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室术中护理对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

2020-10-19殷敏井伟婷刘丹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临床意义下肢深静脉血栓

殷敏 井伟婷 刘丹

【摘 要】 目的:分析手术室术中护理对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94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每组各4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行预防性综合护理。护理干预后,观察两组患者手术3天后的Fbg(纤维蛋白原)、D-D(纤维蛋白原)、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各项凝血指标水平变化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情况。结果:干预后,手术后3天,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水平都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Fbg、D-D、PT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3天的各项凝血指标水平,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14.9%,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预防性综合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手术后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各项凝血指标水平,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和疗效,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提倡和推广。

【关键词】 预防性综合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意义

手术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术后并发症,造成患者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患者手术中出现大出血情况,进行输血过量或者不充分、患者手术时间较长,下肢保持同一姿势血流向下、在患者下肢部分穿刺质量等因素[1]。因此我院选取2018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94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手术室术中护理对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8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94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每组各4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行预防性综合护理。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 20-52岁,平均(36±2.4)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23例;年龄 21-71岁,平均(46±1.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消毒或备皮,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避免过分紧张和恐惧,配合麻醉师建立麻醉通道,保持手术室适宜的温度及适度,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以防出现不良事件发生[2]。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施行预防性综合护理,内容综述如下。

(1)手术中,尽可能选择上肢静脉穿刺,如不可避免,在下肢进行穿刺时由资深手术室护士进行穿刺,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几率,避免多次穿刺对血管壁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且选择静脉的小分支进行穿刺。(2)如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输血,保证输入血液的适宜温度,适量进行输血,避免血液输入不足或过量,时刻观察患者血容量的变化[3]。(3)手术时将患者下肢抬高15°,及时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护理,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4)手术结束后搬运患者时动作要轻柔,注意患者体位的变化,尽可能选择利于病情恢复且患者舒适的体位。

1.3 判定标准

手术前后对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血栓发生率=血栓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对研究患者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数据构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手术后3天,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水平都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Fbg、D-D、PT水平分别为3.31±0.73g/L)、361.42±22.66(ng/L)、33.07±2.44(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3天的各项凝血指标水平,数据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例数为2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3%,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例数为7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9%,观察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数据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严重情况下会造成肺部栓塞、下肢瘫痪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对生命造成威胁。手术室中预防性综合护理是一种预见性护理方式,针对患者的手术类型和自身情况进行评估,在手术过程中通过穿刺方式、按摩、全面护理等多种护理方式相结合预防手术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4]。

本研究显示,干预后,手术后3天,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水平都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Fbg、D-D、PT水平均顯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3天的各项凝血指标水平,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14.9%,数据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预防性综合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手术后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各项凝血指标水平,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和疗效,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提倡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蒙蒙,袁艳秋,时晴晴.对进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对降低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7):192-194.

[2] 王云霞.预防性护理对脊柱疾患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1):113.

[3] 张洁.手术室术中护理对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02):338+340.

[4] 白红丽. 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应用效果研究[J]. 双足与保健, 2018(21):79-80.

猜你喜欢

临床意义下肢深静脉血栓
老年髋部骨折中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
骨科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的临床观察
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热性惊厥患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探讨侧俯卧位在产程进展中的临床意义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高海拔地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部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万迈舒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