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僵尸化的抑制机制与效应研究

2020-10-19吴耀国宋跃刚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僵尸效应出口

郑 磊,吴耀国,宋跃刚

(1.乐山师范学院 跨喜马拉雅研究中心,四川 乐山 614000;2.河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0 引言

我国僵尸企业数量庞大,有学者统计发现2015年我国僵尸企业在企业总数量中的占比为6%~10%[1]。僵尸企业浪费社会资源,扰乱市场秩序,诱发金融风险,严重阻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危害极大,抑制企业僵尸化势在必行。影响企业僵尸化的因素很多,既有国内市场企业经营自身的诸多影响因素,也有对外开放中的国际影响因素。在我国日益深化对外开放和主导推进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日益扩大,这两个外部因素是否对我国企业僵尸化有抑制作用?本文着手研究我国出口和OFDI对我国企业僵尸化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对我国降低僵尸企业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1 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主要从银行对僵尸化边缘的企业贷款的不良动机[2]、政府监管政策宽松[3-4]、银企之间的特殊关系[5]等视角分析了僵尸企业的诱因。国内学者则考虑了中国特殊的制度文化背景,将政府因素纳入僵尸企业分析当中。何帆和朱鹤[1]从政府和银行两个方面分析了僵尸企业形成的成因,认为在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的大背景下,官员绩效考核制度以GDP增长为主要指标,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合谋”。地方政府出于保障就业的考虑,通过补贴和贷款,不断给濒临破产的企业进行输血,避免出现社会问题,或者给发展良好的企业施加产业扩张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导致这些企业容易成为僵尸企业。朱舜楠[6]和邓洲[7]等分别从大规模刺激的后遗症、选择性产业政策、缺乏有效退出机制等视角分析了僵尸企业的成因。

但是,目前鲜有学者研究出口和OFDI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基于现有文献,本文从理论上讨论了僵尸企业形成的四个机制和三种OFDI动机;从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企业视角考察了出口和OFDI对僵尸企业形成影响的差异,避免了现有文献研究暗含行业或区域内企业具有同质性特征,体现了区域经济社会和企业异质性。

2 我国僵尸企业的识别

僵尸企业最早是针对美国联邦储蓄信贷保险公司用非常宽松的条件给资不抵债、名存实亡的公司提供资金而提出的[8]。随后,国外学者围绕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僵尸企业的内涵和成因展开了大量研究[9-10]。欧美学界认为僵尸企业是指能够产生现金流,但无法吸引足够资金偿还企业债务并实现持续发展的企业[11]。

经济学界早期主要是通过一些反常现象来识别是否存在僵尸企业。最早由R. J. Caballero[9]等提出了识别标准,该方法简称为“CHK方法”。CHK方法具有便于操作等优点,但该方法容易产生误判。S. I. Fukuda[12]等、T.Hoshi[13]等、J. I.Nakamura[14]等针对CHK方法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FN(Fukuda-Nakamura Method)方法、HK(Hoshi-Kim)方法以及过度借贷法。

我国官方并没有对“僵尸企业”给出统一的划分标准。2015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僵尸企业”表述为“不符合安全、质量、环保、能耗等标准及存在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工信部将“僵尸企业”表述为“半停产、已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依靠银行续贷、政府补贴维持经营的企业”;广东省进一步给出了便于操作、可以量化的僵尸企业标准:资产负债率超过85%、连续三年以上亏损并欠薪欠税欠息欠费、或者生产经营困难造成的停产半年以上或半停产1年以上的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等方式维持生存经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特点,使用过度借贷法[15]和实际利润法识别工业企业中的僵尸企业。过度借贷法将资产负债率较高、实际经营亏损且外部融资规模较上一年有所增长的企业定义为僵尸企业。中国上市公司1998—2015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8.08%,因此本文将资产负债率超过60%视为一种危险信号,即企业僵尸化。采用过度借贷法具体识别僵尸企业有三个条件:(a)资产负债率超过60%;(b)实际利率为负(具体情况参考实际利润法);(c)外部融资规模(负债)较上一年有所增加。

