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等待戈多》的艺术原理

2020-10-20陈龙

锦绣·上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荒诞异化

陈龙

摘 要:本文旨在分析《等待戈多》的艺术原理,运用文献调查法来研究。《等待戈多》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表现世界的荒诞,引起人们的情感共振,整部剧中有很多的空白,让审美主体进行想象填充,从而完成整部作品。

关键词:荒诞;异化;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审美再创造

一、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高于生活

(一)生活是艺术的沃土

现实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没有现实的生活,就不会艺术,生动的艺术形象,灵动的艺术情节,都有现实生活的影子,远离了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没有了生命力,最终干瘪,逝去。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西方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随之产生了“人的异化”现象。随着生产力的越来越高,人的异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开始失去平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物质的追求,而对精神世界变得非常的空虚。人们就像机器人一样,不断的工作,非常忙碌。而精神世界却忘记了补充养分。对物质的追求,让人们开始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社会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压的人们身上的压力倍增,人们品尝不到生活的乐趣。一些艺术家深深为这种生活着急,急于帮人们找到解脱的方法,“荒诞派戏剧”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等待戈多中》的主人公爱斯特拉岗和弗拉季米尔。

(二)艺术是从生活中开出的花朵

艺术又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加工,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生活,而是变得更为凝练,更为集中,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高、更强烈、更动人、更典型、更有普遍意义而且艺术真实加入了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和生活真实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甚至是变形,但艺术真实的源头是生活真实。

著名荒诞派作家尤内斯库曾给“荒诞”下过一个定义,他说:“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具有很强的荒诞性。其中,情节就具有很强的荒诞性,中两位主人公爱斯特拉岗和弗拉季米尔在等待戈多,但是戈多是谁,一直没有交代,戈多什么时候会来,也没有交代,甚至他们为什么等戈多观众都不知道。剧中两位主人公爱斯特拉岗和弗拉季米尔的动作也有很强的荒诞性,比如他们会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往里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又把鞋子穿上。也会把帽子摘下来抖一抖灰尘,看看帽子里面有没有什么东西,甚至还会往帽子里边儿吹吹气。主人公的语言也非常荒诞,“我觉得很孤独”“我做了一个梦”“我很快活”,整部剧中充斥着大量无厘头的语言。这些荒诞之处,都是为了艺术作品服务,为了表达他们的无所事事,精神空虚,影射现实。

二、艺术真实带来真实性,真实性带来情感共振

(一)艺术加工后的现实自带真实性

艺术真实具有真实性,真实性就可以带来真实感,在艺术作品中,来源于现实的艺术形象给人真实的感觉,带来真实的价值。

狄德罗的《论戏剧艺术》提到“那个坏人走出包厢,已经比较不那么倾向作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有效得多。”

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触感,在进化之初,就是用来感官这个世界的,看到食物,尝到食物,闻到食物,躲避天敌,感受温度,接受的全部是真实的事物,也就事实。我们从远古就已经习惯了对事实信息的接受,因为它是最客观的,最真实的,最有效的信息,我们的心里接受程度大。

(二)艺术的真实性直达欣赏者的 “心”

克罗齐在其《美学原理》中提出“直觉即表现,而且只是表现”艺术就是靠直觉来感受,虽然有些主观唯心主义,但是对于理解观众为什么可以理解《等待戈多》还是带来了一定的启示,观众直觉的感到了艺术表象背后的真实。

在《等待戈多》中,虽然剧情非常的荒诞,但是在19世纪的那个社会背景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的追求,而精神世界变得非常的空虚。而《等待戈多》恰好表现了当时的这种社会现象,所以观众没有被这种荒诞的情节搞迷糊,而是被它表现的这种现实世界——那个剥离那层薄沙之后的真实的世界的荒诞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共鸣,让观众悟出这其中道理,点醒观众,这个世界是荒诞的。

三、作品需要艺术家“开头”,需要观众“结尾”

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如果说作者进行的是一度创作,那么审美主体就是进行了 “二度创作”。艺术家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必须经过审美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作品的审美教育、审美认知、审美娱乐等各种功能才有可能实现,作品才具有意义,其价值才能被体现出来。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在《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召唤结构的概念,他认为作品中具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和空,一些艺术评论家认为这种“空白”越多,作品的艺术价值就越高。

美国著名戏剧评论家马丁·埃斯林认为:“此剧的主題不是戈多而是等待,是等待这一行为所具有的人的状况的本质性的和特征性的方面。”在《等待戈多》中,整部剧始终有一些巨大的问题萦绕在审美主体的心头,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他什么时候来?正是这部剧中有这些问题,给这部剧中带来了众多的“空白”,从而去“召唤”审美主体进行想象添充。到底戈多是谁?每一个不同的审美主体都有心中不同的答案,从而形成了每个审美主体自己心中那个的《等待戈多》,《等待戈多》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完善,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马丁·埃斯林.荒诞派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5]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6]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37

[7]王至颖.荒诞派戏剧,悲剧的一种表达形式——《等待戈多》中的悲剧色彩分析[J].戏剧之家,2019,(11)

[8]梁涓.简析西方现代荒诞派艺术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J].南方视窗,2000,(01)

[9]于雪彤《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J].中国戏剧,2018

[10]杨帆.克特戏剧中的荒诞性——以戏剧《等待戈多》为例[J].戏剧与戏曲,2018

猜你喜欢

荒诞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马克思如何阐释异化与非异化的内在关联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嗜读症者的激情
一篇充满荒诞色彩的小说
论《等待戈多》表达上的非逻辑化形式
聚焦城镇人生的荒诞与神圣
归化与异化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