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尿激酶应用于老年TIA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研究
2020-10-20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456250刘献玲张天霞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456250)刘献玲 张天霞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07例老年TIA患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64~77(70.28±7.51)岁。研究组54例,男33例,女21例;年龄65~78(71.34±9.06)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予以临床常规治疗,采用小剂量氯吡格雷(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J20130083)75mg/d,阿司匹林(汕头金石制药总厂有限公司,H44021505)50mg/d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住院期间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32023290)治疗,100ml生理盐水将30万U的尿激酶进行稀释,在60min内完成静脉滴注,1次/d,两组连续治疗2周,对比疗效,并随访2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其中显效:在治疗2周后,患者临床指征基本消退,在随访过程中无复发;有效:治疗后临床指征有所缓解,随访中复发次数小于3次;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指征并未消退或出现加重现象,随访中频发复发,严重者出现脑梗死。②凝血系统功能:患者空腹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分离15min,取出血浆保存待检。使用血凝分析机(武汉互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AC-1-020)测量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查,(n,%)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2.59%(50/54),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9.25%(42/53)(P<0.05)。
2.2 凝血系统功能 治疗后研究组PT、APTT水平均高于常规组(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凝血系统功能比较(s,±s)
附表 两组凝血系统功能比较(s,±s)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bP <0.05;组间治疗后比较,c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PT APTT常规组 53 治疗前 10.67±0.84 28.31±1.79治疗后 12.60±1.03b 31.15±1.33b研究组 54 治疗前 10.81±0.77 28.44±1.60治疗后 13.68±1.24bc 34.07±1.05bc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微栓塞是导致TIA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中小动脉内的内容物及附壁所产生的血栓碎块分布在血管中,逐渐形成微栓子,在血液循环的带动下造成小动脉血流不畅,引起局部脑部供血不足,因此溶解微栓子是减少TIA发作的有效途径之一[1]。尿激酶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液相溶栓药物,属于蛋白水解酶,具有良好的无抗原性能,且消栓、溶栓效果可达到临床理想状态,但资料研究显示,在治疗TIA时须严格注意用药剂量,尤其是老年患者,如尿激酶的剂量过大时会超出人体耐受程度,诱发老年患者出现出血性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程度[2]。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进行研究,以确保临床有效及安全性,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进一步分析其主要机制是研究组在常规组上增加小剂量尿激酶,尿激酶滴注于人体内后,会诱导大量无活性的纤维溶酶原释放有活性的双链纤溶酶,使纤溶酶原的精氨酰链和缬氨酰链完全断裂,加速纤溶酶溶解微小血栓,进一步降解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及大量的纤维蛋白凝块,从而达到溶栓效果。PT与APTT是临床上重要的抗凝指标之一,PT与APTT的升高标志着血管内的微栓子有效得到控制,减少大量微栓子的形成。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当尿激酶注入人体后,直接对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产生作用,通过催化的方式将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分解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使大量的纤维蛋白溶解,且阻止纤维蛋白原的转变,提高抗凝效果。对比两组结果发现,治疗后研究组PT、APTT水平高于常规组,表明小剂量尿激酶对患者的凝血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作用,且能够防止栓子的形成。
综上所述,小剂量尿激酶能够提高老年TIA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凝血系统活性,且可保证患者不发生脑出血,其临床安全性优越,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