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阮发展的研究综述

2020-10-20朱凯帝

大观 2020年6期
关键词:发展脉络壁画

朱凯帝

摘 要:阮是一种汉族传统乐器,全称阮咸,在汉时出现,魏晋时期发展,唐朝盛行,宋代之后开始逐渐没落。1987年第一首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首演,使得阮这件乐器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文章对当代有关阮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是阮的发展脉络、壁画中的阮、日本正仓院的阮等三个方面,此外,关于阮在演奏和乐队中的地位的研究也有一定数量。文章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夯实基础。

关键词:阮;发展脉络;壁画;演奏方式

对阮这一乐器的研究历程,是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相一致的。自20世纪中叶以来,就已有学者对阮进行研究。王仲丙先生的《话阮》为较早研究阮乐器发展历程的专题论文,并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刘星先生于1986年创作完成的《云南回忆》作为第一首中阮协奏曲在演出后震撼民乐界,中阮这件原本在乐队中担任伴奏之责的乐器走到了舞台中央,使得阮乐器又重回千年前的风光,得到了许多音乐界人士的关注。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壁画中的阮、日本正仓院中的阮以及阮在乐队中的地位和演奏方式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也愈发深入。

一、关于阮发展脉络的研究

学术论著是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专门研究阮乐器发展历程的文献主要有王仲丙先生的《话阮》(《乐器》1981年5期)、宁勇先生的《阮史漫话》(《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2期)、徐阳的《阮的历史沿革》(《乐器》2000年6期)、宁勇的《中华阮乐技艺史探踪》(《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期)、孔文婷及赵昕的《中国民族器乐阮的历史发展及流变》(《戏剧之家》2014年8期)等。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文章是以琵琶或柳琴、三弦为主体,在文章中提到了阮乐器的发展脉络,主要有王耀华的《中国三弦源流考(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1期)、赵志安的《汉代阮咸类琵琶起源考》(《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4期)等。

以上学术论著主要涉及了阮的起源及发展过程的研究。阮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其起源没有考证到确切的年代,现有的文献中最早关于阮的记载出现在战国时期,关于阮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弦鼗说”“乌孙说”“波斯说”。学者们在研究阮的起源时,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对这三种说法进行举例论证说明,其中支持“弦鼗说”与“乌孙说”的声音居多。而对于阮在汉代之后的发展轨迹及流变的研究,学者们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唐朝时期为阮的繁荣发展时期,阮与曲项琵琶、月琴等弹拨乐器共同发展,宋朝之后阮逐渐没落。阮乐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没有广泛流行,直到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院校设立了阮专业,才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阮,研究阮,探究其历史,并使其近年来成为“网红”乐器。这种良好的发展趋势,也是近些年来有关阮发展的论文著作及相关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二、关于壁画中的阮以及日本正仓院的

阮的研究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中原与西域之间频繁的文化交流,使得阮乐器在西域广为流传,现在我们仍旧能够在众多经变画中看到阮的踪迹。现如今,研究壁画中的阮乐器的学者越来越多,这也是当代阮研究者们热衷的课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较多颇有见地的学术论著,如朱迪的《从敦煌壁画看阮咸的发展》(《黄河之声》2014年15期)、肖尧轩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乐器——阮咸》(《音乐时空》2014年19期)、董鑫的《浅析汉唐图像中阮咸的展示方式》(《大众文艺》2013年14期)等。

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了阮乐器在壁画中的不同形制、不同的演奏方式及不同的乐器组合形态等方面,从这些反映古代音乐演奏场景的壁画中,去窥探阮在当时的作用,并整理归纳出阮在古代是如何发展流传的。还有的学者将古代阮的演奏方式与当代阮的演奏方式进行比较,这是现代少有的研究内容,因为在文献中记载阮演奏方式的并不多,单纯依靠静态的壁画去复原古代阮的演奏情景是比较困难的。相较于复原古代阮的演奏方式,复原古代阮的形制倒容易实现得多。有一部分学者将研究的方向投向了藏于日本正仓院的紫檀阮咸上,目的就在于复原从大唐中原流传到日本的阮,在复原的过程中与古代的阮对话。如黎家棣的《古代阮舆现代阮的比较》(上海音乐学院2011届硕士毕业论文)、赵参的《“正仓院”藏唐代乐器设计工艺及当代價值研究》(北京工业大学2018届硕士毕业论文)、张子锐的《简述传统阮的恢复与系列阮发展的经过》(《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3期)等都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阮其他方面的研究

