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职院校产业园与企业规划及深度融合的探索
2020-10-20李俊国
李俊国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推动高职院校产业园与企业之间全要素深度融合。坚持因学校因企业因产业园高质量深度融合发展为目标,以理论以真实实践的项目环境,以技术技能能力提升为过程,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的。依托高职院校与产业园深度融合与教学实践革新,探索实践“(校)+(园)+(企)”全方面布局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融合。通过“高职院校与产业园深度融合培养”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产教融合到产教项目创新”提高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园培养新模式”,以课程创新教学为引导,以企业真实项目实践为主力,形成基于“课堂+实践+技术技能”全方面的培养创新模式。实现“校中园”、“园中企”、“企中校”的深度融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研究国内外学校与产业园深度融合的背景與意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工作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帮助社会企业升级与转型打下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为培养“创新新型人才”增添新能源。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前景。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将“校企”深度融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中小企业孵化、服务社会做到四位一体。结合我国国情教育职业实际情况,国内的高职院校的合作模式存在差异,我们借鉴国外的产教融合发展经验“去除根叶,留下精华”。根据我国的高职院校与产业园的建设,结合教育模式的自身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精炼地”地选择吸收国外的产教融合发展的经验。国内发展有苏州市区创意产业园发展、太仓独特的“中国德企之乡”产业背景推动之下,同时也有高职院校参考与引入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教学和理论交替进行,教学实践进行着交叉重叠式。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进行革新传统教学训练,以时间为单位教学与实习交替进行。而俄罗斯和日本的学校与企业合作教学模式,侧重学生的企业实习的锻炼,分配与学生企业岗位技能锻炼为目的。力求高职院校与企业技术应用到产教深度融合项目中去,技术生产实习给学生营造真实的实训学习环境。有利于前端技术“模块化”、“专业群”、“可变性”的有效集群发展;有利于区域产业的“深度开发与整合延伸”快速升级。
二、高职院校与产业园深度融合创造有效条件
高职院校教育的工作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结合高职院校从实际需求“转变型人才”越来越多。从理论讲解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成“共同体”的转变,企共建产业园,共建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共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方案,共同完成校企融合项目任务。在产业园的企业可以从方案的设计,UG设计与编程,设备的零件制作与生产,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数控中心、CNC加工中心等设备的使用经验与技巧等等。让学生技能参与实训项目真实实践环节当中,从而高职院校与产业园的企业深度融合,创造有效条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既要理论课堂知识授课,也要专业技能实践的训练,两者具有同等地位,甚至在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模式之下,侧重创新技术技能型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邀请产业园里企业来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而且需要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参与到教学实践具体的课程进来。实训实践指导与理论并进,从而加快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尽早地适应社会公司的技术技能要求,让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满足社会公司对技术技能需求与技术要求。
依托高职院校与产业园深度融合与教学实践革新,探索实践“(校)+(园)+(企)”全方面布局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融合。通过“高职院校与产业园深度融合培养”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产教融合到教产创新”提高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培养方式”产业园与高职院校的精准融合,一个产业园的“(企)”如何从学院的合作培养人才来适合高新开发区的百上千家企业的精准需求。从产业园的企业培养角度来看,“订单式”、“独班开课式”、“一对一班项目实践式”、“高端人才班”等的定向培养。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和产业园企业更深层次的,发挥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打破壁垒”的深度融合,进行优势互补,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加快构建高职院校与产业园的企业产教深度融合,并努力实现推进研究成果“落地化”、“生产化”、“产业化”。产业园的企业项目研发、合作项目或是计划项目定向开发主要优先配置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以及在校全体师生,开展相应在岗职工培训提高技能的培训,加快了“产业园培养模式”的教、产、训精准对接融合。
三、高职院校与产业园的政策支持,产业链的搭建,学科合理安排
探索创新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时代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应是以理论知识为“根基”,动手实践能力为“树干”,这两种结合体现了理论知识相应指导实践产生“绿叶红花”。以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为基础;以理论为教与学的总方向、实践能力为目的、提升技术技能的能力为指南方针,切合实际培养新模式且大胆创新;以现有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方案转变为模板,探索出建立发展的“高职院校与产业园”的新起点,结合产业园联合培养,合力资源,着力打造一个更加符合“产业园培养模式与培养创新新型技术人才”的产业园。探索出基于“产业园+高职院校新模式”培养人才新体系,获得企业项目实践经验形成新能力。
“产业园培养新模式”,以课程创新教学为引导,以企业实训实践为主力,形成基于“课堂+实践+项目经验”的培养创新模式。突出“一课一训一技能”为基础课,专业技术为辅导,专业技能课程为思路。“产业园培养方式”的产业园课程体系设置,应按照“产业园培养下的核心课程学科专业群和实训创新能力重点培养”。结构课程设置和产业园的实训实践,能使学生感受“双重双岗双身份”交替进行着学习,快速培养学生适应项目开发和社会的能力。为鼓励企业工程师和教师双重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和参加“产业园培养”的计划项目的积极性,应对企业工程师和教师指导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与奖励。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核与职称评选优先考核依据之一。对考核合格企业工程师和教师在教学任务、工资等级、年终评优等方方面面优先选拔,落实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计划,落实双向选择为基础。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与产业园”新模式,结合产业园联合培养,合力资源打造与培养创新新型技术的人才培养计划、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教学培养制度体系。
探索建立发展“高职院校与产业园”新模式,结合高职院校与产业园的企业联合培养,合力资源共同培养创新新型技术人才的优势。实践并完善技能考核、监督体系与制度,在高职院校教育实训技能能力的培养上,利用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各方资源。通过企业计划项目实训训练、合理安排计划实训项目,提高学生对计划实训项目的内容进行加强学习。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对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完善教学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训实践技能考核与监督体系,成立管理深度融合教学相关职能部门,发挥考核与监督的制度有效地“落地”。一来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教学质量监督、实践实训的检查等日常性教学管理工作;二来可以加强“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新模式,结合联合培养的模式,合力资源培养创新新型技术人才的优势,课程理论知识和教学内容、实训实践技能等教学任务管理。对教学管理资源进行合力资源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安排、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与产业园是为了培养和营造出一个接近或者真实现场的实习环境,立足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的,依托高职院校产业园为驱动,促进学生实训实习掌握企业应用技术技能的知识,切合课堂学习理论知识综合应用。高职院校与产业园企业深度产教融合与联合创新制度,实现“校中园”、“园中企”、“企中校”的深度融合与增强培养技术技能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芳儒.职业院校类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6(6):3-4.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5号).
[3]牛士华、杨频、沈文其.产教深度融合的国内外实践借鉴与启示[J].现在企业,2016(4).
[4]吴建洪.基于产教合作的高职“教学产业园”建设探究[J].2014(6).
[5]鲍伟红.高职产业培养、创业孵化、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研究与实践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踐,2018,2(3):8.
[6]陈福明,谢冬,牛士华.基于高职产业园建设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黑河学刊,2013(9).
[7]陈鸿,丁锦箫.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与产业园互动合作激励机制探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8]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
[9]涂成林.大学科研服务社会的模式与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1,32(1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