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教改革视角看黄梅戏文化传承
2020-12-07林照华
□ 林照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习总书记多次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并亲自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5到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要完成三个转变。即“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同时,要完善育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原安徽黄梅戏学校)作为一所职业高等学校,同样承担着黄梅戏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任。黄梅戏表演专业是该校的特色专业,被教育部、文化部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2011年升为职业高等学校以来,学院黄梅戏表演专业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对照国家、省、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如何更好地传承黄梅戏文化,也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黄梅戏职业教育现状
1、精心打造“德艺双馨”的专业教师队伍。
从中专到高职,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聘请”,聘任黄梅戏艺术家来学院担任客座教授,返聘已退休的老教师继续留校教学,开展以老带新“传帮带”活动。二是“引进”,在安庆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专业黄梅戏院团调进数名国家一级演员来校任教,极大充实了舞台实践师资力量。三是“选招”,从中国戏曲学院招录年轻教师,加强了戏曲基本功师资队伍。四是“岗培”,选派骨干教师到中国戏曲学院进修学习。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目前黄梅戏表演教师老中青结合,专业结构较均衡,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与此同时,还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德艺双馨、育德育人的师资队伍。
2、努力构建中高职与本科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学院黄梅戏表演专业已基本形成中职、高职、本科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与中国戏曲学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并成为国戏“教学实践基地与生源基地”,联合招生的黄梅戏本科班学生采取2+1+1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在国戏接受戏曲基础和理论教学,第三年转入黄梅戏职院进行黄梅戏专业提升学习,主要是黄梅戏传统经典剧目传承和创编剧目编排,第四年回国戏完成毕业论文和剧目演出汇报,截止2019年共计完成17名本科生培养。二是与安徽艺术学院签订协议,共同打造5+2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实践型艺术人才,每年黄梅戏表演专业均有应届毕业生进入专升本通道。三是与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池州黄梅戏剧院、宿松县黄梅戏剧院、太湖县黄梅戏剧团等院团合作,联合开办定向培养班,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有力地提供了人才支持,每年黄梅戏定向班学生20至30人。四是以黄梅戏表演专业为核心辐射安徽其他地方戏专业人才培养,先后设置定向委培班,分别与合肥庐剧院、宿州泗州戏剧院等院团联合开办定向班,为安徽其他地方剧种培养人才。五是在做强做精黄梅戏表演专业的同时,加大了对黄梅戏音乐、舞美等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使黄梅戏历久弥新。
3、狠抓专业课程建设,力争唱做俱佳。
目前,学院黄梅戏表演专业为适应市场需要,主要采取“3+2”模式,也就是三年中职和两年高职,围绕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开设文化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拓展课。中职阶段注重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高职阶段注重文化素质、专业理论和实践实训。专业课程注重“唱做并重”,既突出加强黄梅戏“剧目”教学,同时加大了学生基本功教学,开设了基功、身训、把子等课程,强化了早功课,力争唱做念打样样出彩。
4、加强实训实践结合,强化舞台体验。
学院积极探索“课堂教学--舞台实践--实训实习”相结合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在黄梅戏人才培养上注重学生的“实训实践”。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基本上达到一比一。在“实训实践”上,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院内“实训”,二是院外“实践”。学院建了功能齐全的实验剧场,同时,为黄梅戏表演专业新建了1个专业小剧场,满足“院内实训”的需要,使课堂上排练的剧目及时得到舞台呈现。而院外“实践”,则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各级院团的排练演出,近距离地接受导演的教诲和资深演员的指导,熟悉舞台环境,积累舞台演出经验,适应剧团的业务需求。
5、实现学研结合,加强学术交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院一方面在“教”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研”上做文章,不断探索适合戏曲表演尤其是黄梅戏表演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集中精力编写适合黄梅戏这一剧种特点的专业教材。目前,已出版了《黄梅戏艺术概论》《黄梅戏演唱教学》等教材,即将编写出版《黄梅戏身训》《黄梅戏剧目》等专业教材,使学院黄梅戏人才培养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同时,加强学术交流。学院不仅主持过“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理论研讨会”,出版《传承 发展 繁荣——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理论研讨会论文选》,还多次参加中国戏曲联盟理事大会暨中国戏曲教育高峰论坛,学院在黄梅戏文化传承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6、开展“学赛”结合,力争多出成果。
近年来,学院特别注重在比赛中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综合能力。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戏曲大赛,如全国戏曲“小梅花”大赛、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黄梅之星”大赛、全国文华艺术院校奖、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安徽省“小梅花”比赛、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展演周)展演等,同时,学院连续三年承办安徽省“小梅花”比赛,举办过全国黄梅戏戏迷大会。在校学生多次在全国戏曲“小梅花”比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文华艺术院校奖、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黄梅之星”、“黄梅新星”等比赛中获奖。
7、积极探索 “教、学、研、演”一体化。