(一)阮在当代乐队中的地位及发展前景的研究

说到阮在乐队中的地位就不得不提王仲丙先生。他是杨荫浏的学生,1952年中央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成立,王仲丙先生在次年加入,他根据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嵌螺钿紫檀阮咸的照片,改良制造出了现代的中阮和大阮。按照十二平均律制成的阮,特别是有高中低音各个层次以后,对乐队声音层次起到很好的融合作用。中阮的音区属于中音音区,在乐队的演奏中常常担任伴奏的角色。而1986年刘星先生创作的第一首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让一直担任乐团配角的中阮,走到了舞台的中央,担任领奏的角色。中阮在乐队中地位的变化,促使许多研究者去探求阮在乐队中的意义以及阮在当代的发展趋势。如朱瑞华的《浅析当今中阮的表现形式及在乐队中的发展前景》(《戏剧之家》2016年7期)、邢晓丽的《〈云南回忆〉解析及其对阮发展的影响——以第三乐章为例》(《文化艺术研究》2012年2期)等相关研究文章,他们通过分析中阮在乐队中地位的变化,预测阮乐器的发展形势是十分喜人的。

(二)阮的演奏方式及演奏技巧的研究

根据文献记载,阮一开始是用拨片弹奏的,发展到唐代时,出现了指弹,后来指弹与拨弹并用。近现代以来,阮主要是使用拨片弹奏。阮的演奏方式与持阮的姿势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使用拨弹时,多是竖抱持阮;当使用指弹时,多是斜上横抱阮,少有琴头斜下抱持弹奏的。阮的演奏技巧随着近代涌现的一大批阮作曲家而丰富起来,相关的研究学者对阮的演奏方式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如许敏的《浅谈中阮的演奏与发展》(《大众文艺》2010年11期)、薛洪涛的《谈中阮演奏中的技巧运用与发展》(《戏剧之家》2015年11期)等。阮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音色既可在乐队中衬托出主要声部,也能在独奏时绽放出迷人的魅力,是富有生命力的乐器。

(三)当代阮的专业曲目的研究

阮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乐器,在历史上有过没落的时期,但是在近年来又凭借着优秀的阮独奏曲、阮协奏曲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在研究阮的学者中,大部分是专业阮演奏者,他们根据自身对阮的了解加上对阮曲的独到见解,对当代的阮名曲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分析。如王文洁的《中阮曲〈草原抒怀〉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术分析》(《当代音乐》2019年11期)、宁海天的《剖析阮曲〈月琴赞〉的技法运用与创作特点》(《音乐创作》2016年4期)、宁勇的《丝路情长 吟唱古今——阮曲〈丝路驼铃〉(上、中、下)》(《乐器》2005年2期、3期、4期)等。这些文章使得阮专业的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乐曲,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老师所教的动作,是在了解乐曲本身的基础上,演奏出自己对于乐曲的理解,更好地领悟乐曲本身的内涵。

四、结语

历史的车轮在前进,阮这个乐器历经千年的岁月,中间有过辉煌有过没落,但是在近年来,经过专业且出色的艺术家的谱曲、改造,和对阮的演奏方式进行一系列的升级,阮俨然已经成为我国民乐界中不可缺少的成员,不仅在乐队中担任重要的声部,独奏时更是大放异彩。综上所述,阮乐器的研究在众多的音乐界学者的辛勤耕耘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信在今后,阮会焕发出更加闪耀的光芒,阮的相关研究也将取得更加深刻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孟凡雨.民乐功臣张子锐(下)[J].乐器,2017(4):22-25.

[2]朱瑞华.浅析当今中阮的表现形式及在乐队中的发展前景[J].戏剧之家,2016(7):45-46.

[3]朱晓峰.弹拨乐器流变考:以敦煌莫高窟壁画弦鼗图像为依据[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4):114-128,160.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猜你喜欢

发展脉络壁画
三观壁画
Marvelous mural 神奇的壁画
“反美”壁画
文山州旅游业发展脉络初探
舞龙舞狮竞赛规则的发展脉络与现实启示
大数据对市场营销的冲击研究
“飞蛾”修复壁画忙
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的多视角分析
建国初期电影歌曲发展脉络及特征
明治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