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创新形式
2020-10-20孙雪晴
孙雪晴
摘要:人们接触和享用传媒资源的机会和时间不断增加,20世纪70年代起“媒介素养教育”被全世界范围认可并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本篇试通过具体活动案例,浅谈媒介素养教育如何在未成年人中开展以及探索它的创新实践形式。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 青少年 学生通讯社
“媒介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教育开始形成规模,在当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下,各种媒介正以“无形的手”通过视觉性、趣味性、新奇性较强的图文形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青少年作为互联网新媒介的重点受众群体,如何培养青少年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如何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已经是这个时代青少年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教育背景
(一)青少年的认知特点
在谈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之前,首先是要对“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年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社会学家将人的青少年阶段的年龄定义是12岁-2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是人类三个年龄阶段中最短暂的一个时期,但也是一个人的童年期到成人期的过度期,不论从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强烈的冲击,是一个人对社会的初步认知和价值形成的关键期。人的个体从隐约产生自我认同问题到经历自我认同的变化起伏直至稳定的整个时期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期。[1]同样,在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方面,专家们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从一个思维状态到另一个思维状态的转变期,青少年在尝试理解世界时,有时会经历认知冲突和不平衡感。19世纪末,青少年研究领域的巨匠、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斯坦利·霍尔认为尽管很多青少年表面看起来顺从,但内心却经历着相当程度的躁动,青年期情绪不稳定代表人类进化的混乱期。[2]霍尔认为青年期之情绪不稳是必然现象,霍尔对这个年龄段的描述提出“暴风骤雨观”,故而他主张应特别重视青少年教育。通过对历史上青少年群体研究的观点及影响,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阶段作为人生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但却经历了人生非常可观的变化,这些变化来自于生理的、认知的、社会情绪等等方面。从教育角度看,这个巨变期的教育大部分是在校园完成的。学校的学业不仅成为青少年中更加严肃的任务,他们的社会交往也扩大,在这些社会信息更广泛的接触和交往中,充满着各种媒介的信息量,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信息传播无不伴随着充满着情绪波动、自我认识初步形成,充满探索好奇的整个青少年时期。
(二)互联网时代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迫切性
现如今媒体高速融合发展,由从前的“人找信息”变成“信息找人”。这些“井喷式”出现的信息对青少年的世界观建立以及对人类的认知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23日最新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在年龄结构上,我国网民以10到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在职业结构上,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新媒介除了带给人们“新、奇、特”的感知觉体验,也给人们带来了集体性的“网络症候”。[3]由此可见在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少年教育大趋势也在逐渐向互联网靠拢,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下的多样媒介也制造了新的社会流行文化景观。
这种新时代媒介流行文化正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型塑着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专家认为,媒介流行文化的商业手段通过“赋予意义”和“识别意义”的手段传达自我认同,这些通过广告和消费刺激等媒介手段,不断诱导着青少年违背现实,做出不切实际的自我心理期望值,导致期望值和现实之前的认同落差,必然增加了自我认同危机的发生,可以说,媒介流行文化在青少年自我认同发展中是“塑造者”的角色。[4]社会学家认为比起这些流行文化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负面影响则更为显著。由此可见,新时代开展中学生时期的工作是绕不开媒介影响的,媒介素养工作尤显重要。
二、学生媒体组织团体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阵地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的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其主要内容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媒介素养工作在我国尚为雏形,如何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又如何起到实效渗透作用,是这一工作开展实际落地的关键。
(一)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需专业媒体指导
青少年的媒体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与常态的教育不同之处,在于突出的是“青少年教育”与“媒介素养”的“合体教育”。对于开展教育的机构组织除了要具备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外,还需具有专业媒介工作的素质。从事青少年市场板块的媒体无疑是最佳的组织教育机构,媒体亦有着承担正向的社会舆论导向的职责与使命。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目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习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沟通世界”48个字的要求,概括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面对当今社会这种前所未有的传播变革,如何培养青少年群体客观的看媒介传播?青少年如何利用现代媒介获取正向价值的信息?如何在媒介传播中避免成为“群体无意识者”等等问题,显然媒体从业者及从业机构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有着专业的指导意义。依托专业媒体创新组织开展的“学生通讯社”,提供了青少年积极参与媒体运作的阵地。专业媒体可以在活动前期开展具有专业性的采访辅导培训,对学生在寻找新闻点、注重观察、注重细节等方面作详细的辅导,并且在采访活动过程中,可以提供专业的媒体工作者作为指导老师,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媒体素养能力。而青少年又可以通过“学生记者”的身份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媒体运作规律。双向的教育互动模式有效地实施培养青少年群体媒体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二)以”广州学生通讯社”为例看媒介素养教育创新形式
