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2020-10-16冯金果
冯金果
血流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是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液引起全身症状,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致死率高等特点,是导致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2]。随着抗菌药物、激素类药物滥用现象增多,导致血流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严重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尽管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不断更新,但血流感染发生率、死亡率未得到有效控制[3-4]。由于引发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种类繁多,且病原菌分布随新医疗技术的应用而发生改变,细菌耐药性也日益突出[5-7]。因此,定期了解血液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检测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血液感染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全院血流感染病原菌构成、耐药趋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送检的20 594份血培养中,仪器报警提示有细菌生长,涂片检见细菌,且培养有细菌生长,排除污染,并剔除同一患者重复检测菌株,确定为血流感染病原菌472株。
1.2 方法
血培养及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8-9]进行操作,血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Bact/ALERT 3D血培养仪进行培养,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药敏试验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法,药敏折点判断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最新版标准[10]。
1.3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粪肠球菌(ATCC2921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大肠埃希菌(ATCC35218)、腐生葡萄球菌(ATCC BAA-750)。上述标准质控菌株均由省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室药敏结果采用全国细菌耐药网提供的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原菌株分布
2014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血培养共检出病原菌472株,病原菌科室分布主要在重症医学科、肝胆胃肠外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呼吸科等科室,检出率最多科室是重症医学科,其次是肝胆胃肠外科、消化内科等,见表1。其中革兰阴性菌326株,占69.1%,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46株,占30.9%,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见表2。
2.2 主要病原菌的耐药分析
2.2.1 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 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190株)、肺炎克雷伯菌(82株)、阴沟肠杆菌(13株)。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0,对头孢唑啉和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耐药率虽低,但呈上升趋势,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耐药率都在30%以上,见表3。
2.2.2 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 主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6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3株)。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奎奴普丁/达夫普汀耐药率均为0,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苯唑西林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对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对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见表4)。
3 讨论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在循环血液中呈一过性、间歇性或持续性存在,对身体所有脏器,特别是心脏瓣膜、关节等造成损害,严重者可导致休克、多脏器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甚至死亡[11]。随着创伤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以及广谱抗菌药物、激素的广泛应用,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升高,成为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2-13]。
本院5年来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最多(326株,占69.1%)。其中大肠埃希菌为首(190株),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最常见的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有报道称大肠埃希菌导致的血流感染病死率高达22%。往往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临床表现多为寒战、高热、血压下降等[14]。入侵途径主要为腹腔胆道及泌尿系感染等。从表3药敏研究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有较高的敏感性。革兰阳性菌病原菌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奎奴普丁/达夫普汀耐药,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对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对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应关注血流感染,同时结合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经验用药引起耐药菌的增加和传播,对于降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本院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培养系统进行细菌培养,并控制培养瓶接种前稳定及环境问的,尽量缩短接种时的开门时间,且培养瓶放入孵育箱内2 h避免转动、变位,控制细菌培养假阳性,减少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影响。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给患者早期留取血液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可在较短时间内明确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性,根据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制定治疗方案,使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努力提高对血流感染的检测水平,改变工作模式,走出实验室,与临床医师一起,共同讨论解决临床血流感染诊断中的疑难问题。
表1 本院5年血流感染病原菌472株科室分布
表2 全院5年血流感染病原菌构成[株(%)]
表3 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
表3 (续)
表4 表皮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
表4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