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探究

2020-10-20吴立红曾光顺靳晴

西部论丛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明意识生态

吴立红 曾光顺 靳晴

摘 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教育资源,探索中华传统生态思想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的作用机制,搜集整理典型教学案例,对切实增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1] 总书记站在人民福祉、国家发展以及民族复兴的高度,既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强调了当代人的使命责任。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教育资源,探索中华传统生态思想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切实增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有着极为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历史回顾以及发展趋势

从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到党的十八大召开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成果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十九大之后更掀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热潮。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界定、重要性必要性的阐释、指导思想、内容、方法和途径研究等方面。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研究。 但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仍需要在广度上的拓展和深度上的加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教育资源,探索中华传统生态思想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的作用机制就是研究的生长点之一。 从国外来看,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绿色教育。美国对环境教育实践具有系统完备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确立、教育政策的确定、环境教育立法等方面。 英国和法国在生态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政策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英国教育部门教育部门要求环境教育必须贯穿整个教育课程体系,并创办了独立的主题教育,同时号召民间组织开展环保教育实践。 这些研究值得我们借鉴。 近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的生态理念也表现出极大关注,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和主要内容。苗建峰认为对自身的文明行为约束不够、生态知识与生态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唐彰新认为,培育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消费意识、培育大学生爱校护校的校园文化意识和培育大学生的现代环境新观念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主要内容。

关于高校生态文明意识培育途径的研究。学者们提出开展有效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注意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 对于具体的途径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陈艳提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主阵地,开展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网络环境”。姜树萍等学者从多个维度对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出对策和建议,如成立生态文明教育办公室,制定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纲要;重视生态文明的课堂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论水平;加大学生的课外实践力度,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能力;注重教师生态文明素质提升,有效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研究;加大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奠定物质基础。[2]

二、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融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在近年来在国家、社会、家庭及学校各反面的协同努力下,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不可否认,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还有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一些大学生还存在着生态知识浅薄、生态意识淡薄、生态情感冷漠、生态意志薄弱以及生态行为失范等等不足。而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意识相对薄弱、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生态文明教育途径相对单一。

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精神依托和动力源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就成为生态文明教育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经过近些年的广泛宣传教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程度也有了明显增强。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当前大学生还存在着生态知识浅薄、生态意识淡薄、生态情感冷漠、生态意志薄弱以及生态行为失范等不足。然而此形成反差的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相对缺失、生态文明教育途径相对单一。

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绝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自动生成。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要接受积极的、正面的、科学的引导。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有计划、分阶段激发、培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发挥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思想资源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意义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生态理念、良好的生态行为,为中华民族未来永续发展奠定生态文明基础。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有也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各个方面。发挥中华传统生态思想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并通过自觉践行,对全社会及未来发挥积极引领带动作用,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中华文明历经5000薪火传承,一代代劳动人民和古圣先贤,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凭借着自身的聪慧勤劳,积累了丰富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态理念、生态智慧。如“天人合一”的生態整体观,“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由观,“生命至上”的生态价值观等,这些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发展的精神血脉,是现时期我们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所必须根植的文化土壤。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要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以此来推进高校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同、对生态智慧的认知、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对文明生态行为自觉坚守践行。

三、发挥中华传统生态思想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

生态文明意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现代文明的基本体现,包含环境科学意识、环境道德意识、环境法律意识等现代环境新观念,是人的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要搜集整理中华传统生态思想典型教学案例,充实丰富教育资源,以发挥其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

一是儒家生态思想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的基本认同作用。儒家 “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文化基因。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主导思想,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在其传统文化体系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占据着重要地位,其 “仁民爱物”、“辅相参赞”、“民胞物与”等生态伦理思想,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本质所作的最原始概括和总结。儒家尤其倡导 “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反对 “天人对立”,更是把人与自然界视为相互依存、内在统一的有机体,认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生命是人世间最伟大的道德。[3] 敬畏尊崇“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论语·阳货》) 仁民爱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 · 雍也》) 后世发展,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升华后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以及王弼“民胞物与”思想都是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生动资源。

二是道家生态思想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的重要认同作用。道家从人必须因任和顺应自然的视角来看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形成了自成体系的 “道法自然”这一生态自由观。老子继承发扬了春秋以来的自然天道观,批判否定了殷周以来的传统天命神学,剔除了天的人格神的涵义,确立了自然之道。强调道“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道德经》第四章)。认为“道之为物,为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这样老子以纯任自然的“道”君临天下,以自然天道对抗传统的天命神学,从而对已往关于世界本原的种种神秘观念进行一次清算,使传统的所谓“天神”主宰并创造一切的神学世界观受到冲击。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反对天治人,同时也反对人胜天。在老子的道论中天地人是平等的,都归于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这种提倡天人平等、尊重顺应自然的思想对反思工业污染、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生态危机等人类文明的负面作用,抨击文明的异化现象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和教育价值。

三是佛家生态思想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的辅助认同作用。佛教 “生命 之法”的生态价值观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准则。佛教思想文化将世界万物都视为有着生命气息的价值主体。它所提倡的 “众生平等”、 “慈悲为怀”等 “生命之法”的生态价值观念,表达了人类社会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和价值追寻,这与当代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精神实质方面有着一定的契合性。为此,我们应摒弃西方 “人类中心主义”的社会思潮,真正将自然万物视为有着内在生命力的价值主体,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平等之心、慈悲之心和仁爱之心关照、关爱这一价值主体。毋庸置疑,佛教思想文化中 “生命之法”的生态价值观不仅给时下人们日益浮躁的心灵以清新的慰藉,同时也为我们科学解读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参考。

总之,对儒、道、佛的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价值原则、众生平等中华传统生态思想进行梳理,为当前大学生生态教育拓展教育资源,进而探索中华传统生态思想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对切实增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 骆清.关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综述[J]文史博览(理论)2014年2期.

[3] 黄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三维解读[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2期.

作者简介:吴立红(1964-08-),女,汉族,黑龙江黑河人,黑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曾光顺(1963-03-),男,汉族,山东日照人,黑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学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靳晴(1984-07-),男,漢族,黑龙江黑河人,黑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教学案例研究》(GBB1317077)黑河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拓展研究与实践(xjg1717)。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生态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