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知识产权与出口贸易规模的关系探究
——基于江苏省制造业的经验数据
2020-10-16张晓月
张晓月,袁 广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816)
2017 年8 月美国对我国发起的“301 调查”明确针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导火索;之后,美国对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通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公司”)的制裁使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给我国的知识产权再次敲响警钟。知识产权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核心议题和我国崛起的关键,因此,研究基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与出口贸易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时代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我国是贸易出口大国,2018 年货物贸易出口额总额约为2.48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9.9%,贸易总额再次全球第一[1]。但我国出口商品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偏低,还远不是出口贸易强国。专利和商标是国际贸易稳步增长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一方面,核心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在国际贸易汇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使得专利成为政府和产业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商标在国际出口贸易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品牌及其知名度的竞争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一环[2]。
1 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1.1 文献综述
近年来专利产出与对外贸易增长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许多学者的相关实证研究结论都支持专利对出口增长有促进作用的观点。在国外研究中,Smith[3]在研究美国和加拿大专利和出口关系时发现,如果专利产出比较低,那么将会阻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Rafiquzzaman[4]通过对美国企业出口数据的分析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专利产出对出口有正向关系;Markusen[5]在研究发展中国家专利产出对出口的影响时,认为发展中国家增加专利产出会提高企业的出口能力,大量的专利产出会刺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降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边际成本,从而增加了出口。在国内研究中,余长林[6]利用专利授权数量和出口额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与对外贸易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能促进对外贸易的结论;韩剑等[7]在研究服务业中专利与国际出口贸易发展的关系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专利产出成果与出口贸易发展正相关;此外,高鹏[8]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中专利产出与出口的关系,得出了相同结论,即专利申请量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量,且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的份额日益加大,导致专利产出量对我国商品的出口结构和出口额有重要影响;武晨箫等[9]研究发现了驰名商标对于上市企业绩效的正面影响,对于希望扩展进入发达国家中高价值市场的企业来说,海外商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换言之,商标规模对企业的出口贸易增长有积极推动作用。
尽管大量经验证据表明专利对出口贸易有积极作用,但仍有学者持有不同观点,比如王杰[10]从法律角度指出知识产权在出口贸易中存在双刃剑效应,其积极的影响在于可以创造规范合理的市场秩序,消极的影响是在国际贸易中形成技术壁垒,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孙莹等[11]研究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发现专利和经济竞争之间相互一致和相互冲突,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相冲突,过度的专利产出会阻碍正常国际贸易的发展;顾晓燕等[12]在研究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时有相似的观点,指出知识产权产出对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促进收益作用很大,而对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则处于不利地位。
总的来说,已有研究对于分析知识产权和出口贸易的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还存在一些局限性:(1)以往文献大都是从技术创新类的知识产权角度研究专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或者基于法律视角关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和贸易的关系,而商标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商标对出口贸易的经济学分析相对匮乏,少数相关研究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鲜有实证检验;(2)缺乏从贸易升级或价值链攀升的视角研究专利和商标二者互补作用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为此,本文通过实证来尝试弥补现有研究的一些不足。
