剜野蒜
2020-10-21小奇
文/小奇
惊蛰雨至,春暖花开,草木吐芽。
连续两个周日上洪庆山寻趣,呼吸两口温润的空气,晒晒初热的太阳,也是万般的舒坦,无限的惬意……
洪庆山出秦岭山系与骊山相连,却又为灞水相隔而独成一体。其峰千米却离长安城最近,俯首便可观城中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因其谷底淡竹、山腰刺槐、峰峦松柏,植被茂密,遍布桃杏栗柿,加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负氧离子毎平方厘米高达25000-75000个,夏日温度比城内低个7-10度,另外还有女娲炼五色石、黄巢屯兵堡、人祖庙等人文遗迹和新筑的西安最美公路,便引来厌烦了闹市嘈杂之辈趋之如鹜。
尽管此时山桃初绽、杏花含苞,大多林木才刚刚鼓出嫩芽,但沟坡山洼里、田埂果园中已铺满绿茵茵的一片片、一丛丛、一簇簇可爱的荠菜、茵陈与蕹白来。前次随山野队来,队友们都带工具,欢天喜地地采挖起这野菜来。我只拄了根鸡骨木棍棍,费力地乱戳一气,幸而在松软的坎坡下挑了几把薤白——也就是野蒜。可惜弄下来几近半数都是有叶鞘而无鳞茎,白白费力又糟蹋了许多好东西。
野蒜又名薤白、野藠头,属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近球型,花淡粉红或淡紫色,叶半圆柱线型长20-40厘米,中央稍空,长得像独头大蒜,但十分巧小,大者如指头蛋,小的如黄豆粒。其气味像葱似韭亦有蒜味,可生吃、炒食,也可做调料,盐渍或醋泡腌制成别样的美味。在大蒜自张骞开通西域带回前,国人只能食到这小个头的野蒜。
第一次见识它是在十多年前,渭河之畔草滩农场的果园,后来在环山公路摆摊农家老太的竹篮中见过,也在那里的“农家乐”品尝过野蒜拌面,但不知怎么也回忆不起,孩童时在雍村大草地与“坑底下”挖过那么些野菜,却唯独从未见过它的倩影?究其因,这野蒜耐旱、耐瘠、耐低温的性格,适于生长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山谷草地,的确要在野生的环境下生长,它们在污浊的空气和板结的土壤上绝难存活。
二次来洪庆山寻访因移民搬迁的老常,特意携了柄于满洲里买的工兵锹,准备大干一场。寻得上周来的常王村墨玉河樱桃园,即被一丛丛水灵灵的野蒜吸引。我蹲下身子,操起小巧的工兵锹,从这纤细的植株根部下手,铲入一拃多深,刨除四周潮湿的泥土,再用力一剜,一兜白个生生的小蒜头,带着寸把长的白白的根须与上绿下白的叶茎便收入囊中。如此反复,圪蹴于地面三四米的距离就能剜出二十几兜,站起身揉揉发酸的膝盖,再寻下一拨目标。真是寸土难移,不一会儿就汗出脊背冒出额头,大约半小时就挖了三四斤的样子,装入塑料袋中还沉甸甸的,一切烦恼与劳累全抛到九霄云外。
老妻嗔怪:弄点行了,当心你老腰。我言无妨:陆游在《咸薤》中说“冻薤此际价千金,不数狐泉槐叶面”。这绝对是好东西,上次回去网上查,这野蒜为“菜中灵芝”,中医唤作“薤白”,能治疗胸闷刺痛、泻痢后重、肺气喘急。且含17种氨基酸,具有预防贫血、解毒作用,还可促进毛发生长,防止皮肤老化,也可用于抗过敏、肝炎、白血球减少等症状,是健胃止痢、止痛,通阳化气、行气导滞、除湿的好东西。特别是一味温化寒痰、开胸散结,治疗冠心病、高血脂的良药……一般在2-4月采食嫩茎叶,于六月叶片开始枯黄时采收鳞茎,晒干后即为薤白。有关薤白的汤头歌写道:
通阳泄涵开胸痹,利窍滑肠散结气。
外敷治疮甚有效,冠心心绞心疾宜。
我只羡慕白乐天:“酥暖薤白酒”和李商隐:“薤白罗朝馔”,但不知也难考他们究竟是如何佐酒与入馔的。
回家将剜回来的野蒜用清水淘净、晾干,切成两厘米左右小段,一部分存入冰箱备用,一部分放入玻璃瓶用食盐、酱醋、麻油腌制,另一部分与此次买回来的土鸡蛋炒食。无论腌和炒,那种扑鼻的喷香刺激着味蕾,特别是夹上锅盔或蒸馍能多吃一个,真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