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中华射艺课程设计
——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

2020-10-16张建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华思政

陈 艳,宋 伟,张建生

“课程思政”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教育理念的创新,这一理念注重将价值塑造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教育的“育人”与“育才”功能.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切实开展好“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在课程的全过程体现思政教育元素,已成为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开展与推进的重点;同时,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和挑战.为做好这项工作,广大教师要从课程本源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挖掘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找到课程与思政元素的交叉点,并将其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评价等相融合,开创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育教学新局面,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

中华射艺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目前已进入很多高校的体育课堂.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六艺”教育体系和“乡射礼”.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射艺发展至今,已被注入了大量的哲学、礼仪、文学、人文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开设中华射艺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实现道德修养的自我锻炼,有助于学生精神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因此,实现中华射艺课程的教育功能,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努力挖掘中华射艺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发挥其所具有的思政教育功能,已然成为中华射艺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新方向.本文以通化师范学院开设的中华射艺课程为研究对象,探索中华射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如何在中华射艺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如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体现思政元素进行了系统阐述,这将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创新,体育课堂的改革,实现体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等网站,查阅与中华射艺、课程思政、课程设计与实施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纳与分析,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1.2 访谈法

对通化师范学院相关专家、教授、思想政治课教师、体育学院领导、辅导员、参与中华射艺教学的教师和学生等,就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中华射艺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在中华射艺课程中的实施情况,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接受度,以及成长诉求等问题进行访谈,访谈结果为本文的研究理清了思路,为研究的有效性、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与可实施性提供了数据支撑.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华射艺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1)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中华射艺中包含了中华传统的哲学道理、礼仪规范、文学资源等优秀传统文化,还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现代心理学等内容[1].通过开设中华射艺课程,为学生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射艺文化,可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发展脉络与历史背景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并能够从中汲取优秀的文化道德观念,规范个人行为,以全新的目光去审视工作、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

(2)规范学生的品德修养.中华射艺是中国特有的弓箭文化,儒家曾倡导习射修身,要求射者在习射过程中,要牢记“射以观德,正心正己.箭不指人,弦不空放.容止可观,进退可度.崇德守礼,习射无言”的道德规范.“射以观德,正心正己”的意思是习射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与姿态,通过射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行如何,表明习射不仅仅是一项身体活动,更是修身的过程;“箭不指人,弦不空放”,意思是不能用箭指人,不能放空弦,其寓意是我们要尊重他人和物;“崇德守礼,习射无言”是指在习射过程中,射者要牢记中华射艺对一个人品德的要求,要尊重对手,守礼仪,保持安静[2].由此可见,中华射艺对射者德行具有较高的要求[3],反复的习射练习能使射者不断调整身心状态,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对个人德行的优化与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3)注重心境与意念的锤炼.中华射艺要求射者心无旁骛,心态平和,能够自觉抵抗一切外界干扰,保持身心的平稳和协调,同时,箭射出后,无论结果好坏,要求射者不能受其影响,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及时将心理调整为“零”的状态.习射中,射者每一次的心理调整都是对自己意志力的锻炼.

(4)明确目标,树立信心.中华射艺强调“箭不指人,弦不空放”“有的放矢”,开弓后,身体达到最佳平衡点时再撒放.这表明,习射要有明确的目标,在箭未出手前,射者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而射者的每一次调整身体,每一次对准靶心,每一次撒放,都是为自己确立目标和树立信心的过程,反复的射艺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树立正确认识自身和看待成败的价值观.

2.2 中华射艺课程的设计

2.2.1 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预期,是课程设计的主导,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其为出发点,并最终回归于这个目标[4].为了更好地在中华射艺课程中体现思政教育目标,笔者针对该问题访谈了通化师范学院相关专家、教师等,对访谈结果进行了总结,认为在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应对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但总的课程目标应是一致的,并在此基础上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学目标之中,明确每一阶段、每一节课所要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本着这一观点,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笔者对通化师范学院中华射艺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5].

(1)运动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出中华射艺相关技术动作的要点,并准确做出动作;能够根据不同场地、风向等外部条件对射艺动作进行调整,以熟练掌握中华射艺的文射技术和武射技术,培养学生不惧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

(2)运动参与目标.通过为学生展示中华射艺有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特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学习中华射艺,组织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理念、合作意识.

