愿者”和美国“公民档案工作者”的思考[J].中国档案,2013(9):54-55.

[17]周枫.资源·技术·思维——大数据时代档案馆的三维诠释[J].档案学研究,2013(6):61-64.

[18]张晓琳.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10.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体系社会治理
“互联网+”背景下浙江省人才大数据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简政放权与还权赋能:经济发达镇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问题探讨
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迈过几道坎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