基于该标准,本文测算出我国1998—2013年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僵尸化比例(表1)。将1998—2013年全部中国国有以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作为分析样本,按照原始数据“法人代码”标准统计,共计有730 322家企业,每家企业报告数据的平均年限为3.87年,这与杨汝岱[15]的结果基本一致。本文将实际利润连续三年为负认定为僵尸企业,根据实际利润的两种计算方法得出两个衡量僵尸企业的指标(AP1和AP2);另外,过度借贷法由于使用了两种实际利润数据,进而得出两个衡量僵尸企业的指标(OB1和OB2)。

表1 1998—2013年僵尸企业的所有制分布特征

依据过度借贷法,国有企业中僵尸企业比重显著高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重十分接近,远低于国有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重,国有企业中僵尸企业比重一般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2倍,数据分析结果支持国有企业更容易成为僵尸企业的结论。但按照实际利润法测度僵尸企业要求实际利润连续三年为负,导致诸多仅出现1~2年的企业样本无法判别是否为僵尸企业,结果被严重低估。鉴于此,本文以过度借贷法的识别结果为准,实际利润法的测度结果仅供参考。

3 出口和OFDI影响僵尸企业形成的作用机理

我们认为,从宏观层面,我国企业出口和OFDI必然影响国内产品和资本供需状况,进而改变企业经营状况;在微观层面,企业海外市场拓展和资本经营状况必定影响企业投入产出效率和企业整体经营状态。无论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均会影响企业僵尸化的几率和进程。作为外部经济因素,出口和OFDI可能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革新、政策制度、经营成本等中间因素影响企业资产状态、负债状态和产能利用率等,最终作用于企业僵尸化风险和僵尸化过程。

3.1 出口影响僵尸企业形成的理论机制

文章主要考察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状况,因此我们从整个制造业产业链出发,分析出口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进而厘清其对僵尸企业形成的作用机理。我们认为,出口通过四种机制影响僵尸企业的形成。

机制1:出口—“出口学习效应”和“生产率悖论”—企业僵尸化。

出口一方面通过 “出口学习效应”正向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16],进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地位,降低成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国出口长期依赖加工贸易,产生 “出口-生产率悖论”,负向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17],出口波动导致加工贸易企业更容易成为僵尸企业。具体而言,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后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等,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改进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完善组织管理方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18],增强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缓解产能过剩,降低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出口企业生产率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19-21]。但是,中国加工贸易长期以来占全国贸易半壁江山,加之产业链较短、研发能力不足,受国际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更为直接,且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导致中国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反而低于非出口企业,即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之谜”,一旦外需不足,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面临过度竞争,造成产能过剩,加工贸易企业更容易沦为僵尸企业。

机制2:出口—中国出口退税等制度性因素—企业僵尸化。

第一,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中国增强商品出口,扩大生产,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降低僵尸企业形成概率[22];第二,出口退税政策通过“过度竞争效应”,导致出口行业内部过度竞争,降低产品加成率,降低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第三,出口退税政策虽有助于提高出口增速,但是它通过“结构效应”扩大了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的成本差异,导致部门之间资源误置严重,助长了中国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恶化企业绩效,导致企业更容易沦为僵尸企业[23]。

图1 出口对僵尸企业形成的作用机理

机制3:出口—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僵尸化。

出口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降低僵尸企业形成概率。当出口企业产量达到规模经济所需的标准时,企业就可以通过扩大出口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形成企业总收入增加—研发投入资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实现技术创新良性发展的良性连锁反应[24];但企业规模过大时,一旦外部需求疲软,企业面对外部市场变化难以快速做出调整时,就增加了僵尸企业形成的可能性。