升格高职后,学院在黄梅戏中职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人物塑造能力,探索“课堂教学”与“剧目创作教学”相结合。2011年以来,学院先后创排了《映山红》《忠魂曲》《梁祝》《朱丽小姐》等大戏以及《骄杨》《红娘》《闪婚》《西泠桥》等小戏,师生共同演出、共同创作,或参加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展演,或参加全省黄梅戏展演,均获得好评。黄梅戏原创小戏《骄杨》《红娘》《闪婚》和《黄梅戏伴奏人才培养》《黄梅戏表演人才培养》等5个项目均获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
8、积极开展黄梅戏职业培训。
安庆市被列为全省首批戏曲进校园试点城市之一,自2015年起,安庆市教体局联合安庆市文旅局发文,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从2015年开始,学院连续5年承办了安庆市“戏曲进校园”师资培训,共计有近3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为推进安庆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做出了一定的努力。2019年,学院“黄梅戏表演人才培养”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此次培训全面提升了黄梅戏民营剧团骨干演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黄梅戏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从外在因素看,黄梅戏高职层次办学不够理想。
一是市场对黄梅戏人才的需求不旺。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黄梅戏正面临着观众锐减、市场萎缩的发展困境,导致黄梅戏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二是本科院校黄梅戏专业吸引力大。按照相关政策,五年一贯制学生到第三年可以放弃高职,选择参加对口本科考试,这从客观上造成黄梅戏表演专业高职优秀生源流失。三是大众文化挑战挤压黄梅戏发展的空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体日益增多,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迅速占据人们的空余时间,微信、抖音、快手、网络游戏等已与人们生活融为一体,作为传统艺术的黄梅戏自然受到了挤压。
2、从内在因素看,黄梅戏高职教育未能与时俱进。
一是黄梅戏表演高职教育研究深度不够,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安排上没有形成系统化。高职阶段因学生数量少,大戏编排、演出偏少,导致高职吸引力下降。二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这些年学院从院团和全国知名艺术院校引进了一批教师,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但与打造一流教师队伍的目标还存在差距。一方面,从剧团转岗过来的黄梅戏唱腔和基功教师,虽然拥有艺术类高级职称,但高校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缺乏;另一方面,从全国知名艺术院校招聘来的年轻教师专业基础好,但缺少黄梅戏舞台实践。三是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上功夫下得不够。虽然黄梅戏表演专业多年来已基本形成定单培养的校团合作模式,但在满足个性化需求上(如老生、青衣、丑角等行当)还不能满足院团需求,在校团共同主导人才培养技能的传承上,在设立规范化课程标准、考核方案上,校团合作深度融合欠缺。四是在打造以黄梅戏表演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上做得还不够,黄梅戏表演、伴奏、舞美、化妆、人物造型等专业未能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三、职教背景下黄梅戏传承对策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虽然学院目前在黄梅戏文化传承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沉下心,创新思路,拓展视野,就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开创黄梅戏文化传承的新局面。
(一)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在做好黄梅戏表演专业高职教育教学和继续与中国戏曲学院本科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学院黄梅戏表演专业要向职业教育本科层次方向发展。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与安庆师范大学或安徽艺术学院开展专升本合作,力争将专升本2年制本科层次教育放在黄梅戏职院。另一方面,积极申报戏曲表演(黄梅戏方向)4年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启动中职、高职与本科高校联合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试点,支持适合的退役军人进入黄梅戏职院接受教育和培训。
(二)在黄梅戏表演专业建设上下功夫。
在专升本2年制本科层次教育和4年制职业教育本科试点获批之前,要沉下心,抓好5年制高职黄梅戏表演专业建设。一是加紧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学剧目建设。作为高等艺术职业学院,黄梅戏表演专业必须要优化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具体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包括:专业理论课如《艺术欣赏》《黄梅戏概论》《中国戏曲发展简史》《戏曲人物分析和塑造》等;专业基础课如《黄梅戏唱念(男)》《黄梅戏唱念(女)》《黄梅戏基功》《黄梅戏身训》《黄梅戏把子》《黄梅戏舞蹈基础》《黄梅戏声乐》等;黄梅戏剧目课如《黄梅戏传统小戏折子戏》《黄梅戏经典传统大戏》等。二是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推进“以赛促功”、“以演促教”、“学训结合”、“学练并重”,确保学生“一半在课堂、一半在舞台”,通过“师生同台”的方式,不断推出黄梅戏经典剧目,真正把学院打造成黄梅戏传承基地和黄梅戏人才培养基地,培育更多更好的黄梅戏后继人才。三是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继续在专业剧团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唱念和剧目教师,分批分次派年轻教师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到企业、院团顶岗培训。四是打造以黄梅戏表演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将表演系作为黄梅戏表演人才培养基地,将美术系作为黄梅戏舞台系列即灯光、服装、化妆造型等人才培养基地,把音乐系作为黄梅戏作曲、配器、戏曲音乐伴奏等人才培养基地,将目前的综艺系向黄梅戏的编导和理论研究、资料搜集和整理等方向发展。
(三)打造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
黄梅戏职院要抢抓机遇,着手建设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省级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推动文化艺术团体和社会力量参与高质量黄梅戏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同时,完善黄梅戏职业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开展高质量黄梅戏职业培训,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黄梅戏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诊断与改进工作。
另外,争取宣传、文化、编办、财政等部门支持,制定院团合作、定向培养的优惠政策,使戏曲表演专业学生上学即就业。同时,继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地方院团加强合作,深化现代学徒制或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