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基层民众意识形态安全引导研究
2020-10-20蒋昕呈
摘 要:意识即认知,意识即文化,舆情即社情,社情即民意。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及发展,打破了传统信息舆论传播的空间及时间维度,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多样化、便捷化,对大众、政党和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意识形态的安全工作带来新问题。在新媒体时代认清媒体实际发展和使用现状,抓住社会舆论的咽喉,做好新媒体在党群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定位,牢牢掌握社会舆论主动权,整治好“马路消息”,使得意识安全“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基层群众的意识由“自在、自为”转变成看而思、看而索的求真去伪的意识安全形态,提升基层民众辨别社会舆情真伪的能力,正视自身在社会舆情中扮演的角色,正确认识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民意;信息;意识;安全
安全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安全,一切都是虚幻。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出现了许多非传统安全因素,它们正在改变着国家安全的概念,使得今天面临的安全问题有了新的范畴,其中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影响尤为显著。2014年4月,习总书记在國家安全委员会上,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把意识形态安全列入总体国家安全体系。[1]
着重强调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屏障,是维护一个政党执政的基石,是国家综合安全的核心要素。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的出现及发展,特别是语音系统应用,彻底打破了识字和不识字的文化界限,打破了高低收入人群贫富阶层的界限以及年龄的界限,打破了传统媒体中信息舆论传播的空间及时间维度。就是说,网络新媒体作为普及于大众的媒体,其普通运用不需要高水平的理论文化知识和高深的技术,新媒体时代只要能思考,有发出动作的能力,就能在不同的新媒体中找到角色。比如现在特别流行的抖音视频,可以看到孩子的日常卖萌搞怪,也可以看到许多大叔大妈的天然嗓音和热舞。而这一切不仅对大众的行为意识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由此带来的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多样化、便捷化也使得不同国度不同理念的思想意识在不同阶层不同领域形成快速的交流和交锋,这也必然会影响大众的意识安全,对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然,一个国家,民族性、普众性的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延续一直是通过国民教育和国家有组织的媒体宣传来完成。新媒体时代,认清地方传播媒体实际发展和使用现状,搞好意识形态方面的安全教育宣传,做好党媒在党群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定位,抓住舆论形成的主线及源头,合理运用媒体的力量,牢牢掌握社会舆论主动权,不放纵、不打压,主提起、积疏导,把撕裂社会和谐的隐患扼杀在萌芽中,有利于在实际问题中变被动为主动,引导社会舆论舆情向正能量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基层民众这个群体在网络化的新媒体时代最大化的享受到时代红利,形成从管理到治理的路径。
一、意识安全的相关概述
(一)意识安全的相关概念解析
意识安全魂在意识,基础在安全。两者是一位两体的关系。要解决民众的不安全情况,就要从基于根本的魂出发,改变提高民众意识形态方面的认知问题。
1.意识形态概念解析
意识形态它是来源于哲学领域的词汇,通常的讲,它是各种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概括性表达,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某种普遍性的思想状况。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它代表着国家机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军队、艺术等方面的社会治理体系。
2.意识与安全的关系
夏保成在《国家安全论》中如是说道,“国家肌体的安全、环境安全和意识形态的安全”是构成国家安全的三个组成部分。[2]就是说安全与意识是一体两位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从国家肌体的安全来说中国已具有,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从环境的安全来说中国也已具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节中就强调了要建设平安中国,这是把平安中国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再加上近年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力度不断加强,中国社会治安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1月就有人在网上把世界一些国家的治安作了排行,其中中国以66.1的高分被评为安全系数最高的国家。[3]再拿中国的夜市来说,在中国11点后正是夜市热闹的时候,在这个点,你随处可见三五成群在街边吃宵夜的人,也会看见女士一人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而这个现象在国外是不常见的;在国外,十一点以后,你几乎见不到人,这点上外国人都很羡慕我中国。然,意识形态的安全则要靠国家和民众共同发力,在新媒体普及的时代,出门可以不带钱包,随处刷刷刷。国家,作为引导者和维护者,要不断改变民众 “等”和“靠”的思想,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让民众的物质与精神同步固化提升,意识与安全对等提高,才能从根上提升民众的个人安全感、国家荣誉感、时代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意识形态工作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因为这关系到“旗帜、道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各项事业”,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全球化的今天,整个世界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地球村,在这个大村子里,不同的文化思想不断交流融合,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碰撞,使得基层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冲击与挑战。但是作为中国主体而言,真正的决定权在自己手里,不容别人干涉。中国欢迎其他国家提出各种宝贵意见或建议,但是不能打着“为了中国好”的旗号来试图以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中国。
