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生个性化教育
2020-10-20彭琴
彭琴
【摘要】本文论述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的个性化教育策略,通过三个教学案例探索学生的差异性、发掘学生的潜能及自我价值,让学生在感悟中自我教育,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差异性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9-0070-02
世上沒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也各有各的特点,每一名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性,正确判断每一名学生的特点,挖掘其发展潜力,因材施教,为每一名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逆反心理的应用
案例1:性格倔强的学生
“小云又在课堂上看课外书……”数学教师走进办公室如是说。从数学教师口中了解大致情况后,笔者找到小云:“知道老师为什么找你吗?”她直接回答:“不知道。”对尚未认识错误的学生,笔者需要的是冷静与耐心。尽管有些生气,笔者压住涌上来的怒火,用平和的语气问:“你在数学课看课外书了?”“我没上课看,那时还有几分钟就下课了。”原来如此。小云同学学习成绩中上,个性活泼,课堂上,她经常主动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英语老师说她英语发音很标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她同样能较快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但她自控能力比较差,常常违反课堂纪律,性格倔强,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为此,笔者尝试采用逆反心理的解决对策。
“明天我们班上道德与法治公开课,大家要预习新课。”笔者把任务布置下去了。公开课上同学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很活跃。两天后,笔者翻开学生的周记本,小云把这次公开课写进周记里:“其实回答老师的问题,我还有更好的答案,可是老师始终不看我……”逆反心理疏导的对策已初见效果,在此后一段时间,笔者上课依然不叫小云回答问题,并有意冷落她,但也悄悄地暗中观察她。终于,笔者再也没有听到科任老师反映小云上课看课外书,而且自习课上她也很专心地复习。期末测试时,小云考出了不错的成绩。
对这名性格倔强的学生,笔者适时采取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以激将法的方式放手“不管”,学生学会自省,达到了教育效果。由此可见,针对倔强的学生利用好逆反心理疏导策略,即可转化为积极因素,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建立信任,充分尊重
案例2:喜欢顶撞老师、惰性强的学生
小睿同学长得高高大大,劳动肯卖力,班级里有什么重活他总能挺身而出,可是他有两个毛病,一是比较任性,只要认为自己对的事情就要坚持到底,有几次他都在语言上顶撞科任老师;二是懒练笔,语文总是考六七十分。鉴于这名学生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笔者认为应该适时对他进行“冷处理”。过了两天,笔者找到小睿,让他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复述一遍。在此之前,笔者已经分别向科任老师、同学了解情况。认真听完小睿的描述后,笔者问他:顶撞了老师心里舒服吗?他说不舒服。笔者又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了吗?他说没有。于是,笔者告诉他,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更容易成功,并且教给他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小睿频频点头,看到这样的教育方式收获了一定效果,笔者趁机给他讲《程门立雪》的故事,让他懂得要尊敬老师,并且主动与师长沟通。谈话结束后,小睿表示要主动向科任老师道歉,弥补自己的过失。要改掉一个坏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他慢慢改掉了第一个毛病,还主动协助笔者维护班级纪律,但笔者仍然留意着小睿。
然而,小睿的第二个毛病还在继续——“惜字如金”。段考结束后,笔者让学生在周记本写一篇详细的总结,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小睿写道:“这次段考有进步,还要继续努力。”为此,笔者批语道:“平时不努力,复习干着急;不懂得着急,将来出问题!”他在周记本上发表感想:“没想到这次老师给我的评语是一首诗,这首诗写出了我的毛病。今后我要……”笔者抓住这个良好的开端,继续鼓励他:“了不起,能写两句话了!”再次看到小睿的周记本时,他用一段话来分析自己近期的学习情况,思想认识上挺有深度。笔者乘胜追击:“好样的,可以写一段话了。”从此以后,小睿的周记不再是一句话的应付式语句了,甚至出现修辞语句。期考时,小睿获得了很大进步,语文得了84分,不仅考试成绩提高了,人也懂事了不少。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用真诚的爱心去尊重学生、感化学生,才能使学生乐于亲近和信任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尤其对情绪容易失控、惰性强的孩子,没有一蹴而就的教育方法。教师只有与其建立信任感,充分尊重他们,找准时机、找到教育的切入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因势利导,肯定价值
案例3: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
一天,笔者提着椅子下楼时,小笛跑了上来,从笔者手中接过椅子。现在这样的学生并不多见,更何况是大家眼里的“潜力生”呢!一股暖意涌上心头……小笛不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他好动、爱玩电脑游戏,上课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大声,但无非是“懂了”“知道了”之类,却从不动笔,交上来的作业只有三言两语,甚至不写。小笛还有个毛病,就是喜欢欺负女同学,乱拿女同学的东西。因为这个缺点,小笛没少挨老师和家长批评,却依然我行我素。
笔者认为,单纯的批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笔者开始观察小笛,总结他的优点。他精力旺盛,喜欢运动,还喜欢为班级做事,搬新书、管班级钥匙,这些事他都抢着干,劳动时总是积极主动。笔者常常在周记本里鼓励他,还特地在班里成立“篮球队”,一周有一节活动课让他们自由活动,小笛自然是其中的活跃分子,这样既培养了他的运动兴趣,又让他将课余爱好吸引到参加体育锻炼上来。在新学期校运动会上,喜欢运动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小笛也参加比赛,经常可以看到他在操场训练,练耐力、练技巧。运动会上,笔者为每一名运动员喝彩,大声地冲着他们喊“加油”,还特地跑到运动场上为运动员照相。很快,参加200米竞赛的小笛上了赛道,尽管他没有绝对的实力,却咬着牙坚持跑着。“小笛,加油!”笔者为他鼓劲儿,最后小笛是小组最后一名,他看起来很沮丧。笔者冲过去对他说:“你能坚持跑下来,就是成功!”小笛眼睛一亮,笔者帮他照了一张相片。“谢谢老师。”他羞涩地说。后来,小笛在劳动课上主动站出来,不怕脏、不怕累;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也会友好地对待同学。
可见,教育“调皮捣蛋”的学生,要因势利导,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肯定他们的价值,更容易让这些孩子从根本上发生转变。
针对三个孩子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笔者从中获得很大的启发。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无独有偶,教育家罗杰斯也认为,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育,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要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教师不应“一视同仁”对待学生,而应区别对待,即对学生充满情感、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表面上有厚、有薄,让犯了错的学生发现教师对他们的“不满”,让学生自我批评、鞭策自己。如果无论对什么样的同学都是一个面孔,他们就会见多不怪、疏于自律、我行我素。
在管理班级、处理问题时,教师既不要一贯“刚”,讲道理,说一不二;也不能一贯“柔”,循循善诱、苦口婆心,而要对症下药,投其所“好”。这种“投其所好”,其实是因为有一颗爱生之心。正如一首诗里说的:“少了爱的教育,花不盛开;少了爱的教育,木不成材。”“潜力生”更期待教师的关注,更渴望大人的关爱。平时因为种种缺点,我们教师经常忽略学生的优点,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需要我们去发现。“无心插柳柳成荫”,爱可以融化冰雪,也可以温暖人心。多一些期望、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表扬,也多一点嘉许和信任的目光,这样我们才能跟学生心灵沟通,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策略,才能帮助孩子们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