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清末民初贵州女子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

2020-10-21乔福祥

西部学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贵州

摘要: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兴起促进了贵州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种种原因,贵州的女好教育发展较为滞后,一是政府在教育领域整体财政投入不足,教育经费匮乏且男女校资金投入不均衡;二是教育师资缺乏,且地域分布不均衡,素质参差不齐;三是教育宗旨陈旧,以贤妻良母主义为教育目标,办学观念僵化;四是民众抵制女学,教育认同度低。尽管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对贵州教育制度的革新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女子教育变革中遭遇的种种阻力亦昭示出女子教育改革步履维艰。

关键词:清末民初;贵州;女子教育;发展滞后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5-0067-03

清末教育改革,是近代贵州教育史上的转型时期,此时贵州女子教育的兴起,宣告了近代贵州教育正在经历非同以往的变革。然而学术界对贵州女子教育研究多为专题论文,以往的这些研究成果更多侧重于对女子教育的兴起历程及其影响的探讨,偏向对女子教育发展的积极性思考研究,但却忽视了教育变革中女子教育发展的艰难处境,对女学发展滞后的原因探讨较少。女子教育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贵州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但清末贵州仅有5所女子学堂,不仅与北方相比差距过大,与邻省四川、云南相比亦较落后”;1911年,贵州女子学堂增至26所%;1915年,女子学堂也仅占1ll所中。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上,通过对清末民初这一时期女子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归纳,从而深化对贵州女子教育的研究,揭示女子教育在变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从而透视其发展过程。

一、政府在教育领域整体财政投入不足,教育经费匮乏且男女校资金投入不均衡

贵州地处西部边陲,自古以来经济落后于他省,给教育的财政投人有限,故清末创办的女校资金来源以办学者就地筹款为主。如贞静女校由该校校长萧德与女士出资两千两,并获刘起祥、俞本刘两女土捐助二十两修建,但其资助只够维持短期开支,后因经费拮据,萧士不得已发行书货券以补助开支。1910年,达德女学堂堂长凌秋鹗向庞中丞请款补助,其札照记录:“查黔省学务经费并支用早已应付不暇,故目前应行扩充之学堂尚属筹办维艰,实无余款可以挪用补助之用。”叫民国后,贵州省学政司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计划“每年学务经费为11万1千7百64两1钱6分1厘”叫,,但其经费仍不足支撑学校教育建设的开展,以1912年贵阳公立学校领取补助为例(见表1)。

学务司将补助标准分为两种,一是以人数计,每生可获补助費八钱八分八厘;二是以班级计,每堂课领取补助费十四两。其中纯正、三育、毓秀等校因开办不满一学期,补助即以两人作一人,班级数以两班作一班获取补助。由表可知,不论按人数或班级计算,男女校领取补助差距较大,且补助费远远不足。至1918年,行政公署虽划拨资金补助省城各女校,但远不够女校教学建设的开展。

贵州地区落后的经济状况,导致政府无力向教育领域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投人,加之男女校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均衡,也严重制约了女好教育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贵州女子教育一直处于滞后困境。

二、教育师资缺乏,且分布地域不均衡,素质参差不齐女校建设离不开重要的人力资源,校长管理员等是构成要素。贵州僻处西南一隅,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难寻,许多地方造成了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如著名教育家杨静儒女士既是存诚学校教员,又任光懿、崇德等女校及女工讲习所教员。且不少教职员因劳成疾,对此教育机关特意指出,教员“一身兼任数校,授课过多,精神不逮,对于职务甯能认真。”5为补救此状况,规定学校必须用专任教员,但因某学科时间少,教师奇缺等因素造成不得不用兼职教员。加之各地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学者素质各有差异。如省城贵阳,其教师素质与偏远地区相较差距很大。清末短短十余年,贵阳一地开办了十余所女校,其办学者多为留日学生或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如1905年,留日学生黄千夫等回黔后,深感女好教育之重要,在其倡议下,贵阳达德学校增设了女子学堂,并聘请了著名知识女性董德莹为女学堂教师,达德学校办学年限较长,教员较多,为女学的开设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但除贵阳外,贵州多数地区师资普遍缺乏,女校任教者素质较低,导致多所女学难以维持。如大定府端本女学堂开办已历数年,学校腐败难以言状,“探其原因由女教员某教授不知管理,不晓以致学生等有不规则之行为。近闻城乡士绅啧有烦言,而一般女生纷纷请假,大有难以维持之势。”用此外,教员任用并未有明确规则,对所聘人员未进行细致考察,如新城一女学校聘请刘姓女为修身科教员,其授课不足一月,便在校中大肆咆哮,强迫该校职员将校中款项点交,意图黥吞。再者,平越女学校教员蒋某识字不多且为聋哑人士,其“每一上讲时,一遇学生质问时则瞠目莫对,而所授之课其言呐呐直入为语,学生皆不知伊之所言。”

