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质量改进在医院卫生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020-10-16秦宏兴吴爱华陈均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18期
关键词:医务人员卫生住院

秦宏兴 吴爱华 陈均

近年来,随着医疗服务的不断改革,患者的医疗需求也更加的多元化,而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不仅是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基础,对预防医院感染、提高患者就医体验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意义[1-2],因此医院在卫生质量的管理方面也越来越严格。目前,我国对医疗卫生管理日益重视,其中持续质量已成为强化医疗管理的重要推动措施,可在医疗质量形成的基本规律上,应用持续质量管理理念,结合相应的规范标准,对医疗质量进行实时的控制与强化,在医院的卫生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对此,本文将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案应用到了医院的卫生管理当中,对改进前后的医务人员综合能力、不良卫生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观察与分析,以期为医院的卫生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21例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医院卫生管理,另将2018年7月—2019年7月实施持续质量管理的120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55例,年龄在19~75岁,平均(47.8±6.3)岁;观察组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53例,年龄在20~77岁,平均(47.5±6.0)岁,两组患者在各个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以上卫生管理期间的医务人员无变动,共28名,均为女性,儿科9名、妇产科6名、骨科5名、心内科4名、消化内科4名;年龄在20~35岁,平均(24.2±3.5)岁,工龄在3~9年,平均(5.2±1.6)年,其中中专学历共13名、大专学历14名、本科学历1名;初级职称共16名、中级职称9名、高级3名。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经患者同意。

纳入标准:(1)住院时间大于2 d的确诊患者;(2)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患者;(3)在知情前提下自愿参与评分调查的患者。

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或智力障碍等无法表达的患者;(2)住院期间配合度较低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医院卫生管理,包括卫生范围划分、卫生标准核实、卫生责任落实以及常规检查考核等。而观察组则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措施,(1)制定计划:对上一阶段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根据以上评估结果制定出合理的改进方案;(2)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对所有医疗范围进行规范化卫生管理,并对医疗过程的实施给予有效的监控管理,将质量信息及详细标准以网络同步的方式呈现,利用信息技术对实施环节的质量进行把控;(3)加强培训:为医务人员定期组织相关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整体卫生意识,同时提升其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4)严格考核:依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案,对医务人员进行专业的考核,同时随机对其落实情况进行详细的核对,采用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参与感及积极性;(5)积极总结: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定期汇总,对其督查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给予统计、上报等书面反馈。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不同卫生管理期间医务人员的综合情况,包括卫生知识考核评分、卫生执行率以及卫生质量评分。其中卫生知识考核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测评,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知晓,60分为及格;对医护人员的卫生执行情况进行观察,包括环境卫生与手卫生等,卫生执行率=执行人数/总纳入人数×100%;由主任护师参照《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4]对本次每位医护人员的卫生质量进行评定,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优秀,60分为及格。

(2)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院内感染及手卫生不合格等。

(3)对比两组患者对医院卫生管理的满意度情况,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收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纳入患者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全部资料均通过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卫生知识考核评分和卫生质量评分通过t检验进行对比与分析,卫生执行率通过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对比与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满意度通过卡方检验进行对比与分析,当P<0.05时,代表对比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不同卫生管理期间医务人员的综合情况

2018年7月—2019年7月持续质量改进下医务人员的卫生知识考核评分及卫生执行率均明显高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常规卫生管理下的医务人员,且卫生质量评分也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卫生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卫生事件发生率为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对医院卫生管理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医院卫生管理的满意度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大量的管理经验与总结显示,在医院的卫生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理念可有效加强医疗质量的整体水平[5]。在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中,医疗过程作为主要的质控系统,需对其质量进行实时的把控,在其开展过程中,可先对上一阶段的不足进行总结与分析,同时根据现阶段的需求,结合规范化的相关标准,制定出合理的质量改进方案,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实时化的质量管理,对其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干预效果进行扩展与增强[6-7]。在现代社会医疗系统中,此类管理措施的精细程度明显比常规的医疗管理更高[8],可结合医院的相关标准对整体环节进行积极的改进与完善,从而保障其医疗管理质量的提高,不仅有效加强了医疗人员的卫生意识,且大大降低了院内不良卫生事件的发生风险,在医疗环境及患者就医体验的改善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9]。

在医院的卫生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理念的应用模式大多包括多个方面,(1)要素管理:影响医疗质量的相关因素往往存在一定的多面性,因此,针对以上要素的管理切不可一成不变,需结合实际情况做到精细、明确的分析,对其相应指标给予合理的应对方案[10];(2)过程管理:在管理流程的实施中,需给予一定的细化,并对每个环节制定具体的标准与要求,以保证医院卫生管理的规范性与标准性;(3)监控管理:结合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背景,利用网络终端实现医疗管理的实时性与精确性,同时对每个管理过程作出相应的干预与质控,将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与传递,从而促进改善措施的快速开展[11-12]。

表1 不同卫生管理期间28名医务人员的综合情况对比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卫生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对医院卫生管理的满意度比较

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2018年7月—2019年7月持续质量改进下医务人员的卫生知识考核评分及卫生执行率均明显高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常规卫生管理下的医务人员(P<0.05),且卫生质量评分也明显更高(P<0.05)。由此可知,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加强医护人员的卫生健康意识,并提高其执行率,在卫生质量的评测中也获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此外,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下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卫生事件发生率也远远低于常规医院卫生管理下的患者(P<0.05),通过此项结果可知,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医院的卫生管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卫生情况,同时大大降低了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风险,这与纪威[13]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而在患者的满意度方面,持续质量改进管理下的患者,对医院医疗管理的满意度明显要高于常规卫生管理下的患者(P<0.05),由此说明,持续质量改进下的患者就医体验更佳,其对医患关系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医院卫生管理中,可有效改善医院的卫生管理质量,并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医务人员卫生住院
妈妈住院了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骨科住院患者双侧腋下体温比较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保护环境卫生
卫生歌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