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2020-10-20刘梦园
摘 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可喜成绩,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仍面临着教材体系不完善、教师交流分段化及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多方面的挑战。直面挑战,探求对策,从统筹规划目标、加快教材体系建设,搭建教师交流平台、健全机制保障措施四个方面着眼,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动思政课改革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一、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一体化的概念很早就在各领域广泛使用。城乡一体化、机电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等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词汇。结合现实实践来看,一体化主要是指将有内在联系的部分融合为一个目标一致、主线贯通、联系紧密、层次鲜明的整体。
所谓思政课一体化,是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中政治课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即各学段思政课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的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形成各学段衔接紧密、梯度分明、螺旋上升的有机整体。
所谓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指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重要工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主体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需要理论研究的深化推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总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集广度、宽度、深度于一体的重要建设工程。
二、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动思政课改革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增强各学段知识衔接,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各学段教学模式,让学生始终朝着最终的目标前进,进而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上,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各学段知识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形成一个衔接密切、层次分明、梯度向前的系统,避免了知识前后的矛盾、缺失,让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学模式上,当前各学段的思政课有各自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进入新学段时,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一体化不是一刀切的采用一种教学模式,而是寻找到教学模式的衔接点,让学生在进入下一阶段前做好准备。教学目标上,思政课一体化统筹规划目标,让学生始终在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当前只是处于同一目标的不同阶段,避免了小学思政课被忽视,目标不明确,中学以考高分背书做题为目标,大学以取得学分为目标的前后失联局面。
2.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打通各学段,整体关照学生每一个学段的思想行为特征,为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提供有力的参考信息。
首先,能够了解学生过去的思想行为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开展新一阶段的教育提供参考。现在学生每升入一个学段,就变成了新的教育对象,学校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对新入学学生的过去了解得不够全面、深入,要有一段很长的观察发现期,所开展的教育引导也是凭借经验安排设置,缺乏针对性,影响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建立专门的学生信息数据库,将学生的思想成长记录真实完整系统的传递给下一学段的教师,让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育人活动,提升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
其次,能够持续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情况,作为评价检验育人成果的重要依据,为改进当前教育方式提供现实经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前后相连的完整体系,能够持续关注学生在下一阶段的成长发展情况,并将其作为检验上一阶段育人效果的重要依据,为当前的思政课提供鲜活的经验,促使思政课教师不断反思、进步。
总之,通过长期的追踪反馈,思政课教师既能了解学生之前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能持续关注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形成育人成果检验的良性循环,同时,促使思政课教师不断改进反思当前的教育现状,提升育人效果。
3.有助于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
相关实践经验表明,各学段思政课作为联系紧密的整体,只改革其中的某一学段,某一部分虽有成效,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改革效果的最大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改变以往以部分带动全局的改革思路,从整体出发,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
从纵向上来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小学、中学、大学各学段整体着眼,实现了改革对象的全面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将每一个学段,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提到改革的日程,能够实现改革对象的全面化。
从横向上来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涉及思政课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实现了改革内容的全面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的重要工程,不是更新某一学段的教材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等小范围的局部调整,而是对思政课涉及的绝大部分事宜进行完善,是一次全面的大范围的改革。
三、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1],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仍面临许多挑战。
1.各学段思政课教材体系尚未形成
教材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载体。依托科学完善的教材体系,各学段教师才能够开展前后衔接、螺旋上升的思政课,学生才能够接受系统完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打通各学段教材,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渠道。
虽然国家颁布了关于教材体系规划的相关文件,但是目前教材体系建设尚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就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而言,主要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存在简单重复现象。必要的重复能起到前后衔接的作用,但是机械简单的重复会影响教学效果。二是有些内容出现倒挂。例如在小学阶段讲授国家政治等内容较深的内容,在中学阶段讲如何交朋友,与同学相处等内容。三是知识的断层问题。小学和中学的思政课教材名称都是“道德与法治”,但是教材内容中的法律知识都相对较少。
思政课教材存在的这些问题,给一体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对进入新学段学习的学生,教师要花一部分时间开展衔接教学,占用了正常的教学时间。还要对法律知识等教材涉及较少的内容进行单独补充,出现教学内容欠科学严谨等问题。另一方面,教材内容前后简单的重复或超出学生认知范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思政课的教学、育人效果。
2.思政课教师跨学段交流学习的内外部条件不足
办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但是,当前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着教师内部动力不足,外部条件不完善等多方面挑战。