贵州地区教育资源本就缺乏,而能够投人到女子教育的合格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加之各地教育资源的差异,造成师资分配不均,除省府贵阳外,其余地区无论在师资资源还是师资质量上均极度欠缺,办学者素质也参差不齐。

三、教育宗旨陈旧,办学观念僵化

“教育宗旨是国家制定的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最高教育目标,也是国家对各类人才的总体要求。”回清末女学堂贯彻“贤妻良母”式教育观念,贵州受其影响,培养目标以家庭教育为主,认为孩提学步之时,行为举止均受感染。如果母亲愚笨无知,行为举止有违礼教,孩子仿之则会流弊丛生,即便进入学校有良师指正,其恶习仍难以去除。故女好受教育则可“提倡推广整顿精神、增进女子学识孕育国民教育,不致有民而无其实也。”7由此可知,女子学校最初的教育目标并非培养治国平天下之人才,教育宗旨未能超脱传统儒家强调的纲常礼教,依然被打上封建时代的烙印。女子同男子生而为人,但国家制定的教育宗旨却把女性拘泥于家庭生活中。此外,各地女学校的办学观念较为僵化,如黔地著名教育家任志清先生在贞静女校演说时强调:“中国女学目前不取欧美参政主义,当取贤妻良母主义。”四认为好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辅助男子,使其家庭稳定。女子接受新式教育之目的不过为家庭服务,不断向女学生灌输家庭观念,强调“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千百年女子未曾有政权乎。”凹并强调如果“有一女子投身政治社会,即有一家庭之生活难以维持,况敢倾全国之女子尽投身于政治社会乎。”此外,影响力较大的贞静女校告诫学生应尊崇礼教,认为“女学生所乐闻夫婚姻可自由,然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谓无礼;藐视父母、兄姐妄倡平等是谓不孝;游走街市、不畏人言是谓鲜有耻目也。”叫强调学生应学习四德,即不应选择自由结婚,应尊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庭中应尊敬父母兄姐,不可妄言平等谬说,不可在街头随意走动,留人口舌。

从清末民初各校的教育宗旨、教学理念可看出,此时的女子教育并未摆脱传统礼教的枷锁,新教育所倡导的平等、自由等观念未得到贯彻,其教育宗旨的陳旧及办学观念的僵化也制约了贵州女子教育的发展。

