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能《坛经》思想的解读及启示

2020-10-21丁妙珍

西部学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坛经

摘要:惠能是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开创者,其《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由中国僧人撰述被称作是“经”的佛教典籍。《坛经》对大乘佛法“心性论”进行本土化演绎,对“空”“有”理论进行辩证解读,自创“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修行方法论,体现了注重自悟自度和践行世间法的实践教育精神,其中的哲学思想是开启人生智慧的“金钥匙”。惠能《坛经》思想的启示是:烦恼即菩提,在磨难中成长在敬业中担当;见自本性,在自信自强中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善护其心,在真善美中开启幸福的大门;敬上念下,在服务大众中彰显人生价值;空有不二,在工作学习中成就妙道。

关键词:惠能;《坛经》;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5-0133-03

谈起岭南惠能和《六祖坛经》(以下称为《坛经》),.人们自然就会想起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的著名偈颂。《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本由中国僧人撰述被称作是“经”的佛法宝典。2009年12月,旅顺博物馆正式向学术界公开了敦煌洞藏佛法文化典籍一敦煌本《坛经》,使惠能《坛经》这一岭南文化名,片再次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惠能思想理解上既囿于“宗教”的邪信和对“菩提”偈“空”观理解的偏差,导致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2019年8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位于甘肃河西的历史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川,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一、惠能《坛经》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长期以来,一些人习惯地形成了“佛法=宗教=迷信”的思维定势,这显然是一种简单的形而上的思想偏见,与科学思维是背道而驰的。一旦我们超出宗教的认知局限,惠能及其《坛经》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便跃然自现。

(一)惠能是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开创者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时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口。可以说,

在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惠能和《坛经》树立起一座精神的丰碑,也是中国佛教完全本土化的标志。

惠能对中国特色佛法的改革,历史上称为“六祖革命”,开创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禅宗的新格局,开启了中华本土言说方式阐释佛法的历程。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主要记录在《坛经》,《坛经》深刻体现了惠能对著名大乘佛法经典——《金刚般若波罗密》的融会贯通体悟和独树一格的辩证修行方法,既体现佛法智慧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方法论,更被日本铃术大拙认为是“最适合中国人心性需要的修行方法”。

惠能的改革也使中国禅宗自身发展演变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从此,禅宗分立南北二宗,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二)惠能《坛经》思想是超越宗教、民族、文化的人类精神财富

《坛经》作为禅宗开宗立派的根本经典,通過惠能大师的生命证悟,使大乘佛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让佛法真正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和生命,为中国文化缔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一禅的精神。同时,由于其思想的民间化、世俗化,使得禅宗思想在后来得以蓬勃发展,延续至晚唐五代,更出现了“一花开五叶”的繁盛局面。从唐代开始,《坛经》就逐渐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发展到今天,惠能《坛经》思想的传播已超越国界,远播东亚东南亚,甚至欧洲、美国等地。

(三)惠能《坛经》思想推动形成佛法文化共同体、开创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新境界

慧能四十多年的禅法弘扬,对广州和周边的地区和国家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从历史记载看,广州成为“一带一路”整体路线的中心枢纽,是在惠能禅宗改革之后。随着西去求法和东来传法人士越来越多,广州逐渐成为一个佛教高僧迁徙的聚散地和中转站,并逐步发展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商业枢纽。同时,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为中国化佛法思想的传播打开了一个国际化的文化地理空间,从而形成了一个基于“中国岭南——东南亚”的佛法文化共同体,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互联互通互鉴的作用,这是全球史上较为少见的跨文化传播案例,也是中国文化自信与创新的样本。

二、惠能《坛经》的哲学思想是开启人生智慧的金钥匙

一直以来,很多人误把惠能初露头角的“菩提本无树”偈颂当作是他思想的代表。事实上,惠能真正彻悟本性时间,是在五祖为其讲解《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脱口而出的“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接着连续说了:“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成万法。”叫这五个“何其自性”,用本土化的语言把《金刚经》的“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惠能真正悟道后对人生和宇宙实相的有感而发,由此开启了他对生命实相的揭示“见性成佛”思想。

(一)对大乘佛法“心性论”的本土化演绎

惠能思想的突出价值,在于对大佛法《金刚经》的本土化演绎,从而奠定了其“见性成佛”思想。惠能对“自性”的本土化演绎,有以下几层含义:

