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土培根启新知
—— 黄梅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0-19刘明厚
□ 刘明厚
近5年来我有机会走进了安徽的黄梅戏,了解了黄梅戏,也了解了安徽的一些跟人才培养相关的一些工作。所以我今天谈的题目是《守土培根启新知——黄梅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黄梅戏,作为我国戏曲百花园里一朵绚烂的花朵,其音乐悦耳,唱腔淳朴流畅,朗朗上口,在表演上不刻意追求程式化,往往借助于审美形式与受众的心灵相通,因为备受大江南北观众的喜爱。
观众喜爱黄梅戏,对演员的期待值往往会更高,对整台戏呈现的要求会更加严苛,特别是在当下多元化的娱乐选择的社会现实面前,黄梅戏剧团所感受到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黄梅戏艺术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安徽,作为黄梅戏流行的大省,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探索。
一、老演员扶持新人,甘当绿叶
2018年,来自海内外53个中外剧团申报了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我作为评委,观摩了共60台参评剧目、24个剧种,共有121位演员竞争白玉兰戏剧表演奖。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青年演员夏圆圆在众多优秀演员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主角奖”,实属不易。
夏圆圆参评的剧目《玉天仙》,取材自《汉书·朱买臣传》,在传统剧目《烂柯山》中,该剧同名女主人公崔氏被塑造成一个嫌贫爱富的女子。但是由余青峰、屈曌洁编剧的《玉天仙》抛开了从古至今的男性视角,以现代人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在生存困境下的弱女子“玉天仙”,以及她与朱买臣的关系,诠释了女性在生存与生命价值的自我选择中的自由意志,肯定了“玉天仙”对女性社会身份的认同,消解了过去传统戏曲里绝对的是与非、正与反。这给夏圆圆塑造“玉天仙”这一人物提供了很大的表现空间,使她以一种同情的心绪去领略剧里人心的微妙、复杂和世态之炎凉,从而在把握人物心理走向上更加准确。同年,这部《玉天仙》在首尔获第三届韩国戏剧节“最佳国际剧目奖”。
夏圆圆的成功,除了剧本提供的基础之外,离不开优秀的黄梅戏前辈老演员对她的提携与帮衬。整台戏能够活色生香,简约却不简单,内涵深刻,我注意到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在舞台上甘当绿叶,积极配合夏圆圆共同完成戏剧人物塑造。黄新德是国家一级演员,在黄梅戏领域里赫赫有名,他在表演上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玉天仙》一剧中,黄新德饰演朱买臣这一人物,看到节目单上“黄新德”的名字,既满足了我一种能欣赏到好演员演戏的观剧心理,同时也担心有如此成熟的、会演戏的老演员在场,哪里还会有申报主角奖的夏圆圆的戏?但事实上,完全不存在黄新德“抢戏”“抢风头”的现象,相反,甘当绿叶的黄新德在舞台上与夏圆圆配合默契,他的每一个细微的眼神与动作,都在传递给“玉天仙”关于“朱买臣”此时此刻的人物心理,让夏圆圆能够心领神会,他们之间的接招、过招均不露痕迹。这种不易察觉的帮衬,让夏圆圆把“玉天仙”的自我选择、她的善良与尊严、痛苦与悲剧性结局,演绎得流畅自然、浑然天成。
除了黄新德之外,还有其他优秀演员为衬托夏圆圆这朵红花甘当绿叶,这就是在剧中扮演群众角色和唱帮腔的四位男女演员。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有“一唱众合”的帮腔特点,在《玉天仙》里,帮腔手法的运用占了很大的比重,如“世态欺贫贱”、“愁眉锁、寒意浓”等。作曲陈华庆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从而使悦耳动听的黄梅戏传统音乐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这四个群众演员中,我注意到饰演巫婆、媒婆和喜婆的演员眼睛会说话,在舞台上非常出彩,原来她是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琴。水涨船高,一台好演员,烘托出一位新秀,给有潜质的青年演员压担子,赋予她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机会,从而使夏圆圆摘取了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桂冠。
相对于黄梅戏艺术学校的人才培养,这种在舞台实践中有意识地让优秀的成熟演员带领青年演员同台演戏,辅助作为主角的青年演员在舞台上真正立起来,不易察觉地进行传帮带,是最好的黄梅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能让演员在舞台实践与刻画人物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很快成长起来。
二、安徽省艺研院的社会担当
为安徽省的艺术人才培养竭尽全力,这些年安徽省艺术研究院在李春荣院长的领导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种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是有目共睹的。
1.举办各种国家级艺术基金类培训班。自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以来,安徽省艺术研究院积极组织全省申报。因为针对性强,问题抓得准,解决问题的目标明确,比如《地方戏青年评论培训》,就是针对当前戏曲尤其是地方戏评论人才匮乏、评论精品少的局面,着力解决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发展中的外围话语环境问题。结果省艺研院该项目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评审中脱颖而出,也是安徽省2018年唯一获资助的人才培训类项目。
在安徽省艺术研究院的努力下,该院前后已有三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会的批准与资助,如黄梅戏作曲人才培训、庐剧作曲人才培养、地方戏青年评论人才培训等。这三个培训班为安徽省剧团培养出了一大批青年专业骨干,以及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其中还有少数来自外省的青年才俊前来接受培训。