“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还是一个崭新的名词。目前研究者多,教育者少,倡议多,落实少,在我国可以说仍然比较空白。广州青年报社作为面向青少年的一家媒体,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开始探索成立“广青学生通讯社”,并依托学生通讯社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最直接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媒体阵地,让青少年直接参与实践媒体运作,了解媒体的宣传功能以及媒体的使命。这一朴素的动机正与现代的“为青少年提供与媒介资源的接近、使用和利用的平等机会,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公民”[5]的理念相一致,社会也需要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工作要走在互联网时代下媒体传播的前面。
“广州学生通讯社”自1990年成立后,小记者队伍迅速扩大,以未成年人的视点采访了不少的知名人士,如金庸、余秋雨、赵广军等等,金庸先生曾盛赞:小记者比大记者还厉害。多年来,“学通社”已发展成广大中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校外素质教育平台和基地,从这里走出了一批优秀的媒体从业人员。如凤凰卫视的名主持董嘉耀、前百度副总裁梁冬、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名主持薛乐等等。以“学生通讯社”为创新载体的中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在经过17年的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了的“媒介教育”思路,以青少年媒体为主阵地、以中学为主战场,不仅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优质的媒介阅读资源,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文化氛围,而且“媒介教育”可以推广到网络道德教育上以提高未成年人对于信息的价值、真伪、益害的科学判断力,养成鉴别及取舍网络信息的能力,形成引导未成年人文明上网的媒介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易受不良网络侵害的问题。
三、通过“粤港两地中学生庆香港回归十周年”系列活动案例分析如何策划实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一)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需抓住社会时事热点,抓住青少年关注度
法国哲学家卢梭对青少年时期提出的观念认为,从15~20岁,个体情绪日益成熟,对自己的关注发生变化,开始转向对他人的关注。[6]青少年对社会的关注度也随着认知和自我思辨的发展逐步热化。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应抓住当下的社会热点话题,抓住青少年群体关注度高的事件展开,有着现时的教育意义。
2007年正值香港回归十周年,香港回归后的成果为世界关注,广州毗邻香港,为同一语系语言,广州青少年对香港相对熟悉,对香港的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相对较高,媒介素养教育以时事社会热点切入,对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起到很好的效果。由共青团广州市委主办、广州学生通讯社策划的“粤港中学生庆香港回归十周年”系列活动,以体验式活动、互动式学习为主要内容,为探索青少年媒介教育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并在创新活动载体上不断健全了互动体验的实践教育体系。此次活动正是“学通社”结合“媒介教育”模式的新思路进行实践的大胆尝试,媒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活动收到和显著的成效,特别在香港采风之行中更受到了两家香港媒体的高度赞扬。“粤港澳两地中学生庆香港回归十周年”系列活动就是一次抓住具历史深远意义的时刻,进行未成年人媒介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
(二)以青少年喜爱的方式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需以青少年喜爱的方式开展,既要尽可能的扩大覆盖面,号召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又要树立青少年中的“榜样明星”,以同龄人的力量产生后续延续的传播影响。
1.扩大活动受众面,使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在社會产生广泛效应。
策划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因受众群体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参与媒体的人数有一定的限制,如何开展一场高素质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又要考虑到受众面的扩大是此类活动的难点所在。活动的酝酿期策划者需要对受众群体的生活学习特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要对参访对象有深入了解并提前进行预约策划,才能对整个活动的节奏以及形式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可行性策划。
以“粤港两地中学生庆香港回归十周年”活动为例,在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根据前期的摸底,粤港两地的青少年也热切期望着有更多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学习。策划时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将活动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号召青少年群体的积极参与为主要目标;第二个阶段以“优秀小记者采风”活动发挥群体领袖作用为目标;第三个阶段以专版发表的形式广为传播发挥媒体舆论作用宣扬社会正向价值观为目标。活动跨时三个月,策划形式丰满,充满向上的青春活力。其中第一阶段的主题为“‘一国两制伟大成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友好发展”的知识竞赛活动,受众面扩到为全市80多所中学近十万中学生。
2.以实践活动树立媒介素养优秀榜样,发挥小领袖作用。
在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活动中应该重视到“群体领袖”或者是“魅力个人”的树立。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相似性产生信任,而价值观的相似更使信任加速产生。以网络为先导的社会参与活动提供了以“事由”位纽带的交往平台,兴趣点集中,中心话题明确,这使得在性别、年龄、阶层等方面存在这差异性的个体能够因价值观的相似而产生相互信任[7]。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和社团领袖具有较大的价值引导作用,以“粤港两地中学生庆香港回归十周年”活动为例,“广州学通社”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正是紧抓住了青少年领袖群体信任感的这一特点,使得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不仅丰富具有文化内涵,又起到了后续的影响力。活动第一阶段组委会从3000多名参加知识竞赛的中学生中,评选出100名小记者进入复赛,围绕“穗港同心庆回归、爱国统一建和谐”这一主题进行了征文与摄影的比赛;第二阶段举行选拔“优秀小记者免费赴港采风”活动,选出活动中的“优秀学生记者代表”,亲身代表全市中学生在这个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日子去互动体验落实“一国两制”后香港回归这十年取得更耀眼夺目的成功奥秘。来自各中学的30名优秀小记者脱颖而出,赢得了本次全程免费赴港采风的机会;第三阶段采风活动结束后这批“优秀的学生记者代表” 用媒体的视觉,用媒体的语言,在专业的媒体《广州青年报》专版上发表文章,在广州地区的青少年中发挥了优秀的“领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