其次,有人利用中老年人文化不高的特点,推销各种迷信、骗财活动,这对民众的心里形成了损伤也损害了政府公信力。第三,在乡镇一级,由于人员数量较少,工作内容多、工作量大,基层干部通常身兼数职,对意识形态工作缺乏正统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达到意识形态要求的新标准。比如,在通过党校平台对2009年至2016年参加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调研中发现,80%的人在遇到网络诈骗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有17%的人回答会保存上网记录并报案,而3%是自认倒霉。对于信息安全问题37%的人是出现问题时才想到信息安全问题。在对乡村百姓进行调研中发现,许多人都会用“倒霉”和“贪便宜”来对网络网贷诈骗、身份证信息诈骗和银行卡信息诈骗等危害自身安全的现象进行表述。这表明基层群众,基层的工作人员对于可能出现的的风险和不安全因素的认识是非常不到位的,对于新事物接受快但缺乏一定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二、新媒体的相关概述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体,传统媒体通常被定义成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户外传媒等媒体,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信息数字交换,为客户提供最终所想要获取信息的传播媒体。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所接触到的就是微博、微信、论坛、自媒体等。它呈现出“去中心化”的属性,不是原来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单向传播,而是用户具有自主选择权,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制造和传播信息。
(二)新媒体及新媒体情境下意识形态工作特征
新媒体作为新型的传播媒体,有“标题新、题材新、表达新、情绪新等特点,就是说新媒体关注社会和舆论热点标题新指的是新媒体用蹭热点、互动等方式满足读者猎奇需要来增加用户活跃度,题材新指的是新媒体关注社会和舆论热点,表达新指的是要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引领潮流,情绪新则指出网友喜欢图文或者是表情包”[4]。学者李京认为在新媒体语境下意识形态呈现出三方面特征:“意识形态话语构建日常化特征,指的是网民作为传播主体会将个人意见隐喻在评论转发或表情符号中;还有表征可视化特征,将抽象的观念运用可视化的如圖像、视频等视觉方式突破文化与语言障碍表达;传播载体平台化特征,去边界化与去中心化的传播媒体可以在多平台集成、开放、共享不同的信息”[5]。就是说新媒体是一种与传统不同的话语权表达,其话语产生更侧重于生产过程,它会从个体信息演变成公共话语,进而释放更大的社会效能,如果有多数错误的观点借助互联网不断炒作、放大扩散,其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三)新媒体使用现状
当下大众把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称为四大传统媒体,而新出现的即时社交通讯软件、数字电影电视、移动传媒、网络论坛社区等被称为新兴的“第五大媒体”。目前,传统媒体仍然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它们组织机构健全,有着丰富的信息发布经验,发布的信息较为权威,有很大的影响力。而新媒体极具代表性的是网上即时通讯软件和网络社区,但是真正有影响力的是微信和微博。相关数据显示,在2019年第一季度,“国内外微信月活跃数达了11.12亿人”[6];而根据《2018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新浪微博在2018年底月活跃用户有4.62亿人”[7]。新媒体信息量巨大,门槛底、传播成本较低,即时性强,随意性强,它可以使得每个人都成为新闻的传播者。针对当前新形式下意识形态安全保卫工作,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引领好舆论发展导向,是党和政府值得深思的问题之一。
三、新媒体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一)从自媒体信息爆炸看媒体、民众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制造业成本的降低,智能手机成为大众的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媒体来了解国家、政府和世界的动态,通过媒体来进行学习、交流和交易。而媒体这个无声的传播器也在潜意识的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意识和行为。特别是自媒体终端发展迅速,因为其发布的门槛较低,传播速度较快,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在不同的自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人们之间会围绕这些有争议的话题进行激烈讨论,在不同的群体之间,会形成一定的共鸣,形成社会舆论。但是社会舆论容易走上两种不同的极端,舆论的正向功能,会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通过人们的观点能够弘扬符合主流价值观内容,同时曝光社会丑陋现象,这比较符合既定的社会发展方向;而一些较为负面社会舆论导向会通过修饰、夸张、偏离、填补、怪诞其原有的社会观点,通过造谣、诽谤的传播路径,不断歪曲原有的信息,形成较为恶劣的影响。在意识安全形态方面就会表现成对政党、国家、政府的评价不断降低,认可度低,社会公信力下降,更甚的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威胁社会的安全稳定。
(二)新媒体对基层民众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社会舆论舆情特征