四、民众对女子教育认同度低,抵制女学

传统观念认为女子应深居闺阁,不应抛头露面。女学的倡导无疑是对其观念的冲击,故清末时期创办女学受到民众的抵制,未形成规模庞大女校,加之民众对教育的认同度低,常借口各类事件阻扰女校建设的正常开展。1914年,崇德女校因班数增多,校舍不敷,特于西区筹建分校,但该地附近为士娼聚居区,该地民众听闻筹建女校纷纷反对,女校建设遂告失败。同时,民众对士娼等女性较为歧视,其入学被民众视为荒唐,由此加重对女学的阻扰。如省城余某之妇蔡二妹是著名的土娼,清末时曾与数妇女夹书出入学堂,该地民众对此大加指责,并要求“该校人应认真稽查,早为驱除,不然难免伤女学之名誉也。”叫此外,私立兰因女校分校设在南门外雷祖庙,因招收规模扩大,拟借该庙大殿作为教室,却遭赵某等聚众阻扰,“谎称该校毁庙诚神,乃联络马鹏街人民通禀省中各机关署,希冀批饬该校迁移,现在挨户劝捐作为迁禀各费。”吲民众对办学的不理解、不支持加重了女学开办的难度,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女子教育发展的根基较弱,加之当地民众的阻扰,女子受教育一事显得尤为艰难。如炉山县开明女校成立不久即受当地恶意阻扰,幸得该县热心教育人士徐中和等继续维持,稍有进步。“刻闻该县某某等日与徐君为难,闻徐君以阻力太甚乃当众辞职,该校大有瓦解之象。”除民众对女子教育的认同度较低外,部分有学识的人士对女子教育重视较弱,甚至部分教员的行为举止亦加重了民众对女学抵制。如“某县高等小学校教员李某兼任女校功课,以女校宿舍不取房租,将家属移住于内。课余之后常聚一般赌徒在家又麻将,以致男女出人同门,混杂不清,大家女子咸不愿人校肄业,彼都人士以其有碍女学发达均啧有烦言。”叫可见,在清末民初贵州女子教育改革中,大多数民众对女子教育的认同感极低,更多人宁愿维持原有的生活状态,对待新事物不愿尝试,甚至做出改变。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好教育的发展势必步履维艰。

五、结语

清末民初,贵州女子教育作为贵州教育近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推动贵州教育近代化的历程,同时为近代贵州社会培养了一批女性知识分子,极大地促进了贵州社会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在贵州女子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教育领域财政投人不足,教育经费匮乏、政府在男女校教育资金投人不均衡,师资资源缺乏且地域分布不均衡,教学者素质参差不齐、好教育宗旨陈旧,办学观念僵化及黔地民众抵制女学,教育认同度低等众多弊端,加之政府、办学者、普通民众等女好教育观念较为落后,造成清末民初贵州女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非一帆顺风,前进路途上遍布荆棘。贵州地处偏远,封闭落后,黔省民众对女子教育的发展未存在过多的期待,致使办学者及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遭遇过多的责难和痛苦,因此,清末民初的贵州女子教育其影响并不足以撼动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只能是一场缺乏政府支持及民众基础的不彻底的教育改革。

注释

①有关女子教育研究成果有:张羽琼:《清末贵州女子教育的兴起》,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杨艳:《试论清末民初贵州的女子教育》,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杨军昌、谢芝:《清末民国时期贵州民族地区女子学校教育及其影响》,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10期;周帅、周感芬:《贵州省立女师的创办与周步瑛的女子教育思想》,教育文化论坛,2016年第1期等等。

②依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第一次教育统计图》,直隶女子学堂121所,学生2523人;江苏女子学堂72所,学生3395人;浙江女子学堂32所,学生995人;四川女子学堂70所,学生2246人;云南女子学堂18所,学生1027人。

③数据来源民国《贵州通志·学校选举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④数据来源《贵州省志·教育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文献:

[1]体恤学堂之公牍[N].贵州公报,1910-07-22(2).

[2]确定教育经费[N].贵州公报,1912-05-30(3).

[3]学校宜用专任教员案[N].群报,1915-07-05(2).

[4]大定女学之略闻[N].贵州公报,1911-07-12(2).

[5]聋哑教员[N].铎报,1917-09-24(3).

[6]郭娅,曹宁.清末教育“新政”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6).

[7]对于女校联合会之希望[N].贵州公报,1915-05-03(2).

[8]贞静女校欢迎任志清先生[N].铎报,1916-12-03(2).

[9]民立报覆杨秀威女士函[N].贵州公报,1912-04-09(3).

[10]杂俎[N].贵州公报,1912-04-10(2).

[11]女校箴言[N].群报,1915-03-27(4).

[12]恐伤女学名誉[N].贵州公报,1910-07-17(2).

[13]是否阻扰学务[N].铎报,1918-04-09(4).

[14]炉山女校之悲观[N].铎报,1918-04-11(4).

[15]女校宿舍变成赌场[N].贵州公报,1918-05-07(2).

作者简介:乔福祥(1994-),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单位为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清末民初贵州
贵州,有多美
寻味贵州——遵义
寻味贵州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与东北小说的文体构建
社会意识、诗学、赞助人视角下侦探小说的翻译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试论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的近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