1.心是地,性是王。惠能所说的“心”,不是指人的“肉团心”,而是指现代心理学所指的人的心理活动,其实质是人脑的机能。“自性”,即是指人之为人的一切功能性。包括眼晴的见性、耳朵的闻性、鼻子的嗅性、舌头的尝性、身体的触性、意识的思维创造性。惠能把人心比喻为大地母亲,能生长万物、含藏万物、承载万物,是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前提;性则包括人的一切思想意志和身体活力的外在表现。他认为,一个人的见闻觉知和行为能力一旦调动起来了,这个人就能生龙活虎,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2.世人性本自净。从理论上讲,人的自性是清净的,,犹如太阳和月亮是自体发光,智慧常明。但由于人在社会中滋生了“贪嗔、痴”的习气之后,这种太阳光明就好比被妄念浮云覆盖了,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只有等到“遇善知识,闻真正法,吹却迷妄”,才能“内外明彻,拎自性中,万法皆现”。

3.万法尽在自性。慧能认为,人的一切现实际遇都是由人自己的思想行为引起的,善念引起善行,恶念产生恶

行。“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日,如果一个人的头脑中是非观念减少了,其自性将如太空一样空旷而沉静。4.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也称实性)。惠能认为,从本质上讲,人的功能性是平等没有差别的,“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同时,一切现象都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外在体现,“性相无二”;一切手段都是为目标服务的,“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二)对“空”“有”理论的辩证解读

惠能菩提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是简单地主张“一切皆空”。惠能对“空”“有”理论的辩证解读是把握其哲学思想的关键。

I.自性真空。惠能《坛经》中对空性的论述,最早来自《金刚经》中梵语“摩诃般若波罗密”的解释,用“摩诃”来表示人的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进而以此类比世人“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这里有三个意思:一是从体量上,比喻其大如虚空,没有边际;二是从性能上,比喻其容量如虚空、能含藏万物;三是从作用上,指其没有固定的形态、作用,因而具有无限多的组合和可能性。

2.诸法当体即空。慧能认为“诸法当体即空”5“缘起性空”。法为度生之舟,空无自性,只是根据不同众生根器而随机应变的方法,没有恒定不变之法。见闻是为了帮助悟道,悟道者断不可执着于相,否则容易落人“我执”和“法执”,反而障道。

3.真空不空,空有不二。空不是一无所有。一个地方只要空间够大,就可以“海阔天高任翱翔”,即所谓“真空妙有”“无中生有”。

4.反对空心静坐。惠能尤其反对“执空”的空心静坐,《坛经》般若品、顿渐品有如下描述“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第一莫执空”“住心观静,是病非禅”。

总之,《坛经》处处闪耀着惠能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智慧。如“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定慧一体,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烦恼即是菩提”,尤其是典型的“三十六对”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等,这种思维模式“建构了《易经》相反相成模型之下的世界图景,引入了包容性的逻辑和内在创造力,并以不同方式解决了各种相反相对观点的对立冲突。”

(三)自创“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修行方法论

惠能很自信地说“我此法门,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体现了他既博取众长又独树一格的实践方法论。

1.以无念为宗。“无念”不是一无所念、一个念头都不起,而是“拎念而不念”,“念起不住,念起不随”“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故立无念为宗,就是要做到“不染万境,而常自在”,使眼、耳、鼻、舌、声、意不受形形色色的社会百态所污染。

2.以无住为本。慧能认为不执着、不纠缠、不计较是一切快乐之本。所谓无住,是指“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念念时中,拎一切法上无住”“念念即住,名系缚。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3.以无相为体。相,即是一切事物的现象、表现形式。因为懂得现象是本质的体现,“性相无二”,所以要做到“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姓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甚至要做到“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四)注重自悟自度和践行世间法的实践教育精神

惠能强调“佛向性中作,莫向心外求”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弟子问道、慧能传道的过程中,他总是循循善诱,引导弟子们重视自我教育、践行道德规.范,这与现代心理学的“自助助人、自觉觉他”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与儒家思想的“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道家的“道法自然”等思想也是相融的,体现了“空有不二”的辩证法和实践论的高度统一。

1.自归依:自识一自悟一自修一自度一自诫。慧能认为自我归依、自我认识是觉悟的首要基础,“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强调修行的前提是要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以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在自度方面,他更明確了自度的条件和方法,“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萨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2.勤修戒定惠,敬上念下,衿恤孤贫。惠能还通过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教导弟子做到自身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衿恤孤贫”,做到“自身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常行真心”,平等对待别人。

3.无相忏悔,令心口意三业清净。针对凡夫俗子迷于本性,只知反省过去,不知绝除今后会造罪业,“前罪没有断除,后过又会再滋生”的情况,慧能提出了无相忏悔,认为这是令得心口意三业清净的好办法。