社会舆论舆情分析,是指地方政府及特定机构为了防止不当言论引发的大面积负面社会公众情绪所采取的手段。社会舆论舆情可能由一件很小的事件引起,由于断章取义的广泛变种传播,有可能会导致民众降低对政府的评价,从而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这类突发性事件,不同于传统的应急事件,它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爆发时间较短,其影响难以控制和预测,简单的用以往的政务工作机制难以处置,可能会爆发成影响当地政府信誉的重大危机。在舆情爆发阶段,网民通常只接收到片面信息,容易造成情绪极端化现象,甚至可能转化成现实的联合抗议行动。这就需要我们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社会舆论舆情的引导和有效处理,各部门配合衔接,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基层民众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的关系——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一直以来,西方一些国家都有“亡我之心不死”的思想,千方百计试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试图“不战而屈人之兵”,以维护其制度模式和意识形态霸权。特别是新媒体出现以来,西方更是一直在利用新媒体传播途径,试图利用手机、电脑等媒体刺探、窃取我国的重要机密。这危害着我国的国家安全,是外国对中国的变相霸权主义表现。
(四)中国涉及新媒体的法律法规的特性
中国没有专门针对互联网这个新媒体衍生产物的法律,2017年以前,有的是一些条例和方法,或行政法规,立法停留在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且这些规章大多强调网民及互联网经营者的义务、责任,对网民的权利、公民隐私权保护、青少年保护等方面的维权较少,政府部门的管理色彩较为浓厚。直到2015年颁布《新国家安全法》才有了统一的对散布违法有害信息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依法惩治依据。但是中国真正拥有维护个人网络隐私的法律,填补了互联网络的法律空白是201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四、新媒体对基层民众意识形态安全引导路径思考
现在的基层民众,很大一部分都没有受过高校的教育培训,也没有受过集中的意识安全教育,知识水平普遍较低。而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使用,手机的智能化和低廉化,各种社会思潮和不同价值观念涌入中国,特别是以微博、微信、抖音小视频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的普及,使得基层民众接触的新鲜事物变得多而广,这必然会对民众的思想意识造成冲击,给大众的意识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8]现阶段国家关注民众的意识安全问题重视创造安全绿色的民众生活娱乐空间对于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安全尤为重要。作为具体事务抓手的各级政府整治“马路消息”,的“安全阀”作用凸显,政府大量物力财力的投入,对进一步处理好由舆论舆情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帮助基层民众正视自身在社会舆情中扮演的角色,正确认识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问题,提升基层民众的意识安全,防止“蝴蝶效应”式事件发酵有积极而显著的成效。
(一)提高政府舆论监督和引导能力,树立政府权威
各种谣言和不实言论泛滥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在应对民众关心的问题及突发事件中,主流媒体作为政府的喉舌,要加强传播手段的创新和监管,打造健康的主流舆论阵地,及时正确的进行报道,快速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积极引导舆论往利好方向发展,维护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树立党和政府的权威,凝聚群众共识和价值共识。
(二)强化党媒姓党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自媒体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面,现阶段要不断加强党管媒体,突出党媒“社会公器”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形态安全要把党管媒体贯穿始终,把好媒体信息的过滤关,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注重传播信息的质量,注意查摆虚假及“媚俗” 等信息,不让违反人文的信息内容进入传播渠道,积极鼓励公益类信息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意义有价值的意识形态知识的传播,突出党媒服务于党和人民的性质,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三)积极搭建地方信息传播平台
地方政府要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积极推进广电网络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搭建好县-乡-村-组全覆盖的应急广播平台。在信号不好的自然村组(寨)安装收扩机+音柱或喇叭等应急广播终端,通过流动宣传车、电台等多种接地气的方式加大政府意识安全宣传力度,有效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有关安全教育,积极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安全权益,增强群众意识安全。
(四)增强国民教育中意识安全教育知识的分量
在中国,国民教育是普及文化知识和中华精神的重要渠道之一,是教育的主体。2006年实行新的《义务教育法》,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学校教育。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要紧跟时代,充分发挥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与积累作用,在教学中加入时代的元素,加强对意识安全特别是网络元素方面的宣传教育;要充分把握文化人在中国农村民众心中居于高位和尊位的地位和分量,从娃娃的教育抓起,把扶贫与扶智紧密结合,在孩子受教育的同时强化对他们的意识安全教育引导,使得从幼时就逐渐形成甄别事物、信息是否安全的警惕意识,养成遇到不明显或者隐藏式的诈骗时多咨询多思考。
(五)注重民众意识安全问题汇集与分析
自媒体管理平台和地方政府网络管理部门要有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忧患意识,把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动态动向作为一个常态化机制来执行,在畅通言论渠道,充分尊重民众诉求表达的同时,依法对网络舆论实施有效监管,正确判断形势,加强对信息的收集,特别是民众意识安全问题的汇集与分析研判,形成有效管控问题的“闸阀”, 在炒作前“疏散”,在防泄中“早堵”,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确保民众得到法律援助。
(六)做好意识安全防范宣传
