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讨

2020-10-18

学周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政治

熊 健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

“互联网+”的概念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逐渐形成、发展并在社会各个领域渗透。2015 年7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对“互联网+”进行了权威的解释,即“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这里所说的“经济社会各领域”自然包括教育教学领域。在高职教育教学培养中,思想政治课程是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优化学生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目前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思想意识层面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因此,推动“互联网+思政”模式的构建,成为了高职院校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思路。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首先,“互联网+”推动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在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中,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强调的是课程自身的建设,而不是学生个体的发展。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中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交织错综,为学生追求个性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因此,课程构建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高职院校要想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要求,必须要调整思想理念,将学生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从而利用创新理念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渗透。

其次,“互联网+”拓宽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获取范围。互联网是一个近乎无限的资源库,在高职思政教育中,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设计不再局限于教材以及自身的主观经验,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与网络虚拟空间建立联系,并从中获取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如文字资料、教学图片、微课慕课等,教师依托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拓宽了教学思路,实现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引导。

最后,“互联网+”创新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引入是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应用最直观的体现,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一改传统以讲解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视频,利用微课、慕课引导在线学习,利用微博、微信开展互动交流等,让教学方法更加契合当代学生需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挑战

首先,开放的互联网环境带来了多种价值观念,这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建设必然会造成巨大的冲击。思想政治课程是渗透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是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平台,各种价值理念都有其存在的空间,而这自然也为西方价值观念的进入,以及一些不良价值理念的存在创造了条件,使学生陷入信仰缺失、道德意识淡薄、功利主义的困境,影响了主流价值体系的构建。

其次,当前网络环境管理存在诸多漏洞,“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面临着严重的信息安全。互联网并不是法外之地,其运行与发展需要严格、完善的管理体系。但是目前我国的互联网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还有待完善,部分网民的网络行为较为低端,恶化了网络生态。对于高职“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而言,教育资源建设在某一个角度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信息共享缺乏明确边界,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降低了专业人员的参与动力,影响了课程建设质量。

最后,当代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存在“互联网崇拜”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存在认识误区。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对于高职生而言,其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热情,而在似乎无所不知的互联网面前逐渐产生崇拜情节,例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资料,收集社会热点问题的各方点评,获取国际形势的发展动向等,这些内容相较于枯燥的课堂讲解生动且全面,在对比中,学生自然会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完成自主学习,忽视课堂教育价值,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地位。

二、“互联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在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从教育理念上做出调整与转变:第一,渗透信息化教育理念,将信息数据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主要依托,利用数据分析平台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进而依托数据模型做出科学的教育发展决策。第二,渗透个性化教育理念,根据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发展需要选择教育培养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展示、发展个性,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价值。第三,渗透多元化教育理念,拓宽教育培养思路,打破教材理论的局限,从多角度获取课程资源,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以构建开放、自主的思政教育环境。

(二)打造数据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成为未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高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立足教育共享理念,积极打造优质课程,并依托“互联网+思政”平台,推动教育沟通与合作。高职应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要求,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并结合时事政治制作精品课程,以供学生在线学习以及校际之间的课程交流;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思想政治课程数据库,拓宽课程获取数据范围,做好整合、归纳与分类,满足相关人员的查找与使用;搭建数据分析平台,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分析思想政治课程需求结构,并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数据库资源,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推荐,以提高“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服务水平。

(三)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教育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但随之而来的各种安全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警惕。高职院校在建立“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应从监督管理层面不断优化互联网环境,不仅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优质课程,还应塑造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提升其网络道德水平。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抵制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蚀与伤害,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应利用技术手段对不良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以净化在线思政课程教育环境;在课程中明确网络行为规范,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网络道德存在的价值,网络行为的边界等,强化学生的自我规范;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做好网络监督,及时发现学生网络活动中的问题,并做出相应处理,利用外部压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四)推动在线学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前面在阐述“互联网+”发展机遇的过程中,对教育手段的创新做出了说明。基于此,高职在建设“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在线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微课,推动传统课堂的翻转,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并要求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进而在课堂上进行探究、讨论,完成课程要求。教师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软件,为学生推送时政分析的相关文章,利用学生习惯的信息浏览方式开展在线教学;研发思政课程教育APP,为学生提供在线自主学习导航,充分利用其碎片化时间完成课程学习与交流,从而延伸课堂教学领域,提升思想政治信息化教学效果。

(五)加强教师培养,融入“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部分以理论教育为主要知识构成的思想政治教师已经难以适应信息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发展需要,因此,高职院校根据“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要求,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打造专业教师团队也显得更加迫切。高职院校应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结合“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运行与使用,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特征,以及新时期思政理论创新等实现对教师的教育培养,优化教师的理论结构,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此外,教师自身也应加强职业规划,深入分析“互联网+”对教师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并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探索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新途径,从而更好地参与到“互联网+”教育环境中来。

(六)注重协同合作,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来完成,家庭、社会在学生的成长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构建中,应将家庭、社会等因素纳入到教育平台中来,例如增进与家长的互动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充实学生行为分析资料,完善个性化教育培养方案;利用社会资源,增加互联网硬件设备的投入,优化在线课程服务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在各方的协同合作中形成教育合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高校应根据“互联网+”战略发展要求,从转变教育理念,打造数据库,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创新教学手段,实现教师培养,推动协同合作等方面做出努力,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创建,提高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