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淡石涛黄山主题国画的继承与发展

2020-12-07王四清

黄梅戏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石涛山川黄山

□ 王四清

黄山是我们安徽人的骄傲,也是上苍赐给中华大地的瑰宝! 它在中国的山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人们提起中国山水画,就会想起黄山,称它是中国山水画的摇篮。黄山享有如此盛誉,功在明末清初创建的黄山画派的艺术大师们。这些艺术大师开发了黄山这块艺术瑰宝,把“天造仙境”变为纸上河山,传播于民间,对当时的画坛和后来的山水画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在这些众多的描写黄山的大师中,石涛无疑是最璀璨的明星之一。石涛历尽坎坷,饱览黄山美景,“捜尽奇峰打草稿”,画出自己心中的黄山,他笔下黄山烟云氤氲,意境苍莽新奇,为中国画的发展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一、石涛黄山主题国画的艺术特色

石涛(1642——约1707),“清初四僧”之一,著名画家。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等。石涛是明靖江王后裔,幼年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为黄山画派三巨子之一。画家贺天健称 “石涛得黄山之灵” 。

石涛的绘画,名重于世,对清代乃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石涛黄山主题国画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生意盎然。且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经过走进黄山的观察、写生、感受,师法造化,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技法,将传统的笔墨加以变化。他所描绘的黄山主题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相济,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画面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代表作有《黄山紫玉屏图》《黄山图》等传世。

二、感受黄山让石涛山水画得以升华

石涛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论”,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的美学观点。《苦瓜和尚画语录·山川》:“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一搜尽奇峰”,指应多从山水自然中收集、体验素材;“打草稿”,指对绘画素材勤于选择、构思和加工,更好地把握画理。

他主张画家创作山水画,应该多直面客观的山川景物,通过主观的感受、理解、熔铸,把自然山川变为胸中丘壑,即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从而创作出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优秀作品来。这是对艺术创作典型化过程的一种概括,反映了石涛注重艺术与生活,自然的关系,注意感同身受和提炼构思相结合的美学思想。

石涛本是皇室后代,却生不逢时,自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少年岁时,石涛就显露了出色的绘画天赋。那时,画坛正被董其昌的画风和理论所占据,流行摹古。从石涛的早年作品看,他也受到了董其昌的影响。后来,他游历山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对自然山川的热爱始终如一,所到之处,无不挥洒笔墨。1666年,石涛来到安徽宣城,结识了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梅清。梅清,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梅清比石涛大了近20岁,与石涛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画艺。石涛早期的山水,受到他的一定影响,而他晚年画黄山,又受石涛的影响。所以石涛与梅清,皆有“黄山派”巨子的誉称。石涛在宣城居住的十几年中,对黄山有一种别样的情怀。他多次游历黄山,感受黄山秀美雄壮。每件黄山主题作品在笔墨技法上都灵活多变,不拘一法,表现出生动多变的艺术特征。在定居安徽宣城这期间,成为石涛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

石涛在康熙六年(1667)所绘的黄山图上题道:“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何山无草木,根非土长而能寿;何水不高源,峰峰如线雷霆吼。”石涛呼黄山为“师”为“友”,黄山对其艺术上的影响可见一斑。康熙八年(1669),石涛再一次畅游黄山,作《黄山八胜册》传世。石涛画黄山,以师法大自然的创作态度,经过仔细观察,刻苦描绘,终于能够在画幅中把黄山的气魄和特点很好地表现出来,并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画风新颖奇异,生机盎然。

面对清初画坛的一片摹古之风,石涛强调,“夫画者,从于心也”,心者,识也,即我之识见也。他主张山水画要有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精神,画家要勇于表述自我思想和自我精神。石涛的黄山主题国画,构图新奇。无论是大山大壑 ,还是奇松小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善于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深厚之态。最能代表石涛山水画成就的,是他后期的作品,最具“变”态,充分反映出这位桀骜不驯的天才画家的无限创造性。

清代王原祁评曰:“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近代画家齐白石高度评价石涛:“下笔谁教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画家傅抱石,本名瑞麒,因仰慕石涛而改名抱石。画家张大千平生也是最爱石涛。他收藏的石涛作品多至百余,有时为一幅名迹,不惜倾囊以付。当代画家吴冠中曾说:“中国现代美术始于何时,我认为石涛是起点。西方推崇塞尚为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贡献属于发现了视觉领域中的构成规律。而石涛,明悟了艺术诞生于‘感受’,古人虽也曾提及中得心源,但石涛的感受说则是绘画创作的核心与根本,他这一宏观的认识其实涵盖了塞尚之所见,并开创了‘直觉说’‘移情说’等西方美学立论之先河。这个17世纪的中国僧人,应恢复其历史长河中应有的地位——他是世界现代艺术之父。他的艺术观念与创造早于塞尚200年。”