1.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研究开发要素学说和技术差距论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内容。研究开发要素说认为,研究开发要素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研究开发要素比重大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强[12]。技术差距论把国家间的贸易与技术差距存在联系起来,认为正是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获得出口市场方面的优势。专利对出口贸易的促进机制表现在3 个方面:第一,从专利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作用角度来看,新的专利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不断地投入生产,会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量,同时,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产品价格会下降,那么贸易出口国用原来等量的劳动便可以交换到更多的进口产品[10];第二,从法律效应角度看,出口国的产品技术申请专利取得了专利权,那么其他国家和地区就不能任意模仿这一技术,增加了出口规模,推动了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11];第三,从我国商品出口的产业链角度看,专利技术可以将技术优势转换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提高专利产出有利于提高我国商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从而实现我国产业从低端供给向高端供给跨越,促进我国产业出口贸易发展[12-13]。因此,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产业专利数量与出口规模之间有正向联系。
要素禀赋论认为一国某个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时,那么该产业的产品种类就会越丰富,即出口的产品是该国具有优势的产业体现。商标和品牌的数量可以充分说明一个产业的产品种类[13]。商标和品牌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3 个方面:第一,商标是产品进入市场的“敲门砖”,产品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现代产品往往更多的是采取非价格竞争形式,通过对商标的广告宣传,建立品牌知名度,使产品顺利打入国际市场[14];第二,从产业链角度看,消费者对产业链中的任一环节中产品品牌产生信任,则会提升产业链中其他环节的熟悉度和认可度,这种品牌忠诚会影响产业链的所有环节,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经济发展[15];第三,对于非科技创新和低科技创新产业的企业来说,商标可以提供传统创新指标无法提供的信息,帮助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领市场的制高点,扩大自己的产业领先优势[16]。品牌与商标的地位和作用也随着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商标数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应该与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相似,因此,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产业商标数量与出口规模之间有正向联系。
研究开发要素学说、技术差距论和要素禀赋论均是西方自由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方面。上述内容已经分别阐述专利和商标对出口贸易的正向影响,专利和商标同为知识产权的重要实体,二者作用相辅相成,专利代表的技术和商标代表的品牌存在互补效应,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于品牌影响广泛的企业,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稳定或更高产品质量的保证,为企业提供激励去维持产品质量和产品多样化以及提供更多的产品种类和更高的质量,在此过程中,专利代表的核心技术是产品创新和质量的重要保证[16];第二,对于高新技术产品公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已经拥有了质量优良与技术含量高所引起的垂直差异优势,为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则需要建立自己产品的品牌效应[17],品牌效应的存在可使得长期消费该品牌关联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成为客户忠诚,可以为企业带来附加的声誉,进一步扩大自身在国际中的竞争优势。因此,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产业商标数量和专利数量交互效应与出口规模之间有正向联系。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已有相关研究大都从专利方面探索知识产权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其中对于专利和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结论丰富;而现有研究却忽略了另外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形式——商标,商标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实体之一,但关于商标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却鲜有探讨。本文将分别实证检验专利、商标及其交互项对产业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弥补以上研究局限。本文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局,剔除个别缺失数据,选取2015—2017 年江苏省177 个中类制造产业共计531 个有效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下简称“样本”)。
2.2 变量选取
(1)解释变量:商标数量(TRAD)、专利数量(PATENT)和专利数量×商标数量(TRAD×PATENT)。我国的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3 种,其中发明专利最能代表技术创新的水平。大部分学者用发明专利数量直接表示专利数量[18-19],本文参考他们的做法,用发明专利数量表示专利数量,用专利数量×商标数量表示产业专利数量和产业商标数量的交互项。
(2)被解释变量:产业出口贸易规模(EXPORT)。本文参考主流文献的做法,采用出口交货值作为衡量产业出口贸易规模的指标[20-22]。
(3)控制变量:为了控制其他变量对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参考相关文献,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R&D 经费投入(RD),用产业R&D 经费的投入除以产业从业人员数来表示;产业新产品收入(NEWP),用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表示;产业从业人员数(EMPL),用产业从业人员数来表示。以上3 个指标都会对出口贸易规模产生影响,所以本文选取这3 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各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1 所示。
表1 变量定义
2.3 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本文构建了下列回归模型。
(1)专利数量与产业出口贸易规模的计量模型如下:
(2)商标数量与产业出口贸易规模的计量模型如下:
(3)专利数量和商标数量的交互项与产业出口贸易规模的计量模型如下:
式(1)(2)(3)中:EXPORT 为产业出口交货值;PATENT、TRAD 分别为产业发明专利数与商标数;RD、NEWP、EMPL 分别为产业R&D 经费的投入、产业新产品收入和产业从业人员数;下标i和t分别为产业和年份;其他字母分别表示模型常数项、变量系数及模型残差。
3 实证分析