三、惠能《坛经》思想的启示

(一)烦恼即菩提,在磨难中成长、在敬业中担当

惠能说:“烦恼即是菩提”,这与俗语“失败是成功之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同一个道理。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现代人也并不陌生,而惠能的不同之处,就是心中没有烦恼、也没有菩提,唯一的做法就是接受现实、活在当下,在磨难中成长、在敬业中担当责任。

惠能祖籍北京范阳,由于早年父亲被贬官而流放到岭南,父亲早逝,使他从官二代不幸沦为草根青年,只好和母亲迁移到广东南海居住,家中生活艰辛,只能靠砍柴卖柴度日。有一天为客户送柴上门、返回之时偶然听到有人在读颂佛经的经文时,慧能豁然开朗,他安顿了母亲的生活之后,便决心踏上了湖北黄梅县东山禅寺的求法之路。来到五祖这里,他被安排在厨房劈柴、春米,一干就是8个月,一直到开悟,那时只有24岁。

惠能身材瘦小,为了提高踏对春米的效率,他用一块大石头绑在身上,增加重量,当时五祖就用“为法忘躯”一词形容他献身工作的精神。当五祖准备把衣钵传给他时,便告诉他“自古传法,命如悬丝”,但惠能还是勇敢地接受了这一使命。在接下来抢法衣的历经中,好几次都是危在旦夕,但由于他机智勇敢、一心护法,每次都化险为夷,为了等待时机,隐姓埋名于猎人队伍15年。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n。青年时期惠能的人生际遇,理应成为当今世人的借鉴。

(二)见自本性,在自信自强中培养积极人生态度

《坛经》处处体现着惠能“人穷志不穷”的自信和自强品质。刚到黄梅见到五祖时,五祖问他:“汝是岭南人,又是猖獠,若为甚作佛?”这时惠能便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惠能不识字,当听完神秀上座的“身如菩提树、身如明镜台”偈颂时,即刻说,我也有一偈,希望江州别驾张日用为他代写,张别驾脱口就说:“汝也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回答他:“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终于使张别驾为他写偈颂。最后,五祖把衣钵传授给惠能,而当时位居寺院上座、担任武则天皇帝佛法讲解人的神秀,反而没有得到传承。

那么,惠能不卑不亢的自信来自哪里?来自当下的自性觉醒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灵创造力自然流露的显现,因为清净的自性“能生万法”“本自俱足”“本自平等”“真实妙用”。

(三)善护其心,在真善美中开启幸福大门

惠能的大乘佛法就是心地法门。慧能认为,心灵是打開幸福人生的大门,真善美的心灵,创造幸福的生活;假丑恶的心灵是糟糕生活的罪魁祸首。“但用真心,直了成佛”。然而,如何让“心”与“灵”联合起来,是有条件的,就是要做到“善护其心”,这是一切良好转变的开始和关键所在。

开启幸福人生的大门,须一切从心开始。是要有一颗真心;二是要自净其心;三是要去除不善心;四是要有平直心。

(四)敬上念下,在服务大众中彰显人生价值

“自性本自俱足”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如何变可能为现实?除了“善护其心”,还必须有个平台一众生。惠能认为,自古菩提属于众生,没有众生,一切菩萨都不能成佛,每一个众生都是成佛的菩提华果。同时,还要平等对待众生,做到“如惠云降雨,普润一切”,在日常生活中即要做到“敬上念下,衿恤孤贫”和“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等。

(五)空有不二,在工作学习中成就妙道

惠能认为“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工作学习都是禅修”。寻求解脱无须向外追探,甚至连打坐、念经都不用,人人都能通过自我反省、在一举一动间随时随地参悟佛道。比如,在勤修“戒定慧”方面,神秀大师教导弟子的做法是:“诸恶莫作名为戒,众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惠能却认为“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这些思想实践,都是开启人生智慧、助照人生、寻找自我无价之宝的契机所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J].求是,2020(3).

[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2014-03-2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28/c119982831.htm.

[3](日)铃木大拙.禅学随笔[M].香港:国泰出版社,1988.

[4]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赵晔.六祖坛经.般若品[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

[6]成中英.对立与超越:慧能《坛经》中三十六对法的哲学意义[J].中国哲学季刊,1992(3).

[7]习近平.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N].“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20-05-03.

作者简介:丁妙珍(1966-),女,汉族,广东潮州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建。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坛经
明清大藏经版《坛经》源流略释
不在此岸,不在彼岸
《坛经》敦煌本与宗宝本版本比较
《坛经》中的判断句研究
从《坛经》看我们的生活方式
慧能哲学思想探微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Dust in His Dark Materials and Tanjing
重启澄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