与上面提到的黄梅戏演员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这一类培训班出人才、出艺术尖子,没有那么明显地可以立竿见影在舞台上看到成效。这是一种通过培训学习,给学员带来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拓展专业艺术视野的再学习过程,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精品,而不要妄自尊大。
因为这里有一批强大的师资力量。安徽省艺术研究院在依托本省专业力量的基础上,外请的专家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他们在全国均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能现场聆听各路专家学者的讲学,大量的国内外最新的戏剧观、文艺观、表现手段,以及国内外戏剧舞台的最新动态与信息,给学员们打开了一扇扇窗户,在启迪、感悟中获得新知识,这让他们不再成为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从而吸纳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不断丰富自己,拓展自己的艺术创作思路。
这些参加培训的学员主要来自本省,也兼招外省年轻人,他们中有基层剧团、文化馆的在职人员,也有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这是一种艺术人才储备的战略与举措,安徽省艺术研究院的艺术人才培训工作功不可没。
2.通过科研项目培养年轻人。在李春荣院长的率领之下,安徽省艺术研究院在竞争激烈的全国“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申报中,最终脱颖而出,获得了“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安徽卷》,实属不易。
这一国家级重大项目选题,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各地区戏曲演出与历史发展的梳理与研究。安徽是一个戏曲艺术大省,有30余个剧种,大量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对每一位课题组成员的学术能力都是一种锻炼。因为学术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它是一个务必脚踏实地、科学严谨的做学问的过程,只有通过课题研究,才能发现并弥补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对自己撰写的文章观点、论据、数据、急需解决的问题等真正进行独立思考,对一些现象及时捕捉,加以验证,经过几番深思熟虑后,进行撰写。通过做学术科研项目,对自己的知识点、学术理论进行检验、补充、丰富与完善,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水平。
安徽省艺术研究院从课题的申报、中标,到若干子课题的分工、最后完成这一重大国家项目课题,这每一个环节与过程,可以使课题组成员得到最好的独立科研能力的锻炼。该项目负责人李春荣非常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她组织起一批以青年人为主的科研团队,让较为成熟的副高以上艺研院科研骨干,带领几个刚入院不久的年轻成员共同完成子课题,并特别强调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安徽卷》必须做到全面性、真实性、典型性、适用性,案例要准确、经典,统计数据要科学、有依据,著名艺人的有关论述,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材料要实事求是等具体要求,她把时间节点都一一写明,并与子课题负责人签署了项目合同。这种通过以老带新,共同完成科研课题的组合做法,不仅成为培养艺术科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安徽省艺术研究院在科研梯队建设上的持续的、可发展的战略部署。
3.辅导基层编剧落实到人。安徽的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庐州文化,共同组成了底蕴深厚的安徽文化,它的发展源远流长。特别是安徽被称为中国戏曲之乡,剧种多,地方剧种就有30多种,名家迭出。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池州的傩戏有“戏剧活化石”之美誉。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戏剧大省,为了培养戏曲编剧人才,安徽省艺术研究院不定期向全省原创剧本征稿,通过征稿活动来发现有潜力的业余编剧,然后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很多省内最基层的业余作者纷纷投来稿件,省艺研院编辑部认真对待每一个剧本,把大戏、小戏分开,专门请来省内外专家对遴选出来的剧本共同进行把脉,写出审读意见,反馈给作者。凡是生活气息浓郁、主题积极、有一定基础的剧本,省艺研院还会专门组织专家,翻山越岭深入到基层,把作者集中起来,一个一个地进行面对面的辅导,指出编剧上的不足和修改建议。这种真正深入基层的剧本辅导行动,让作者受益匪浅,得到了所在县、镇基层业余作者的充分肯定。发现苗子,单独辅导,帮助提高,对于业余作者的进一步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安徽省艺术研究院以及安徽省市级剧团,在关注、培养艺术人才方面都各自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成果斐然。除了对艺术人才有目标地进行培养、培训之外,他们还有意识地对黄梅戏观众进行培养。比如,把莎士比亚戏剧进行本土化的改编或移植,如黄梅戏《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以及根据瑞士当代著名戏剧家迪伦马特《老妇还乡》改编的黄梅戏《贵妇还乡》等,均以观众熟悉的戏曲唱念做打、四功五法,手眼身法步等表演传统,以及虚拟、象征和写意的戏曲美学原则,来演绎外来经典戏剧,使年轻观众乐意欣赏,年长观众能够接受。因为戏剧演出必须有观众参与才算真正完成。当然,还有戏剧评论一环,有了评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在这些方面,安徽的黄梅戏剧团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事实上,作为综合性的戏剧艺术,从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评论等,各个部门成员都要有一个对生活的积累与认知,以及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表现力,才能真正把优秀的戏曲作品呈现给观众。
学无止境。在培养艺术人才的同时,教授者自己也同样在学习、成长,因为剧场永远有创新的可能。黄梅戏的创新发展也同样是前景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