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考察方向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渗透

2020-10-20张园园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35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张园园

摘要:本文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概念,結合高中历史考察方向与教学实践,对具体渗透和培养策略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体系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化与实现途径,作为历史学科领域的具体要求,历史核心素养自然也是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使得当前教学方向发生了巨大转变,而教师也应该伴随着这一转变来开发新的教学思路。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念,也是方法论,可以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具体实体材料中唯物史观可以说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即可切身感受到唯物史观的存在,而同时又会在解题时考察到学生对于唯物史观的掌握情况。“人民群众”类型试题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历史范畴,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材料中所述的“人民主权不可转让”。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可以说是强化其对于历史信息的真伪辨识能力,以及能否运用唯物主义原理来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具备阐述唯物史观的一些理论,联系马克思主义等唯物史观研究,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过程中较大程度上减轻其理论性和抽象性。

二、时空观念

时空观是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历史并不仅仅特指某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所以时间与空间两个概念尤为重要。首先来说,时间概念是历史事件发生与演变所沿的一定时间顺序,从宏观角度来看,历史时间概念也包括具体的时间节点,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等等。其次,空间概念,具体的是指每一个历史事件所发生在具体、固定的地理位置与环境中,比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都靠近河流,而这些河流的基本地理位置是固定的。除了具体层面,抽象意义层面还包含一些具体地理位置上的社会生产方式、文化等一些意识形态领域。

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具体要求首先是学习历史纪年法,其次要学会识别和使用相关历史图示,比如正确地识读历史地图,判断历史事物空间范围等等。历史时空观的培养归根究底是以客观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尤为重视对学生历史基础的培养和加固。历史学科中的基础知识离不开时空观念,而一切历史事件也都必定发生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那么面对繁多复杂中外历史知识内容,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比如常用编年史的顺序来组织教学,一来符合人类历史发展顺序,而来能够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记忆历史的重要工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时间和空间用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通过将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元素在坐标系中进行定位的方法让学生清晰具体地认识知识,形成时空观念。比如一个坐标系中可以包含前后一百年的事件,如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89年日本颁布宪法;1989年东欧剧变等等。

三、史料实证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所谓论从史出即可表明史料的重要性。史料实证素养在现今高考试题中的所占比重愈发升高,可以说其不仅仅是研究历史的基础,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综合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考察方向和内容来看,对于核心知识和学科能力都选择了非直接问答形式,而是通过史料情境包含考查知识点的形式来呈现,因而史料也就成为了高考试题的重要载体。一般地,史料的特征具有呈现形式多样化、来源广泛、内涵丰富、观点各异、时空背景跨度较大、贴近生活等方面。历史试题不再是单纯地围绕教材,而是在教材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与学科特点来进行灵活出题,结合现实社会生活的热点型问题也越来越多,强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加入,使得学生在解此类题时必须要先读懂材料,只有对材料理解透彻、把握到位,才会避免造成理解的偏差。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时常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来为学生编制一些材料解析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其材料分析和理解能力。例如,《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问题是这里所说的“时局”是什么时期,选项给出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以及北洋军阀时期。作为一道典型的材料题,在语言表述方面明显是我国处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阶段,所以找出其中“皖直”关键词,即可明白其所指代的是皖系和直系军阀,也就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四、历史解释

现在所接触到的历史叙述,从根本上讲都是以历史所存留下来的史料为媒介,对之前发生过的事情进行的阐述和评判,具有一定的主观特点,而且并不完全真实。这也正是常说的研究历史更多地是研究史观。那么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尽可能真实和客观的历史解释之下去科学、公正和辩证地解读历史、评价历史,才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正确态度。

综上所述,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渗透,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与能力,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广大一线教师也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注重对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和转变。

参考文献:

[1]侯少华.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2018(06):17-18.

[2]吴新枚.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1):56-57.

[3]刘娟.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7(20):48.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