绘制一批防范舆论炒作和防范新媒体诈骗知识宣传墙。积极组织,明确责任人指导乡镇(街道)及各村(社區)利用民居空白墙面,在街头巷尾、农贸市场、主要道路、文化广场、党员活动室等地绘制一面“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的主题宣传墙,充分展示造谣、传谣的危害及后果,形成认知-学习--思考-防范的舆论氛围,营造不因小利而受骗,有事依法办,有难找政府的心里从属,
进一步防范民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传发、点赞、传播,形成危害社会安全的舆论。从思想根源上提高基层民众的意识安全和甄别有害信息的能力。
(七)贯彻落实问责机制
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一把手具体负责中来,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严密防范意识形态渗透,积极推行问责制,把责任落实到底,对于一些违反政治纪律,抓意识形态工作不力的,及时问责处理,维护国家,民众安全。
结 语
意识形态的转化和提升,是一个周期性很长的工作,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点在国家这个“顶层设计师”要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决策机制来统筹协调各方,持续加大对国民教育和主流媒体的财力物力投入及信息传播监管,分区域、分类别的把握不同民众的思维习惯,做好信息的“把关人”,抓住社会舆论的咽喉,对活跃在新媒体空间中的各种思潮思想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把网上引导和网下引导相结合,从宣传、教育、培训出发,充分运用政府、媒体、学校等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引导社会舆论舆情向正能量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民众甄别舆论的能力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提高民众参与舆论的质与量,使得基层民众这个群体在新媒体时代最大化的享受到时代红利。
注 释
[1] 数据来源: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滚动_ 新闻 _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4-04/15/content_2659641.htm
[2] 夏保成.国家安全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3] 数据来源:全世界最安全国家排名出炉:日本第三,中国意料之中!——上海热线新闻频道 https://news.online.sh.cn/news/gb/content/2019-01/10/content_9168425_3.htm
[4] 任立国、朱桂,浅析新媒体的特征和运营,[J],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3月15日.
[5] 李京,新媒体语境下意识形态传播的特征、挑战与对策,[J],中国出版,2019年5月23日.
[6] 数据来源:https://new.qq.com/omn/20190516/20190516A0AY8B00,2019年一季度微信用户数量达11亿 2019年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分析,2019年5月16日.
[7] 数据来源:https://www.useit.com.cn/thread-22578-1-1.html,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8微博用户发展报告,2019年3月15日.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2-203.
参考文献
[1] 于萍,农村基督教文化的发展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0月20日.
[2] 习近平的总体国家安全观[J].党政论坛,2014,(12).
[3] 王超.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探析[J].学术论坛,2015,(01).
[4] 刘娜,自媒体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7月.
[5] 张明山,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薄弱环节及对策研究,[J],决策探索(下) ,2019年5月28日.
[6] 陈峰.信息安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7] 甄巽、修丽,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及应对策略,[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7年2月28日.
[8] 颜晓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J].党建研究,2018.06(01)
[9] 苏青场.新媒体与党的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12.
[10]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會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
[11] 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2] 龙力莉.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运用和舆论应对案例与启示[M].人民出版社,2010.
[13] 刘建明著.社会舆论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4] 李民,李宏等著.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大众传媒[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15] 夏保成.国家安全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16] 王晓易.梳理大数据,提前预警可能上当人群[N].南方都市报,2016-11-06(05).
[17]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18] 数据来源:http://china.cnr.cn/news/20160220/t20160220_521420357.shtml,央广网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2月20日.
作者简介: 蒋昕呈,女,1986年9月生,黎族;籍贯:贵州普安;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县委党校;研究方向:哲学,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