三、当代画家如何继承并发展石涛黄山主题国画

游走在现代和传统之间,石涛成为反思中国美术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切入点。艺术界普遍认为,山水画从古典走进现代,石涛是一座桥梁。吴冠中先生认为,“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近代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等画坛大师,无一不是从石涛画作中吸取营养。石涛富于创新的思想理论和创作实践,对于今天的画坛,仍具有启发后进的无穷魅力。

我们当代山水画家应该如何继承并发展石涛黄山主题国画,我认为:

首先,要有石涛先师对黄山、对大自然无尽热爱的情怀。

老子《道德经》有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法”,可作为动词,是效法、学习的意思。这里解释为人要效法大地,大地则依法于天,天效法与道,这里的“道”就是指自然的规律,而同时“道”也是依附于自然的。

山水画家描绘的是天生地造的大自然风光,而灵感不仅来源于艺术积累,也来源于大自然本身。大自然这片美丽的土地给了我们美的启迪和艺术的禀赋。只有全身心热爱大自然,怀着深厚的感情去观察自然,以敬畏之心看待自然,对大自然加以认真的体味,才能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美。

其二,对笔墨的历练是中国山水画的基础。

自中国山水画产生以来,笔墨便贯穿始终。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血肉。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用笔用墨方法,经过国画大师们千年笔墨历练,让笔墨日新月异,画面丰富多彩。

石涛言:“笔与墨会,是为絪缊,絪缊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絪缊之分,作辟浑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

石涛以“三入三格三胜”加以概括。“三入”为用笔之法,即立、侧、画。“三格”为落笔之法,即力、易、变,并认为“力过于画则神,不易于笔则灵,能变于画则奇。”“三胜”为笔墨关系,即变于水,运于墨,受于蒙,并认为“水不变不醒,墨不运不透,醒透不蒙则索。”可见石涛对笔墨的研究是颇为精深的。石涛对绘画美学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他的“一画论”上,将笔墨技法与绘画原理结合起来,从哲学的高度阐发了中国画的审美本质,从而开中国绘画美学的新生面。石涛认为,在中国画中,“一画”最基本的意义是指一根根造型底线,画家赖这根造型底线而为万物传神写照。

笔墨的精道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长期的笔墨历练,才能达到无笔无墨无我的最高境界。石涛的黄山主题国画,无疑是极好的范例。

其三,用心感受黄山是画好黄山国画的根本。

上世纪,有位专画黄山的北方山水画大家,虽然画的是黄山,但总让观者觉得缺失什么。后来才了解,他虽然画黄山,可从未上过黄山。画家如果没有长期在黄山的亲身体会,想画好黄山肯定不行。

“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缈,此生活之大端也。故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苟非其然,焉能使笔墨之下,有胎有骨,有开有合,有体有用,有形有势,有拱有立,有蹲有跳,有潜伏,有冲霄,有崱屴,有磅礴,有巑岏,有奇峭,有险峻,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可以说石涛的黄山画出神入化与他多次遍游黄山分不开的。而且不仅仅是对黄山的山川物象、阴晴变化的感受,更多的是对黄山文化潜移黙化的体验。

另外,充实新的绘画语言是当代黄山主题国画的必然。

“笔墨当随时代”是石涛的一句名言,然而中国画的“笔墨”究竟应该如何“随时代”呢?我认为,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是对中国画发展问题提出的原则与标准,即传统的“笔墨”不能失去时代的气息与风貌,否则将会使中国画的发展失去新意,乃至停滞。

从绘画史上看,每当中国画产生新的艺术表现与新的画风,就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这些变化包括有技法风格的变化、题材的变化、人文精神的变化,无不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色,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代表时代变化的艺术特点,其作品才得以传世,并且成为代表一个时代风貌的艺术珍品。反之,那些抄袭前人、摹仿前人,脱离时代的作品,则会逐渐被历史所淘汰。

随着科学与人类的进步,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并未随之而消失,反而更加显现出其博大精深。因此,面对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的问题,更加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切实体会到石涛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真正的含义。“一切事物的变化与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与渊源,并且以此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中国画要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时期,这就需要画家对“笔墨当随时代”的文化内涵,有更加深入的理性认识,不能单从表面与形式上去理解。无论绘画本身的发展,还是“笔墨当随时代”,都不可能离开这个哲学理念,只有作到这一点,“笔墨”才可随上时代的变化,创作出富有现实感、为时代所认可的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石涛山川黄山
黄山日落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登江阴黄山要塞》
退耕还林还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还林还草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黄山冬之恋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山川
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