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合作共建职教联盟的瓶颈及对策
2020-10-21叶苗苗
叶苗苗
职教联盟,狭义上是指职业教育机构之间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效益最大化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有合作也有竞争的教育联合体;广义上的职教联盟由学校集合、企业集合、合作平台(或合作机制)三部分组成,一般具有行业特征,以专业为纽带,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实现校企资源共通共享。
当前,职教联盟在提升产业园区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供给之间的匹配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更突出的位置,要求深入贯彻产教融合,优先发展一批优秀的职教联盟,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职业实训基地。因此,笔者认为,基于共赢、多赢发展理念的职教联盟化发展,将会成为职业教育未来的一种主流趋势。
笔者提出的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合作共建职教联盟,是指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一定区域内的多家职业院校与各产业园区的研究院所、企业等多方参与,通过签订协议,共享资源和信息,旨在追求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具有动态性的、联盟性的教育组织,是实现双赢或多赢的利益共同体。
一、职教联盟的主要特征分析
一般来说,职教联盟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以外部协作型为职教联盟主要形式。本文研究的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共建的教职联盟,是以外部协作为主要形式的,通过现有的职教联盟来吸引具有相同或相似发展方向的产业园研究所或企业加入。
其二,以政府引导、院校主建、产业园区带动、相关企业参与为模式。要使职教联盟运作有成效,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基础。区域内的职业院校是职教联盟的主体,联盟以互利共赢为目标,整合各层次院校的资源,与产业园区内的企业建立互惠合作关系,构建多层次、对接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产业园区是联盟的载体,联盟以产业园区为平台,各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有力地促进和发展“双元制”教育。各类企业是职教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盟为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专业指导,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
其三,职教联盟彰显行业特色和专业性优势。联盟成员院校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突出职业教育的品牌特色。在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下,各职业院校输送人才资源,企业负责提供实习基地和技术支持,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监督、评估和认证工作。在各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建立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合作体系,提升区域劳动力素质,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合作共建职教联盟的内在驱动力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不再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其中,相关企业如何真正参与职业教育,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从目前来看,校企在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头冷、一头热”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扭转,职业教育的品牌质量尚未得到有效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愿景的实现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职教联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二)现代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产业园区是指由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辅助性机构在政府的引导下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产业集聚区域。产业园区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是各类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的聚集地,同时也是先进技术的研发基地。产业园区能够有效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带动相关产业,并与产业集群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园区的运行难度大,规范程度高,需要的人才质量也相对较高。职业院校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需要与产业园区进行深层次合作,形成职教联盟,合理利用园区内的优质企业资源,进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现代学徒制、校企双导师制,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以高技能和高質量的人才支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三、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合作共建职教联盟的瓶颈
(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阻碍职教联盟的扩张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伴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各种创新型的产业园层出不穷,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人才供给缺口较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但是很多职业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不完善,核心能力培养达不到企业技能型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还有一些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课程不健全。此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不匹配,产业园区内企业结合市场发展情况确定岗位需求,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时供不应求,有时供大于求。院校人才供给出现断层,使得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园区人才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日渐突显。
(二)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企业以校企合作契约为纽带,开展产学合作。但校企之间合作的框架协议,一般不具有硬约束力,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深入贯彻实施,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园区内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职教联盟的动力不足,参与程度不深。培训企业考虑到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单位的不确定性,给学生安排的实习岗位往往是基础性的,而不会提供那些难度大且专业性强的岗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给学生培训的技能项目比较宽泛,学生对今后从事的职业缺乏精确的定位,相关专业的技术技能不突出,企业投入了成本,培训效果却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两方面的原因使校企合作的程度无法更深入。
(三)联盟组织机构内部运行机制问题阻碍职教联盟的发展
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合作构建职教联盟的初衷是寻求政府、职业院校及其相关企业等多方面的共赢。但是,现有职教联盟管理运行机制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第一,管理缺乏弹性,联盟院校内部、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内企业之间“联而不合”的现象普遍存在,组织结构相对松散,掌控力不强,难以发挥职教联盟本应具有的优势,未能形成发展合力。第二,由于职教联盟是一个非法人治理机构,联盟成员通过签订协议自愿参与职教联盟的组织活动,无法按照现代法人治理体系来要求职教联盟的活动,在关乎联盟发展的战略性、长远性问题上,联盟成员往往不能保持高度一致性,内部决策力和执行效率低下。第三,联盟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产业园区内企业进行管理,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监督评价机制,导致联盟无法及时对企业所取得的实际绩效进行评价,也无法对企业不甚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第四,职教联盟没有严格且具体化的章程,联盟院校之间缺乏横向的沟通交流,在管理上仍是各自为政,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企业之间合作不够紧密,无法准确把握职教联盟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变革。
四、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合作共建职教联盟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区域产业布局
为解决职教联盟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满足不了社会人才需求的问题,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当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及其趋势,建立动态的、弹性的专业调整机制,关注国家产业布局的调整;与产业园区内企业深入合作,根据相关企业的岗位需求信息、紧缺人才信息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对未来市场的人力需求做出预测并设立专业预警机制;发挥职教联盟的优势,共享资源信息,院校需要支持新兴技术专业和人才供给缺口较大的专业设置,同时减少或者取消落后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另一方面,产业园区企业需要给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提供参考意见,为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实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合理对接,从而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二)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构建职教联盟建设机制
职教联盟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根本上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深化联盟发展,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行动:第一,职教联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企业在社会责任、价值观念、最终目标等方面有着显著区别。政府需要通过研究校企融合的相关规划,积极支持和引导院校与企业的融合,同时对积极开展合作并做出突出成绩的院校和企业给予物质上的奖励。第二,需要找出双方利益的结合点,使双方为了共同的目标深入合作,实现共赢。一方面,学校必须树立起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对接企业需求,充分发挥院校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企业培训等方面提供高质量服务项目;另一方面,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把市场需求、专业技能、企业文化等优质企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引进校园。第三,通过建立职教联盟运行状态评价机制来实现资源共享,评价机制的构建需要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内企业技术骨干的共同参与,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训情况进行双方向的反馈,为实现职教联盟中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保障。
(三)规范联盟组织机构设置,优化协同治理结构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职教联盟涉及多个职业院校和企业,其运行需要正规的组织结构体系,其治理结构应该转向产权清晰、效率优先的结构性治理。第一,聯盟需要委派专门的机构人员对其工作进行协调管理,也可按照不同的专业设立专业委员会,统筹与产业园内企业合作开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联盟章程,联盟章程的制订需要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企业共同参与,对于违背联盟章程的行为应当及时阻止或终止,在制度上保障职业院校、相关企业、学生等多方利益。第三,对于关乎职教联盟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应建立联盟大会,通过联盟大会对联盟内部重要问题进行协商解决,积极开展职教联盟创新建设的探索,更好地发挥职教联盟的有效合力。
(本文系2019年度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合作共建职教联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zcj031)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