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之美
—— 黄梅戏传承的话题
2020-12-07□张丽
□ 张 丽
戏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我们戏曲艺术工作者在做好艺术实践的同时更应该做好优秀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现代化高科技多媒体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视听盛宴,同时也冲击着孩子的视野,黄梅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做到传承发展,并以此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在近些年参与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活动中我深有教学体会。
一、美的形象。在进校园教学活动中,我时刻注意自己的仪态、风度、容貌、服饰、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着装要干净、简洁,适合戏曲表演教学运动的需要,服装的色彩应以暖色调为主,不佩戴夸张的耳环,脸部化妆要素淡,教学语速为中速,语言要准确,音量要适中,举手投足切忌慌乱,时刻给孩子镇定自若的状态。形象和状态影响着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喜爱程度,直接作用于课堂指挥效能教学质量。获得孩子的喜爱使我们进校园的教学工作充满快感。
二、爱的传递。在培训时间里,老师拥有艺术教室里所有孩子充满崇拜的爱,所以,老师也需要付出全部的爱,让爱传递、交融。我不会训斥孩子、辱骂孩子、威胁孩子、用动作恐吓孩子和不恰当地接触孩子身体,也不会因为他们忘记动作而不满,不必考虑是否能把他们培养成戏曲表演艺术家,只需要看着他们纯真的眼睛,了解他们是否愿意在这个时间和地点与你共同舞动。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彼此之间将会互为榜样。孩子应获得赏识和赞扬,只有这样,指导性的批评才不至于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需要肯定,赏识会演变成孩子学习热情的巨大推动力。比如赞美学生有漂亮的动作、优秀的记忆力、花一般动人的表情和准确的节奏感等等。总之,你赞美什么,她们就会表现得超乎你的想象的美好,让孩子们带着一种成就感离开课堂。我只要准确地判断她们是快乐的,她们就会像优秀的士兵一样听从你的指挥,你所有的教学计划和目标都会圆满的完成。
三、艺的感染。戏曲表演教学需要激情和全身心投入到氛围中。唱段教学首先要学习咬字、气息的变化,再理解唱词的意思,接着不厌其烦地模唱;身段教学我会将戏曲动作以一个个小的动作分解出来,用跳跃的激情鼓励每一个学生和我一起舞动起来;剧目片段教学我会先用剧目情景启发感染学生,把她们引入到情境中,鼓励她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导她们用戏曲动作来表现。
比如学习《谁料皇榜中状元》这段表演,我会从古代科举制度说起,联系现在的学习考试,学生们就很有兴趣聆听,从中学习到了每个时代的人都是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够有更多的选择。知道了学习的艰辛,就能体悟到获得的惊喜,再学习唱腔时,虽然孩子们的韵味还显稚嫩,但是高涨的情绪是准确的、饱满的,这在表现上就迈出很关键的一步了。在学习动作表演上,我仔细给她们找来宋明时期的服饰和戏曲服饰图片资料,带学生从理性层面认识了表演服饰的特性,当穿上小官衣训练时,一摆袖抖手、一戳一指,孩子们的感觉就足足的。坚信自己的魅力和能力,可以让学生们充满激情地表现,我的感染力就是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美人之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梦想终究靠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我觉得更是教会人与人相处的宝贵箴言。
艺术能够让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每一个孩子都是灿烂的发光体,学习戏曲表演艺术的学生更是懂得真善美的传达。在进校园培训中让每一个孩子都有站在第一排的机会,把我的注意力分给每一个孩子,不造成好与坏的差别。对内向的孩子多一些关照,对身体状况欠佳的孩子,在训练时强度上进行调整。除了面对学生,我还会抽出时间和家长接触,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比如安排家长的观摩课,课后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并提出改进的方法,拉近与家长的距离。培训的成果展示我会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她们感受戏曲表演带来的快乐,在协同合作中感受美美与共的大美。
艺术实践让我不断提升,艺术传承让我拓宽认知,感恩黄梅戏,感恩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