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兰县壮族铜鼓山歌文化的音乐调查

2020-10-20罗柳青

大观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铜鼓山歌

罗柳青

摘 要:铜鼓和山歌都是广西的重要文化符号。八桂大地上很多少数民族在举办各类仪式庆典时仍然保留敲铜鼓、唱铜鼓歌、跳铜鼓舞的传统习俗,铜鼓以特有的方式继续参与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观念,成为这些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文章通过对东兰县壮族铜鼓山歌文化习俗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了解东兰县壮族铜鼓山歌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现状,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发展其中的音乐性和人文风俗在当下传承方式上的合理性,对保护和传承铜鼓山歌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铜鼓;山歌;文化符号

注: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19年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东兰县壮族铜鼓山歌文化的音乐调查”(2019XJ22)研究成果。

东兰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是以壮族为主要人口的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其中,铜鼓山歌文化在当地有着悠久历史,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铜鼓在当地,是最神圣、最具威信的器物,具有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壯族村寨里,现如今仍保留着在重要的日子中击打铜鼓助兴的习俗,铜鼓与节庆活动、民族歌舞是息息相关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兰县的壮族人民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发挥出了独特的创造力。

一、东兰县壮族铜鼓音乐调查

(一)铜鼓的用途

东兰铜鼓主要使用于歌圩、集会、祭祀等一些场合中,逢重大的节庆日都要敲打铜鼓助兴。每到春节前后,各个村寨都把自家的铜鼓抬出来,与隔壁村寨隔着山河对擂,鼓声接连不断,能持续上三天三夜。打鼓活动充满了欢乐。山间地头上挤满了围观的群众,大家一起看比赛,评论鼓的声音和鼓的音质,比较打鼓的技术,场面好不热闹。比鼓有规定,先停鼓就算认输,输方就要赠送赢方酒肉香火,认对方为师,祭其鼓为鼓王,因此打鼓对擂的双方谁都不甘示弱,场面极其热烈。

仔细观察鼓身的图案,发现有各种千奇百怪的图案造型,其中青蛙的造型居多。在红水河流域一带的东兰县的壮族聚居村落,每年正月都要举行隆重的“蚂拐节”祭祀活动,祭祀内容主要是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传说,蚂拐(青蛙)是雷婆的女儿,是掌管雨水的神,能使人间风调雨顺。东兰县一带的壮族人民主要以水稻种植为生,水稻离不开水,蚂拐(青蛙)的叫声又与天气有关,所以青蛙是当地人心中的吉祥物,是救世主一般的存在。“蚂拐节”的活动当中有敲击铜鼓的环节,因铜鼓声似雷神的打雷声,打雷是下雨的先兆,所以击鼓是与神灵沟通。因此,人们认为敲打铜鼓能使风调雨顺,壮族人对之非常虔诚。

(二)壮族铜鼓的演奏形式

东兰县一带有四面铜鼓组合的演奏形式。一般是在比较开阔的场地上,把四面铜鼓挂在木架上呈一排状,鼓面朝同一方向,对应的每一面鼓的后面站一人。每人的左手持金属的拨片,均匀有规律地敲击鼓的腰身,鼓的声音清脆统一;右手则持棒槌,依次敲击鼓心位置,形成了有不同规律的鼓点响声。其中,敲单与敲花是最常见的鼓点。最基本的鼓点是敲单,四面铜鼓一级一级相隔半拍轮番有规律地敲击鼓心,由四面铜鼓共同发出“隆东空咚”“铛叮咚东”的声音。它使用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渲染情绪使用同一音型无限反复或者是为了引入敲花;另一种是作为和敲花之间的间隔而只击打一次。敲花指的是由四面铜鼓相隔半拍轮番敲击的次序,变成两面铜鼓相隔一拍轮番敲击。从四面铜鼓合奏的节奏中,人们可以看出东兰县壮族人民非常独特的原生性节奏思维。

二、东兰县壮族山歌文化调查

(一)壮族山歌文化的基本概况

在东兰县,人们仍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坦率地唱起山歌,千百年以来,山歌在这个地方传唱不衰。山歌在东兰县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歌咏文化,一直到现在东兰县的山歌文化仍然保存得很完好,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每年都如期举行。东兰壮族人民非常热爱唱山歌,山歌就是他们血液里流淌的一部分,是他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就算是在平常的日子里,革命烈士陵园、拔群广场这些地方每天一到下午两三点以后,便有三五成群的山歌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唱山歌。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也有些少许的青年人。周围陆陆续续会聚来一些听山歌的人,歌声从下午一直持续到了晚上。这也是一种工作之余的解压方式。

