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姜苓术汤将息法治疗腰肌劳损性腰痛(寒湿型)的临床观察
2020-10-20郭冉冉亓海帆
郭冉冉,亓海帆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 太原030013)
腰肌劳损是临床常见疾病,属中医“腰痛”“肾着”范畴,临床表现为腰痛反复发作,屈伸活动不利[1]。《金匮要略心典》指出:“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2]寒湿之邪凝结于腰府,气血运行失调,脉络挛急,导致腰部冷痛、重着,活动不利,每因受冷、阴雨天、居住地湿冷等导致疼痛加重。甘姜苓术汤治疗肾着效果显著,是治疗肾着的代表方。将息法出自《伤寒论》,是古人因人因病加减药物剂量治疗方法的体现。本研究采用甘姜苓术汤将息法治疗腰肌劳损性腰痛(寒湿型),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腰肌劳损性腰痛(寒湿型)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17例,女17例;平均年龄(39.68±6.92)岁;平均病程(2.85±1.21)年。观察组男16例,女18例;平均年龄(39.32±7.08)岁;平均病程(2.62±1.2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肌劳损(寒湿型)的诊疗标准制定: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度或中度压痛,或腰部活动不利,双下肢活动无明显障碍;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3]。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4~5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严重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双下肢活动受限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胰腺炎、溃疡、结核、泌尿生殖器病变、妊娠期、严重感染、意识不清、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者,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甘姜苓术汤常规剂量治疗。组成:干姜60g,茯苓60g,甘草片30g,白术30g,均为颗粒剂(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开水冲服400mL,早午饭前服,每日1剂,治疗14d。
2.2 观察组 采用甘姜苓术汤将息法治疗。甘姜苓术汤组成同对照组,水冲400mL,早午饭前服。剂量从每日1剂开始,逐渐加量,每日在前1日服药剂量的基础上增服1剂,至服后腰热,并维持腰热剂量口服。若腰痛消失减量为每日1剂,治疗14d。
两组患者服药期间腰部及腰以下部位覆盖衣被30min,促进腰部转热。服药过程中5d检测1次肝肾功能,如有异常立即停药。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腰部疼痛情况。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剧烈疼痛,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
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腰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好转:腰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未愈:症状未改善[3]。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腰部疼痛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腰肌劳损性腰痛(寒湿型)患者治疗前后腰部疼痛情况比较(分,±s)
表1 两组腰肌劳损性腰痛(寒湿型)患者治疗前后腰部疼痛情况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4 7.62±0.92 2.35±0.88△▲对照组 34 7.71±0.84 2.94±0.78△
(2)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腰肌劳损性腰痛(寒湿型)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腰肌劳损性腰痛(寒湿型)是腰背部肌肉在长时间慢性劳损的基础上感受寒邪、湿邪导致。现代病理学机制为肌肉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水肿、渗出,久则继发纤维变性或形成瘢痕和粘连。中医认为,寒邪侵袭、阳气痹阻,导致局部气血凝滞、经络不通,形成寒湿腰痛,病机多属不通则痛,发病后也可表现为急性疼痛[4]。
甘姜苓术汤出自《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第16条指出:“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由干姜、茯苓四两,甘草、白术二两组成。干姜辛热,逐风湿痹,治腰肾冷痛;白术治风寒湿痹,利腰脐间血;茯苓健脾利水;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甘草中甘草黄酮能抑制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的合成与释放,具有抗炎、解痉、镇痛作用[5]。干姜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没药烯等,马晓茜等[6]发现干姜具有镇痛、抗炎作用,可缓解临床局部炎症反应引起的疼痛。茯苓主要成分有茯苓聚糖、胆碱、茯苓酸、麦角固醇等,有增强免疫、利尿、抗肿瘤、抗菌等作用[7]。白术主要成分为苍术酮、苍术醇、白术内酯和芹子烯等,有增强免疫功能、利尿、抗氧化、抗菌等作用[8]。曹越等[9]采用针刺结合肾着汤(甘姜苓术汤)加减治疗寒湿证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现其减轻疼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王晶亚[10]采用加味肾着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发现其能降低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指标。临床报道显示,采用甘姜苓术汤加减治疗寒湿腰痛[11]及腰椎间盘突出症[8]、腰肌劳损[12]等引起的腰痛,效果较好。但是《金匮要略》在甘姜苓术汤方后注中提到“腰中即温”,提示服用甘姜苓术汤过程中要使腰部感觉温热,否则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说明服用剂量不足则治疗效果欠佳。
中医治病遵循辨证论治,因人制宜。同一病证,运用同一方药治疗,但个体对药物剂量的耐受程度不一,按照常规剂量治疗常影响疗效,因此临床服药剂量应因人而异,因病而变。将息法是古人灵活用方变量的体现,出自《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是中医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途径之一[13]。“将息”就是围绕目标(即得效指征)行进与停止的意思,若不达目标,要“将”,即不断行进、加量;若已达目标,要“息”,即得效后停止服药,中病即止[14-15]。
运用甘姜苓术汤将息法治疗腰肌劳损性腰痛(寒湿型),根据疗效随时调整服药剂量,可以充分、有效、较大程度地发挥甘姜苓术汤的功效,促进腰部转热,缓解腰痛症状。但是,本研究观察时间有限,长远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另外在服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注意“中病即止”,以防攻伐太过伤津耗液,若出现口干口渴、胃中灼痛、大便稀溏、肛门灼热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减量或停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