思政课教师自身跨学段交流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主要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固有的思想观念有关。小学阶段的思政课一般不纳入选拔性考试,思政课不被重视,思政课教师满足于熟悉的教学内容,在舒适圈内不想突破,认为中学大学的内容自然会有人讲,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中学的思政课教师以考试大纲为纲,以高分、升学率为主要关注目标,无暇顾及小学、大学的内容;一般大学思政课教师要担任全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思政课教学,还要兼顾科研任务,使他们无力再关注中小学的思政课的相关内容。这些问题无疑造成一体化的脱节、中断,减缓了一体化建设的进程。思政课教师完成本学段的教学科研任务是本职工作,固然要放在第一位,要尽心尽力做好,但是跨学段的学习交流对完成本学段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思政课教师跨学段交流学习的外部支持较少。一方面,跨学段交流的平台和机会较少。目前来看,思政课学习交流培训多是某一学段的,较少大中小学思政课齐聚一堂共议思政课的机会。即便有这样的交流学习,形式、内容也比较单一。多是以讲座、会议的形式进行信息交流,鲜有实践模式的探索。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机构和学校的外部支持还不够,思政课教师跨学段交流并不仅仅是教师之间的事,还需要组织管理部门等有力的外部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涵盖高校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座谈会,为此提供了参考借鉴。
3.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除了构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思政课教师一体化队伍之外面临着众多问题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面临着相关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评价激励措施不具体等挑战。
首先,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关制度亟须填补和完善。制度是具有规范性、指导性的特点,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思政课各学段的教学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逐步完善,为各学段开展思政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制度尚不完善。没有制度的保障,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就面临着挑战。
其次,评价激励机制处于探寻阶段,具体的评价标准尚为空白。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机制能够发挥指挥棒的作用,调动参与者积极性,同时便于及时收到反馈,纠正不足。201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思政课一体化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但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细则仍处于摸索探寻阶段,对如何激励教师参与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如何评价一体化建设的标准尚未作出明确的规定。目前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评价仍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
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1.整體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
优化顶层设计,制定最高统一目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建立统一的最高目标,使大中小学思政课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改变现在小学思政课目标不明确,中学以考高分为目标,大学以学分为目的的现状。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作为最高目标。
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具体的梯度进阶目标。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规划应呈阶梯状,是一个有层次,有梯度却始终紧密联系的整体。小学阶段侧重道德情感启蒙,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中学阶段重视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拥护党的领导。 大学阶段强调责任与担当,争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小学生“知事”;中学生“明理”;大学生“求道”的阶段衔接目标,保证思想政治课育人的功能[2]。
2.加快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体系的完善需要从上到下各部门要统筹规划、合力推进。第一,教育部应组织专家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制定出不同阶段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研究、统筹确定不同阶段课程门类,编制教学大纲,组织教材的编写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教材内容雷同、知识倒挂、结构层次不明等问题[3]。第二,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科学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国家统一开设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全部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统编编审用,在教材中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第三,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教材使用前要组织相关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进行审核,确保教材适合当地学情、符合本学段学生特点、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第四,学校要及时将教材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馈总结,为不断完善教材体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
3.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
一是调动跨学段学习交流的积极性,增强跨学段学习交流的意识。要让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过程,思政课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渐的系统,立德树人是一项综合性的重要工程,需要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认真完成本阶段任务的同时,与其他学段思政课教师配合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效果。 二是创新沟通交流的形式。传统的讲座、访谈形式之外,可以开展跨学段讲课、同上一堂课等教学实践活动,或是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申请科研项目的等深入的交流学习。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在线交流学习。三是发挥各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辐射作用,主动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培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可以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结对子,定期开展教学、科研方面的交流。
4.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保障机制
首先,加强组织管理。树立大思政理念,建立大思政工作格局。一是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的管理体系,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二是创新优化组织管理模式。让大学和中小学教育管理部门发挥最大合力。三是成立专门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管理组织,指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其次,建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地方党委和政府制定相关制度明确一体化建设各主体责任,教育部门制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纲要,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学校内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思政课衔接的课堂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使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章可循。
最后,建立具体的评价激励标准。一是评价内容要全,制定覆蓋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维度和评价指标;二是评价类型要多样化,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结合起来;三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家长、学生等都要参与到评价中,调动多主体角度参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四是重视评价的价值导向,通过发挥评价机制的反馈和激励作用,不断完善深化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8-15(01).
[2]徐俊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335).
[3]王素云.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课程衔接问题研究[J].课程教学,2013-7(460).
作者简介
刘梦园(1991—),女,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