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低年级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20-10-18公成
公 成
(甘肃省高台县新坝镇中心小学,甘肃高台 734300)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科学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能够学会学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一、开展实验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小学低年级科学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域性,这样编排教材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一些反映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探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农村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缺少实验或者由于实验仪器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使得教师用演示实验一直贯穿课堂教学的现象,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在落实《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进一步重视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低效性的具体表现
(一)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思维匮乏或具浅表性
现在,许多农村小学由于受到教学环境和教学师资的制约,学生的科学实验仍处浅显化水平。学生把每一个实验看作是体育课或者活动课上的一个游戏,他们不认为自己是研究问题的实践者和参与者。课堂上虽然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但在知识层面上却存在着更多的思维不足、科学实验缺失,只停留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对后续学习造成知识和经验缺失。
(二)实验活动中学生参与率低下,缺少合作
小组实验是目前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或者将自己置身事外不积极参加活动,或者牢牢掌握着自己手中的实验仪器,只顾独自探索,没有合作的意识,影响了实验的开展,使小组实验变成了单独操作。
(三)学生的实验操作不规范,活动呈现出无序自由的状态
根据学生的注意力特点,一般情况下学生注意力虽然保持一段的时间,但是不能坚持很长时间。有些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对实验操作目的不明确,或者只停留在实验表面,理解片面,课堂上不能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不能够深入思考实验现象所反映的本质,实验活动操作不规范,思维处无序自由状态,导致学生在随后的自主操作阶段处于一种玩耍和混乱的状态。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科学的真理漠不关心,远离教学设计意图,陷入一种无序自由的状态。
除此之外,小学低年级学生科学实验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还有很多方面。具体表现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足,课堂学习的关注度不稳定,他们总是在暂时兴趣的基础上学习,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思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影响了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科学能力的培养。
三、低年级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落实科学课常规,规范学生课堂行为
规范学生课堂常规、落实科学课的课堂常规是保证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让无序的课堂转变为目的明确,实验活动操作规范,学生参与度高的有效学习,这是科学课程教学应该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日常工作到位,我们的科学实验就有保障。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和约束,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开始遵从并慢慢适应这样的科学课堂学习。
(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应该借鉴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良好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实验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进行生动的引导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牢记于心,还可以记住实验现象,为课程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三)遵循实验设计原则,设计有效实验
1.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实验探究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科学实验中我们必须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是,此时的抽象思维仍然与形象思维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差异。他们常常以一时的兴趣来学习,不能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因此,在设计科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充分应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促进学生有意识地、直接地观察事物。例如,在“植物的叶子”课程的实验设计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供他们观察植物的叶子,如竹叶—披针形叶,银杏叶—扇形叶,枫叶—棕榈叶,雪松—针形的叶子等,让学生观察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同一棵树的叶子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的特征;不同种类的树木叶子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是不同的。
2.低年级科学实验活动的设计应该与小学科学学科特点相符
“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句话体现出对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设计科学活动实验时,教师必须从科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设计的实验探索活动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而且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
3.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由于小学生身处的环境不同,他们日常接触到的事物受环境因素和年龄特点的限制,因此在设计科学实验内容和实验对象以及实验方法时,教师只有从学生接受程度和周围环境的角度考虑,注重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开展。作为教师,我们要对当地自然资源有全面的了解,有良好的认识,因地制宜地进行实验设计,并且能够应用得当。
(四)注重学生实验过程各个环节的指导,精心设计,达成目标
1.实验前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计划
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之前,组织学生制订完善的实验计划是实验必做的功课。当学生面对发现的有价值的实验内容或者在开展某一项实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的目的,制订好详实的试验计划,理清问题和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使学生即将开展的实验活动做到有目的和有计划。
2.注重实验的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当被研究的问题被提出时,我们通常会让学生猜测和假设。如果只得到形式上的答案,学生就无法体验发现这个事实时的思考过程,探究的过程将毫无意义。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的引导,只有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把问题推向深入。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将由混乱走向有序。当打开知识之门时,学生的假设变得更加悬而未决,这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实验过程,更加清晰地指出问题所在。
3.创新实验模式,明确实验要求
在设计实验和验证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虽然看似参与其中,但本质上处于被动状态,思考活动很少,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的实验研究,明确实验的要求。提出的实验活动要求必须在开始实验之前向学生讲清楚,但提出的活动要求应该注意精益求精,不能过多,便于学生记忆为宜。
4.实验过程中注重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的引导分析,在合作探究中提炼出实验结论
首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激发学生从实验的现象中看到本质所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其次,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每组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和交流,达到提炼与归纳知识的目的。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的意见不一定全面和准确,但是学生思维在讨论交流中发生了碰撞,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磨合,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升,个人的认知得到进一步提高。
5.实验结束后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积累实验经验
每次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使其通过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并进行适当的反思。这有助于巩固学生已有知识,为其以后开展实验积累经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五)保证实验探究时间,创造拓展探究空间
有效的科学实验应该强调在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时间对自己的新想法进行验证,为错误留出时间,进行思考,并有时间讨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追求同步,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中过于强调步调一致。学生的思维显得相对狭隘,不同程度上抑制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在课堂上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因此,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参与探究活动是有必要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合理利用实验探究活动的时差,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后续的发展。尤其针对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们每位教师怎样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或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的教学中,做得更加有效,让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位科学教师应该需要探讨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