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主线”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0-10-20李曼
李曼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若想落实创新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就应创新以往的教学方式,善于将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问题主线”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具备明显的优势,其不但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利于吸引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初中历史教学成效。所以对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应重视运用问题主线教学法,真正落实有效教育策略,以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水平。
关键词:“问题主线”教学法;初中历史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0-00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0.042
“问题主线”教学法,指通过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这三项内容,融合初中历史教学,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与探究,以实现良好解决问题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不但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利于活跃初中历史课堂氛围,以更好地吸引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初中学生更为扎实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运用“问题主线”教学法的作用与原则
(一)运用“问题主线”教学法的作用
其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主线”教学法,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现行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是由价值观、知识储备、个人能力、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所组成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但要求初中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与技能,产生认知兴趣,领悟我国历史文化的价值与所存在的现实意义,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1]。
其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主线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据调查表明,若让学生处在思考氛围之中,则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成功解答问题后,产生一种喜悦感与成就感,并更易于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從而切实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为学生之后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其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主线”教学法,有助于满足新课改后的各项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充分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运用“问题主线”教学法,则恰利于满足上述需求,让学生能够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分析等诸多形式,来充分学习与掌握历史知识,这样不但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等,从而推动初中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与进步,使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层次价值能够充分彰显在学生的身上。
其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主线”教学法,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与优秀品质,让学生能够始终以乐观积极、宽容善良的态度去对待他人,理解他人,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保障学生身心状态的健康性,如此也能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帮助,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二)运用“问题主线”教学法的原则
在运用“问题主线”教学法时,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以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开展思维活动时,能够多加思考与分析历史知识,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也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另外,问题主线教学法还强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强化学生的探索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问题主线教学法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其一,设计问题的着手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关键,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绝不能够随意设计,应以新课改中的各项要求、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等为依据,来合理设计问题,其最终目标在于突破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刺激学生的求知愿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二,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具备探索性与新鲜感。若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过于单一,就会影响到学生回答与思考问题的兴趣,如教师不可单一地提出: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而是应换个角度来设计出具有探索性与新鲜感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始终存在回答问题的兴趣,这样才更利于提升学生在问题主线教学法课堂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更为深层次地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问题主线”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设置疑问,为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而发现问题为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起始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而后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吸引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并将“问题主线”教学法渗透至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之中,以更为合理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发挥出问题主线教学法对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作用,以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一方面应从课程标准着手,根据教学重难点内容加以提问,如此则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突破初中历史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能够有效吸收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在提出问题时,还应具备针对性与思考性,强调理论和实践二者之间的相互结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中产生兴奋感,这样才更利于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动性,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
在提出历史问题后,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与探究,这也为初中历史教学实施“问题主线”教学法的一个关键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应予以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时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与探究,以落实解答这一问题[3]。在此期间,教师还应予以学生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自身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对问题进行正确的、深入的思考,并在整个思考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初中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文化内涵等。
(二)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为实施“问题主线”教学法的一项有效途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但不管以何种方式设置问题情境,都应确保情境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够只简单概括,提出问题,需善于设计出最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投身至问题情境之中,来思考与回答诸多历史问题。
教师应积极做好“历史问题”主线教学的准备工作,先去梳理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而后根据其中知识内容,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学生在解答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一步一步达成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确保该问题能够符合初中生的知识基础以及智力水平,问题难度不可过大。若问题难度过大,则会抑制学生产生历史学习自信心,时常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解答历史问题,这样会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若问题难度过低,则会让初中生感到枯燥与无聊,因而不愿去回答这一问题,也认为这些问题不具备挑战性,难以刺激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因此,教师还要确保问题难度的适度性,不可过难也不可过于简单,让学生能够充分去解答这一问题,但又能够在解答问题期间获得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的综合性提升,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以充分发挥出“问题主线”教学法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教师应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历史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互融合,并在课堂中提出关于生活因素的历史问题,这样才更利于引发学生的共鸣之感,促进学生合理解决历史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生活之中和歷史文化知识等有所联系的生活因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文化及知识等,其实与现代文明也有着一定联系,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更为高效地投身于历史知识及文化的探析之中。
(三)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在实施“问题主线”教学法时,还应帮助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明晰的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并非只能在历史课堂中进行,也要善于以其他形式来开展,以丰富问题主线教学法的实施途径,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有效回答历史问题。
一方面,教师可在教室墙上布置一个学习区域,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自身存有疑问,都可将这些疑问写在学习区域中,而学生与教师均可针对其中问题进行回答,每名回答者在回答结束后都应写上自己的名字,以防止乱涂乱写现象的出现。运用这一方法,能够最为便捷地解决问题,也不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参与这种解答问题形式的人数也非常多,可见这种方法非常易于激发解题者的解答兴趣,所回答问题的视角也能够更为新颖与广阔,以碰撞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能力。
另一方面对于问题的解答来说,不单单能够以问题的提出形式来展现,也能够借助本地区的相关资源来有效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寒假或者暑假的时间,通过访问或者参观本地区历史博物馆,来深层次了解历史文化,考察历史文化古迹,而后让学生自主去拟定题目,写出一篇富有层次感的历史小论文,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利于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
伴随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技术,已经受到诸多历史教师的青睐,这是由于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现阶段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实施问题主线教学法时,也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让二者之间能够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出作用,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观看,来更为合理地解答问题。
总而言之,“问题主线”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利于引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务必要重视运用这一方法。
参考文献:
[1]兰建存.“问题主线”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9):99.
[2]李悦贤.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9(8):161.
[3]金雨杉,刘芳.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7(2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