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论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20-10-21朱淑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9期
关键词:笔者读书家长

朱淑梅

【摘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个性爱好的。”可见,读书不是完成作业任务而已,读一本好书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阅读;重视读书

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视为自己的乐趣。无论是古代那些文人墨客,还是今天有所成就的成功人士,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

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够让我们励志。“一本好书,能够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读书不仅能够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潜质和阅读潜质,还能够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正因为教师意识到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可让我们头痛的是:绝大部分的学生害怕阅读,不爱阅读,不肯坚持阅读……他们在阅读上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让他们爱上阅读呢?

一、认清当今的现状

可能大家已经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今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中国,竟然越来越少的人去书店购买书籍,哪怕是所有物价都在飞速上涨唯独书籍不上涨的情况下。许多书店因此而“关门大吉”。即使是一些有实力的书店,也仅是在春秋两个学期开学初才会看到门庭若市的热闹场面。那是因为学生们要购买开学所必需的辅导资料和学习用具。现在在书店里,已经很难看到一个个或席地而坐,或倚墙站立,捧着书本饶有兴趣地专心看书的身影。笔者也曾经多次调查不同班级的学生,课余时间在没有父母监督的情况下,会主动拿起书本来阅读的人有多少?这时候,一个班级总是就那么寥寥无几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举起手来。玩手机、电脑,看电视,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占据了学生们的课余时间。阅读成了学生们觉得最无趣、最抗拒的一件事情。

记得十几年前,笔者在惠州读书时,我们这些穷孩子最常做的就是去购书中心看免费的书籍,一呆可以是一整天。出来工作后,单位每年也订大量有关教育方面的报刊,但是订阅的报刊根本很少人翻阅。大人尚且如此,我们的孩子呢?有空看的都是手机。手机里的快餐文化,让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得丰富的知识。他们看起来知道的很多,谈起来也能说会道。但知识来得太容易,没有经过阅读的沉淀和思考的过程,忘得也特别快。“一个不爱阅读的民族,国家就没有希望。”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查阅资料得知,中国人年均阅读量仅为4.66本,而邻国日本年人均阅读量却是我们的十倍之多。巨大的差距,不能不让人感到中国人不爱阅读了吗?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这个现状。

二、了解学生不爱阅读的原因

经常听到老师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平时的作业还是单元检测,失分较严重的都是在阅读题上。部分中下层生直接放弃这些题,尤其是课外阅读的问答题。这些学生根本就懒得阅读或者不会阅读,看到阅读题都怕。跟家长沟通时,时常听到家长抱怨:“我的孩子看电视,玩手机就津津有味,一让他看书那感觉就像上战场。”家长总会问:“怎样才能让他(她)爱看书呢?”笔者认为,学生不爱读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小没有培养阅读的兴趣,总是想着等学生长大了就会爱阅读了。更有大部分的家长认为:“我教不了,孩子都听老师的,等老师教。”结果等学生上小学后才来培养就比较困难了,而且阅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坚持读。学生在家阅读的时间会更多,家长不监督,学生哪来的坚持?

2.没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现在大部分的人都是“手机控”。甚至有些家长坐在学生们身边,美名其曰是在监管学生写作业,实际上却是在一旁玩手机。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还有心思写作业吗?试问在家长这样的耳染目濡下,学生会不想玩手机吗?一个沉迷玩手机的学生,他是不会喜欢看书的。

3.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时常会无意中打击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最常见的是学生在书店想买书,父母去说:“家里的那本你还没看呢。”加上学校安排的阅读课程少,学生就自然不重视阅读。

三、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打破误区,重视早期阅读

阅读不是学生上学以后的事吗?家长认为,孩子还没上学,还没有一定的识字量,怎么可能阅读?然而,有关研究表明,早期阅读的起始时间以九个月到一岁为宜。笔者的女儿出生才8个月的时候很好动,刚好有学生送来了一盒图文并茂的字卡,笔者随手拿起就让女儿看。女儿一边看笔者就一边读,结果孩子很快安静下来,还看得很认真。自此,笔者开始为她读不同的幼儿书籍。每当笔者读书时,孩子都能安静下来。暂且不说孩子能听明白多少,但笔者觉得阅读把她吸引了。

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尽早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三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四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是重视亲子阅读,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学生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被孩子模仿。试问一对平时在家里“机不离手”的父母,怎么可能培养出一个热爱读书的学生呢?所以,一个爱读书的学生,首先要有一个爱读书的家庭。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采用适当的亲子阅读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学生还不会认字时,父母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故事书,声情并茂地读给他听。开始认字了,可以引导他一边用手指着书上的字,一边注意每个字的字形,让字和音对应起来。这样学生就能在无意识的学习状态下认识了很多字。

(三)提高家长认识,家校配合

现在的家长都是有文化的家长,但他们普遍还存在一个误区——阅读是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当老师发来信息要求学生本周要完成的阅读任务时,很多家长只会关心的问一句:“你看完书没有?”这时,学生也会随口回答:“看完了。”实际没翻过几页。家长没有落实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学生哪来的自觉完成呢?因为在学生心中要动笔写的要上交的才叫作业。其实很多家长都明白,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差就是因为看书少。每当家长向笔者请教这个问题时,笔者总会说:“陪伴孩子一起阅读,让他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同时,老师也不能让学生蒙混过关,一定要把检查阅读落到实处。笔者会布置学生阅读时在书本上写批注、写感受,检查書本上有没有做到这些。或是利用阅读课,开展阅读交流分享会,让学生就故事内容、人物性格、写作背景、佳句欣赏等各方面畅所欲言,有时还会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通过这些后续措施,促进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四)做学生的阅读引路人,教师责无旁贷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阅读,坚持阅读并且要有成效,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一本《阅读记录本》。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在阅读本里有推荐阅读的书目,从而引导他们进行广泛的阅读。教师会提醒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至少阅读一本课外书。在《阅读记录本》里记录主要内容、喜欢的词句、收获和困惑等。教师定期批改,利用现在的网络语言进行点赞,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笔者还会与学生们分享阅读书籍,以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笔者发现,每当把自己所阅读过的书用讲故事的形式与学生们分享时,他们听得特别特别认真。一双双渴知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记得六年级学习《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这篇课文前,笔者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汤姆索亚历险记》第一章节的故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了,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阅读愿望,纷纷找到这本书来阅读,而且很快就读完了,这样了解这本小说的梗概就不在话下了。

读书是学生一生的事情。社会的关注,学校的引导,父母的陪伴,都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阅读能力,学生就能充分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还担心学生不爱阅读吗?让学生爱上阅读、会阅读,坚持阅读是国民之本。让我们社会、学校、家庭共同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笔者读书家长
老师,别走……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我们一起读书吧
犯错误找家长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