机制4:出口—“销售效应” 与“竞争效应”—企业僵尸化。

出口波动通过“销售效应”与“竞争效应”影响企业僵尸化。“销售效应”是指“出口旺盛时,企业将扩大产量并提高产能利用率,导致产能过剩加剧”;“竞争效应”是指“出口疲软时,企业面临更激烈的国内竞争,进而为降低成本可能加大既有产能的使用负荷,反而可缓解产能过剩”,降低僵尸企业形成[25]。企业对于海外市场波动会做出响应,调整生产以应对外部不利,这是企业对外负面变化的自我防御。但地方政府出于“保增长”“促就业”的业绩考核需要,会设置各种门槛限制企业缩减产能规模,使得企业不能有效应对外部变化。当外部需求减弱时,企业通过缩减产能规模和降低产能利用率两种途径抑制产出。在“销售效应”发挥作用时,企业短期内主要选择闲置部分产能,避免产品滞销损失,导致产能过剩,容易形成僵尸企业。反之,当外部需求旺盛时,制造业由于固定资产建设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内主要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加产出。因此,如果出口波动中的“销售效应”起到主要作用,出口形势与制造业产能过剩程度负相关;外部需求下滑将加剧制造业优胜劣汰,在位企业受“竞争效应”的影响,在既定生产规模下主要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阻碍竞争对手进入;反之,当外部需求旺盛时,在位企业主要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拉高市场平均进入成本防止竞争者大量进入和拓展市场占有率。因此,当外部需求减弱时,“销售效应”对产能过剩的加剧作用将会被“竞争效应”部分抵消;当外部需求旺盛时,“销售效应”对产能过剩的减缓作用将会被“竞争效应”部分抵消,从而进一步增加企业僵尸化可能。

3.2 OFDI影响僵尸企业形成的理论机制

结合我国跨国公司OFDI动机,笔者将探讨三类OFDI对企业僵尸化影响的机制。

3.2.1 市场寻求型OFDI对僵尸企业形成的作用机理

市场寻求型OFDI一方面通过绕开贸易壁垒、产业转移效应机制降低僵尸企业形成几率;另一方面OFDI替代出口,减少企业国内投入,降低国内销售,造成产能过剩,形成僵尸企业。具体而言,市场寻求型OFDI有利于企业打破东道国贸易壁垒,向海外延伸或调整产业链布局,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国内生产,优化产品结构;经济新常态下部分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而这些产业在东道国可能尚未发展成熟,市场需求巨大,通过转移国内过剩产能提升全球产业链布局能力,积极发挥协同效应与产业集群效应,集中有限资源从事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实现产业升级,降低僵尸企业比重。另外,OFDI与出口之间可能存在替代关系,这种“挤出效应”足够大时,会降低投资母国行业投资规模,不利于产业优化升级,造成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僵尸企业比重上升。

3.2.2 资源寻求型OFDI对僵尸企业形成的作用机理

资源寻求型OFDI一方面通过打破资源限制、产业关联效应机制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僵尸企业比重,另一方面通过“价值链低端锁定”恶化投资母国经济环境。资源寻求型OFDI可以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为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资源供给,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寻求型OFDI通过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提升上下游产业技术水平与规模,维持产业链整体获利能力,抑制僵尸企业形成。负向效应方面表现被长期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或单一环节,陷入“悲惨增长”境地,难以攀登至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26]。

3.2.3 技术寻求型OFDI对僵尸企业形成的作用机理

技术寻求型OFDI一方面通过集聚溢出机制、经营成果反馈机制等国际R&D溢出效应提升跨国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国际收支恶化效应”“路径依赖效应”和“失业效应”负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导致僵尸企业比重上升。跨国公司子公司嵌入到当地的研发网络,零距离参与研发,掌握最新技术动态,获得更多技术溢出;跨国公司子公司在海外获得的专利、管理经验、营销渠道等战略资源,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吸收能力和技术溢出能力,从而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僵尸企业形成。负向效应表现为技术寻求型OFDI引起了反向进口、国内资本汇出、海外子公司利润的再投资,减少了企业国内资本积累,恶化国际收支均衡,负面显著影响母公司,进而形成僵尸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导致我国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对东道国技术的模仿,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阻碍了产业在营销、品牌设计方面的功能升级,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被长期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技术寻求型OFDI会造成母国用工需求下降,以及由此产生的非熟练剩余劳动力,短期内无法满足高端产业发展而形成结构性失业,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恶化企业经营环境,提高企业僵尸化概率。

图2 OFDI对僵尸企业形成的作用机理

4 出口和OFDI对企业僵尸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基准回归和数据说明

本文利用2003—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31个省市的OFDI流量与存量数据,构造计量模型,控制相关变量,通过回归的方法深入考察OFDI规模与僵尸企业形成之间的关系。为此,本文采用企业层面数据直接加权得到各省份相关指标,权重是工业总产值[15][27]。另外,本文的出口总额、政府补贴、销售产值等指标的测度是针对微观企业而言的,因此相关加总数据反映的是各地区企业各项指标的平均表现水平。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r_zombieit=C0+β1lntot_exportit+β2lntot_ofdiit+γkXit+uf+ηt+εit。

