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2020-10-20漆序军
漆序军
摘 要: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中学体育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体育课程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优化学生素质结构。然而,以往的中学体育教学,因为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体育教学的质量较差。因此,如何改革中学体育教学方式,使其结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是目前中学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体育;主体性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0-016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0.081
主体性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与现代教学相互结合形成的,其本质含义为:明确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人格和主体性地位,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并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体育教学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进入转型阶段,体育教学主要是以苏联的教学经验为基础,重视学生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从1957年到1965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体育教育在“三个基础”内容上,极为关注体育技能水平的提升,并且,在体育教学中加入了传统体育内容。从1966年至1977年,体育被劳动和军事教育所代替。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现了体育教育、体育和健康教育、快乐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教育等各种教学模式,但“三基式”体育教育仍广泛存在。根据以上情况来看,体育教育不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为中国基础教育做出贡献,但因为其共性约束过多,未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应试教育过于关注升学率,忽视体育教育的影响,不符合中国基础教育“三位一体”的需求。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其思想实质
(一)素质教育的时代特点
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教育思想经历了知识有效传播、知识转变为能力、重视素质教育三个时期。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全球工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影响了全球的教育改革,其中最为关键的特征是注重教育并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并对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为此,中国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正确理念的影响下,审时度势,采取大量有效的措施来发展我国的教育与科技,教育行业也提出了对教学思想和理念进行革新的要求,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
第二,自从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应试教育在中国基础教育中获得了主导位置。即使这种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培养起到了積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英才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我国教育界基于民族长远发展的考虑提出了重视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新时代下,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脑力劳动者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格局,对人们传统的思想理念进行了转换,自由竞争、创新的思想,将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素质教育的性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出的,具有全体性,作为个体,应该积极地进行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素质教育的概念自十多年前提出以来,在教育领域以及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是先天的,后天的教育不能培养先天的素质;第二种观点认为先天素质是为人类发展提供潜在的可能性。后天环境教育能够有效开发先天潜能,激发和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不断推动潜在素质变成现实。所以,大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具有科学依据的。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壮大,对体育教学素质教育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本质含义,使中国教育事业能够向着更高的目标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模式不断前行。与此同时,不断开拓教育的外延,让各个层次和形式的教育都能够积极关注素质教育。在21世纪,素质教育对教育的本质含义进行了填充,让教育得到了延伸,以此来促进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所以,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在关注社会全体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建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
三、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需求
(一)主体性教学的根本思想
关于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者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尝试和研究。其中,北京景山中学的陈心五认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应该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怎样开展主体性的问题上,他认为应该不断培养学生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这是开展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较多地安排教学过程,并在课堂上安排更多的自主学习环节:“讨论,讨论,再讨论”,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主体体育教学的根本原则
1.明确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开展体育课程的子目标,它是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预期完成的教学效果和标准。怎样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特别是最大程度上展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个具有难度的问题。
2.基础教学操作。教师和学生应该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为学生提供基础操作的引导,先掌握单个动作,再将各个动作进行串联,最后体现武术训练的基本风格——对练。
3.基本教学方式。(1)学生自主练习:看图,边想边做。(2)讨论和评估:小组围绕着动作的准确性、技术风格和对打的经验开展讨论,小组或个人能够评估学习的实际情况,看看目标是否能够得到实现。(3)小结:学生自己小结或教师总体小结。
四、在中学体育素质教育中落实主体性教育的措施
(一)明确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1.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实践证明,体育技能的形成和健康意志素质的培养都要求学生必须积极投入和体验实践。体育技能的形成规律是基于学生主体,素质教育的“教”是为主体的“学”而存在的,为“学”而服务。所以,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明确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2.学生应树立自我主体意识。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学生在活动上花费的时间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应该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够知道教师只能对自己进行引导,而不能代替自己学习。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走出被动接受学习的阴影,激发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激发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情感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时代下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但要具备现代科学技术,还应该具有综合素质和技能,同时应该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详细了解体育活动的重要价值: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体育锻炼往往基于学校的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的开展是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所以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体育的魅力,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的锻炼结果,让学生认识自身体育锻炼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体育锻炼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进行适当的考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才会不断地学习,所以,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使其积极进取。
2.激发学生“赢的欲望”。中学生充满朝气,发奋图強,具有好胜心,而体育运动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竞争性。每一个参赛者都想取得胜利,所以,在进行中学体育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等各种手段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使其能够融入体育竞争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不断培养。
3.体育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中学生进行的,将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其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意识,积极发挥基础知识、技能和品质综合提高的作用,即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学会读书、学会做人、学会工作”,使得学生自我生存的根本素质和能力可以得到持续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与终身体育锻炼能力
利用体育基础理论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运动特点,重视运动与身心的和谐发展,掌握一些健康的体育运动技能,推动学生变成运动的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与锻炼习惯,以此来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带动更多的人投入体育锻炼中。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和观察教师的讲解,并且能够对体育的发展进行推测。与此同时,学生在开展体育训练的时候应该不断反省,以此来不断调节自身的行为。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开展中心体育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和教师具有平等的地位,并且敢于发表自身的看法,与教师进行讨论、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隋国庆.浅谈中学主体性体育教学的认识与做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
[2]韦转业.中学体育教学实施主体性教学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3(4).
[3]廖辉,许康成.主体性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