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2020-10-20肖岩顺
肖岩顺
【摘要】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单纯的靠语文教师的课上讲解和增加作业量并不能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中的课内阅读,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二者进行有效衔接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5-005-01
引言
评估高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阅读量,课本上的知识经过教师反复讲解,学生早已熟知,再运用作业的方式快速巩固后,学生还要用空余时间进行课外知识阅读。但是课外阅读并不是没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阅读,而是要和课内语文知识相衔接,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良好教学效果。
一、课内激活课外,课外联想课内
1.以教材疑难问题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
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总有一些教师无法特别详细解答的问题,教师只能根据同一类型的问题出示相关材料,或者进行案例教学,让同学们形成自己的理解,对相关问题有自己的认识,没有标准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学习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论点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在物质文明繁荣的新时代,难道还要有忧患意识吗?有些同学生活优越,甚至不理解忧患是什么感觉,教师要把孟子生活的年代和时代背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把这句千百年来能够一直流传的著名论点延续的原因,教师通过案例教导出来,同学们在课后可以阅读与之相关的故事,例如巴菲特的故事、居里夫人的等故事和温水煮青蛙等材料。
2.以教学内容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
通过一篇文章的字符学生无法完全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经常要在讲述过程中把其他相关书籍中类似的思想感情或者观点引入,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例如在讲述屈原作的《离骚》时,教师会同时为同学们展现蔡文姬的《悲愤诗》,感受这两位男诗人和女诗人同样不幸的遭遇、内心的悲愤和深沉的笔力。在讲述王勃的《滕王阁序》时与苏轼的《前赤壁赋》相比较,两首古诗的作者年龄与生活年代背景各不相同,但是两个作品的写作风格和对宇宙万物的态度极其相似,他们都敬畏自然、敬畏宇宙,认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3.以教材中的作者为衔接点阅读作家的著作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反复筛选留下认为有价值的内容,通过一篇文章能够窥见作者的写作手法,通过以教材中的作者为衔接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该作者的整本书籍。例如学习了《边城》中选入教材的一个片段后,学生们可以繼续阅读沈从文笔下翠翠的纯美爱情故事,感受文中配角顺顺大方洒脱、仗义慷慨,最终事业兴旺发达的美好结局。学习了《鸿门宴》后还可阅读《史记》中其他的故事,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平津侯主父列传》等,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感受到古人的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镜,汲取先人的智慧。
二、利用课内时间定期交流,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1.全班同学共同读书
教师为学生挑选一本名著后组织同学们共同阅读,这样的读书活动,可以让同学们克服自身不爱读课外书的习惯,学生们可以自己做上批注,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在读书交流会上与同学们分享,对于语文课外知识掌握较多的同学,教师也要个别对待,为学生推荐其他读物,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还有一些同学更愿意读自己喜欢的一些书,这时候教师也不可强求,只要对学生积累课外知识有好处的书籍都可以。高中阶段有很多推荐的必读书目,阅读这些名著有利于学生的写作,高中写作要求是议论文,多读书可以引发学生多思考,对某一观点进行议论时,可以有更多的写作灵感,同时增长学生们的见识、陶冶情操,在未来面对纷繁的社会环境时,学生们养成读书的习惯,可以静辟一隅,静静地思考人生。
2.自助式阅读
为增加学生们的阅读量,现在很多高中学校里都会开辟出读书角以供同学们进行自助式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与近期所学文章相似的书籍,细细品味同类文章或者同一主题文章中各位作者采用的不同写作手法,比较写作手法的差异,再为同学们布置一个主题,仿照文学大家的写作基调,描绘出自己的感受。同学之间也可以交换阅读,彼此推荐好书,在读书交流会上彼此说出各自的感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教师也可以带学生进入到阅览室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读物,拓宽学生的视野。自助式的阅读模式可以让学生们产生阅读的兴趣,但是语文老师也要合理的控制时间,高中学生课业压力大,不能把所有课外时间都留给课外书的阅读上,学生们在规定阅读期间内的读书量达到标准后就可以不再阅读,毕竟阅读质量才是重要的。
3.师生共读写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在读书交流会上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读某一类书籍,也许很多高中推荐的课外读物教师们都读过,但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重复的读书教师内心也会有不同的感悟,教师和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也可增加自己的见识,有利于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学生们也能在倾听老师的感悟后提升自我,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一种榜样的力量,督促他们养成阅读、加深思想的好处。师生共读的过程中也要经常性的记一些随笔,感受文字的美、记录生活的点滴、在字里行间反思自我。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通过师生共读写的方式,才能营造丰富的高中语文生活。
结语
综上,为提升高中学生语文素养,需要将课内外阅读进行有效衔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不同作家作品,不断的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感悟,感受到不同的语言文字流露出的不同情感,使学生能够走进作者更加深刻的内心世界,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
[ 参 考 文 献 ]
[1]英小环.浅谈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1(10):85-86.
[2]杨晶.学海无涯“读”做舟:浅谈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与整合[J].当代教研论丛,2017(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