(二)东兰县壮族山歌的结构

东兰县壮族山歌的内容非常丰富,壮族人民生活几乎都可以在山歌中有生动细腻的表现,它主要分为长排歌和勒脚歌。长排歌这一山歌曲调在东兰县的切学、隘洞一带壮族地区流传的范围较广并深受人们的喜爱。长排歌的形式主要有七言、五言和长短句,每首的句数多少不等,不受行数限制,意完歌即止。在逢年过节、每逢喜事、男女恋情时,会有以山歌恭贺、以山歌会友、以山歌传情的习俗。而勒脚歌曲调的结构则是回环反复,迂回婉转的,在东兰县的兰木、三石一带比较流行,勒脚歌也是东兰县壮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山歌类型。勒脚歌的形式多样,有五言八行、五言十二行、七言八行、七言十二行等,而且山歌的风格是有所不同的。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而山歌如春风般一直在东兰人民的血脉里交织着,诉说着东兰这片土地的过去和将来。

(三)东兰县山歌文化的生长环境

东兰县每年都会有固定且场面十分盛大的节庆歌圩会。特别是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在这个壮族盛大的节日里,东兰县各乡镇的群众纷纷聚集到县城,在拔群广场上组成歌队对山歌来庆祝节日,能对上三天三夜都不停歇。除了固定节日歌圩外,农村喜事场合也仍然离不开对山歌的环节。东兰县有名的壮族歌王韦荣生说,自古以来山歌在东兰农村节庆喜事的场合中是必不可少的,直到现在仍十分盛行。在农村,只要家里办喜事就会请歌手来家里唱山歌,一唱就是一整天。出嫁时有出嫁歌,迎亲时有迎亲歌,敬酒环节还有敬酒歌,这些环节深受亲朋好友的喜爱。

三、壮族铜鼓山歌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一)铜鼓文化传承方式的多元化

至今,铜鼓文化已经成为东兰县重要的文化之一,铜鼓更是成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铜鼓文化也让更多人认识了东兰,甚至走出了国门。为了扩大铜鼓文化的影响力,河池市连续举办了18届铜鼓山歌文化艺术节,策划出版了与铜鼓相关的图书资料,修建了铜鼓群雕和全国最大的铜鼓歌台。广西民族博物馆主体建筑的外形还设计成一大两小三面铜鼓,将传统铜鼓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有效促进了铜鼓文化的传播。这些都大大提升了铜鼓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了铜鼓文化知名度。

(二)东兰县壮族山歌文化的新型传承模式

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也使得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发展有了新的形式,在这些新型传承方式的推广下,东兰县壮族山歌文化体现出了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随着网络传播这种新型的传承模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即使是相隔千里,大家也能够通过手机在网络上进行对歌,还能在网络上认识一些兴趣相投的歌友,甚至可以通過网络相约举办各种歌友会。这种新型的网络传播传承方式具有传统传承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歌唱。网络山歌文化的传唱者没有限制,无论你是属于哪一种人群,只要你热爱山歌就可以加入这个圈子。因为参与的人群越广泛,山歌传播的范围也就越广。通过网络传播的形式,能够不断发现一些年轻的人才,可对其慢慢培养,使得东兰县壮族山歌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四、结语

本次项目通过对东兰县壮族地区铜鼓山歌文化的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到了东兰县壮族铜鼓山歌文化的发展变化。铜鼓在民俗活动中有着特定的击打演奏形式,有当地独特的表演形式,东兰壮族山歌在保留着自己的演唱风格与习俗的同时,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文化变迁的规律。东兰民众应积极主动地传播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用山歌尽情地抒发情感上的诉求,使山歌在当下有合理的传承方式。在当下都市文化带来强烈冲击下,民族文化慢慢淡出年轻一代人的视野,但是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东兰县志编纂委员会.东兰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2]李林原.论东兰民歌良性传承的文化生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5.

[3]陆斐.靖西壮族歌咏文化的传承及其当代嬗变[D].广西师范大学,2005.

[4]苏沙宁.壮族铜鼓及其音乐艺术的历史与现状思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6(2):17-24.

[5]钟春云.传承铜鼓奏新乐[J].当代广西,2015(13):36.

[6]邢磊.壮族铜鼓音乐研究:以东兰铜鼓音乐为例[J].歌海,2010(5):33-35.

[7]蓝英参.魅力东兰千年铜鼓文化[J].当代广西,2011(12):51-53.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校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铜鼓山歌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广西铜鼓千年历史的欢歌
苗山歌
东兰铜鼓响八方
山歌好比春江水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国画:唱支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