(3)身体健康目标.提高学生对中华射艺的学习兴趣,养成自觉锻炼意识,修正身体姿态,提高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4)心理健康目标.通过学习射礼,参与竞赛,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掌握中华射艺的发展脉络,体会“射以观德”的内涵,感悟“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的思想境界,不断进行自省,调整心态,培养良好的“重德崇礼”习惯,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心理健康.

(5)社会适应目标.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学习经验或组织竞赛等,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组织活动、活动策划、团队管理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树立自信心.

2.2.2 教学内容的安排

因为各个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校园氛围、学生能力、师资力量、投入资金、场地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所以,中华射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课程思政”的理念,笔者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梳理中华射艺课程的知识点,深度挖掘每一个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使二者一一对应,有机融合.同时,根据课时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中华射艺知识掌握程度等因素,合理安排中华射艺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华射艺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个人素质.具体内容安排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理论部分、技战术部分、了解器具部分(表1).

表1 中华射艺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及其思政元素

2.2.3 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评价体系是课程设计中的重要一环,系统而合理的评价能够反映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和教学活动的进程,检验教学效果的达成情况.因此,只有把握好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深刻理解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才能够切实开展和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发挥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

徐焰等[6]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建模,构建出了一套由5 个一级指标和13 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出一级指标应包括: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五个方面.胡阳等[7]通过案例分析,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应从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和教师自我反思三个方面来考虑.武冰[8]在“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元维度”一文指出,高校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课程设计、师资队伍、教学过程等一级指标,而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学生评价、课程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情况、社会满意度、教学实施过程评价等项目是思政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点.

表2 中华射艺课程评价体系

笔者通过总结与分析前人研究结果,在对任课教师、学院领导、相关专家进行访谈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华射艺课程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如表2 的设计.

2.2.4 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只有“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够使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思考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于无形之中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和专业化[9-10].通化师范学院在中华射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发挥教师党员与党支部的作用.通过个别谈话、组织座谈会等形式将教工党支部的活动与中华射艺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和任课教师的互动之中,了解任课教师关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与实施情况,解决任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做,一方面促进了中华射艺师资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也为教工党支部建设开辟了新途径.

(2)开展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定期组织教师教育活动,实时传达党中央关于教育、课程思政等方面的文件,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论述,针对相关问题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同时,对应课程内容找到思政元素的落脚点,并将其以适当的方式融入课程之中,形成课程思政的常态化.

(3)重视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以“引进来”“送出去”“自我反思”的方式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力度,其中包括业务能力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和教学能力培训等.通过业务能力培训,使教师了解中华射艺的发展现状,深刻体会中华射艺的内涵,不断修正个人认知,这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又培养了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拓宽教师的眼界,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能够自觉地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践行“把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念,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通过教学能力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及其应用场景,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寻找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打造“学中做、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

(4)注重科学研究与教学经验分享.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研究教育教学中的育人机制、对课程思政的思考以及实施效果等,并将相关研究成果作为教学实践经验与其他教师分享和交流,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充分发挥中华射艺课程的育人功能.

2.2.5 教学设施的配备

教学设施是实施和实现教学的物质保障,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质量的保证具有直接的影响.

在硬件方面,为进一步开展好中华射艺的教学工作,通化师范学院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将原有场地进行了翻新与改造,为中华射艺课程开辟了新的教学场地,并在场地周围的墙面上装饰了中华射艺简介、中华射艺安全守则、古代射艺的场景和礼仪壁画等,增加了中华射艺教学场地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射艺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还为中华射艺课程配备了相应的教学与训练器材,安排专人对场馆、器材等进行定期维护与保养,及时更新和处理损坏的器械,保证中华射艺课程教学的有序进行.

在软件方面,体育学院领导与任课教师广泛收集资料,访谈专家,开展研讨,挖掘中华射艺中的思政元素,寻找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交叉点,结合课程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了课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并研发了《中华射艺技术实训与测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为本门课程的顺利开展和课程思政的切实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中华射艺不同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仍需要我们去仔细挖掘,并以适当的方式融入课程设计之中,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开设中华射艺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促进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与传承,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个人修养.

(2)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设计中华射艺课程,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思政化,这样才能使课程思政落到实处,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产生协同效应,实现中华射艺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

3.2 建议

目前,“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中华射艺课程设计仍处于探索阶段,为更好地将中华射艺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性体现于教学之中,避免思政元素与中华射艺知识的机械化结合,任课教师在中华射艺课程内容的分析、思政元素的提炼、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教学手段、课程思政的评价等方面仍要做进一步的探索,从而保证中华射艺“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华射艺课程的育人与育才功能.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