其中,r_zombieit表示分省分年僵尸企业的比重;lntot_exportit表示分省分年加总的出口额;lntot_ofdiit表示分省分年加总的OFDI存量和流量。

γkxit表示相关控制变量,uf表示企业固定效应,η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表2列出了主要变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表3列出了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表2 主要变量定义及计算方法

表3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出口和OFDI与企业僵尸化的回归结果

表4的回归结果表明,无论以流量还是以存量衡量的OFDI规模与僵尸企业的比重之间均呈显著负向相关关系。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跨国公司OFDI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将在国内市场上面临过度竞争、生产过剩的制造业转移至海外,消化过剩产能,调整国内产业结构,降低僵尸企业形成概率。但与出口相比,OFDI在降低僵尸企业形成方面作用程度仍需提高。另外,与前面的回归结果类似,企业出口规模越大,形成僵尸企业的概率越低;企业接受政府补贴越多,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也越大,这与聂辉华[28]等的研究结论一致。

表4 区域层面出口和OFDI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回归结果

另外,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具有典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口与OFDI规模等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各地区企业的出口和OFDI规模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是否不同,为此,本文继续考察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出口和OFDI规模与僵尸企业形成的关系,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东中西部地区出口和OFDI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表明,东部地区(e_lnexport)的出口规模回归系数要比西部地区(w_lnexport)和中部地区(c_lnexport)更加显著。相对于中部地区而言,东部地区出口规模每增加1%,将导致僵尸企业形成的概率降低0.030 5%,效果显著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与微观层面的回归结果互相验证。

OFDI存量和流量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缓解僵尸企业形成的概率,我国东中西地区OFDI均对僵尸企业的形成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但东部地区影响更大。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企业OFDI规模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OFDI存量占全国总存量的占比为77.59%,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占比分别为10.53%和11.88%(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年鉴,2014);企业通过大规模的OFDI进入东道国R&D活动集聚地区,利用集聚溢出机制、学习模仿机制、人员流动机制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与产能利用率,缓解企业过剩产能,降低僵尸企业形成的概率;另外,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人力资本投入以及自主研发投入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可以更好地吸收来自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降低僵尸企业形成概率。

5 主要结论及启示

本文讨论出口和OFDI对僵尸企业形成的机理并基于省份加权数据实证考察了出口、OFDI规模与僵尸企业关系。基于上述研究可得如下基本结论。

第一,理论机制分析显示,出口和OFDI对僵尸企业形成影响有许多机制通道。对外出口通过“学习效应”、“生产率悖论”、出口政策效应、规模经济效应、“销售效应” 、“竞争效应”等对企业僵尸化产生抑制或推进作用;OFDI则是通过其不同目的所发挥的产业优化、技术提升和出口替代等不同内在效应对企业产生正面或负面冲击,影响僵尸企业形成。

第二,实证结果发现,出口和OFDI对僵尸企业形成有明显抑制效果。上述分析显示出口和OFDI的规模愈大对企业僵尸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相比而言,出口比OFDI对企业僵尸化的抑制效应更显著;实证研究还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出口和OFDI对企业僵尸化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上述研究结论对我国控制企业僵尸化,对于促进企业健康高效经营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管理学意义。首先,继续鼓励企业积极出口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有利因素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产品竞争力,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减少和防止企业僵尸化倾向;其次,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直接投资,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并与东道国建立互赢互利投资合作机制,建立和平、信任、可持续发展与合作的良好经贸关系,增加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降低企业僵尸化倾向;再次,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西部地区要进一步鼓励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加大对企业人力资本投入以及自主研发投入。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强化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经营水平、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将对我国企业逆僵尸化产生巨大作用。

猜你喜欢

僵尸效应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笔记本电脑“僵尸”
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在舌尖上筑牢抵御“僵尸肉”的防火墙
App已死?80%的僵尸应用带来的困惑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