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为了对变量作一个系统的了解,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以便后续的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样本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对177 个中类产业的出口贸易规模、专利数量、商标数量、R&D 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出口贸易规模中,不同产业之间的出口交货值差距明显,最高的产业是计算机制造产业,达到3 567.882 亿元,最低的产业为石油开采、铁矿采选、土砂石开采等传统重工业产业,出口贸易规模是0;(2)在专利数量中,不同产业之间的专利数量差距明显,大部分产业的专利数在500 件以下,最多专利的产业有9 898 件,最少的产业是0 件,均值为248 件。(3)商标数在不同产业之间差距同样明显,其中均值是622 件,最多产业为机织服装制造,商标数为4 766 件,最少的为石油开采、铁矿采选等产业,商标数为0 件。
3.2 相关性检验
样本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由表3 可以看出:(1)专利、商标和出口贸易规模呈正向相关,但二者作用的相关系数有明显区别,专利对出口贸易规模系数为0.301,商标为0.158,这说明专利、商标对出口贸易规模的作用机理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的实证分析;(2)R&D经费投入和商标、专利呈正相关,说明R&D 经费投入确实可以促进商标、专利的产出,但和出口贸易规模呈负相关,需要进一步研究原因;(3)整体来看,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仅有个别超过0.5,其余均未超过0.5,表明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关系。
表3 样本变量相关性检验结果
3.3 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Stata13.1 统计软件研究产业的知识产权和出口贸易规模之间的关系,通过逐步加入控制变量、自变量和交互项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其中,回归1 是只含有控制变量的回归模型,回归2、回归3 是加入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回归4 是加入两个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回归5 是加入交互项的回归模型。为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共线性问题,在加入自变量的交互项之前先将自变量进行共线性处理,并通过F 检验与Hausman 检验,选择合适的回归模型。具体回归结果如表4 所示,结果通过F 检验,F值均小于0.05,且通过Hausman 检验,结果显示P值均小于0.05,因此,回归模型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在全部回归结果中,解释变量的符号均没有发生改变,表现出一致性,显示出回归模型设定的可信度,且每个模型结果均通过VIF 检验,表明变量间不存在明显共线性问题。
表4 样本变量回归结果
3.4 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表4 可知:从回归1 的结果可以得出专利对出口贸易规模影响的回归系数为0.080,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产业专利数量和出口规模之间有正向影响,即支持了本文的假设1,这与预期保持一致,因此,增强专利产出有利于提高产业出口竞争力。从回归2 的结果可以得出商标对出口贸易规模影响的回归系数为-0.009,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产业商标数量和出口规模之间有负向联系,本文认为产生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来源国效应,即消费者看待出自特定国家产品时产生的认知,这种认知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23]。来源国效应的产生与来源国的国家形象有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给人的印象比较好,而发展中国家给人的印象就相对较差[24]。近年来我国商标注册申请量持续大幅攀升,连续15 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国品牌在外国消费者中的认可度不高,甚至很多外国消费者对来自我国的产品有一些负面评价,我国产品在“可靠性”“耐用性”和“服务”上获得的评价低于美、日、欧[25],且经常会被与“工艺粗糙”“材料劣质”“性能差”等评价联系在一起,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度远逊于美、日、欧,也比不过拉美[26]。但我国并非所有的产品在来源国效应中都是负影响,有些产业的品牌一直受到外国消费者的青睐,例如白酒、黄酒、陶瓷、茶叶、丝绸、美食、中药、茶饮料、方便面、电子产品制造等[23]。为了进一步检验来源国效应是导致商标数量对出口规模产生负向影响的原因之一,依照汪涛等[23]的研究,本文选取2015—2017 年江苏省177 个中类制造产业中20 个来源国效应为正效应的产业(见表5)作为研究样本,与剩余的157 个产业用模型式(2)分别重新进行面板回归。模型固定效应回归通过F 检验,P值均小于0.05 且通过Hausman 检验,因此回归模型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具体回归结果如表6 所示。
表5 2015—2017 年江苏省中类制造产业中正来源国效应的产业
从表6 可见,来源国效应为正效应的产业的商标数的回归系数为0.389,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而剩余产业的商标数的回归系数为-0.012,即在来源国效应为正效应的产业中,商标规模对产业出口贸易有正向影响,在其他产业中,商标规模对产业出口贸易仍然是负影响。该结果侧面验证了来源国效应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确存在。因此,虽然我国的商标数量已经是世界领先,但对出口贸易并没有产生理想或预期的积极作用,反而有负面的影响。由此,本文的假设2 未得到支持,这与预期不一致。另外从模型式(3)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商标和专利交互项对出口贸易规模影响的回归系数为-0.084,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商标和专利交互项对产业出口贸易规模呈负向影响,说明专利产出越多就会削弱商标产出对出口贸易规模的积极影响,商标产出越多就会削弱专利产出对出口贸易规模的积极影响,而来源国效应是导致商标数量对产业出口规模产生负向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来源国本身对产品评价的影响很大,甚至超过产品科技含量对产品评价的影响,在国际市场中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和态度[24]。即本文的假设3 未得到支持,这与预期不符。
表6 样本变量的来源国效应回归结果比较
3.5 稳健性检验
为了避免结论的偶然性,本文还进行稳健性检验。借鉴以往文献的做法,将主营业务收入替换新产品销售收入控制变量[7-8],回归结果如表7 所示,发现与原回归模型结果保持一致,体现出本文模型分析结果的稳健性。
表7 变量模型分析的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江苏省2015—2017 年177 个中类产业共计531 个数据样本,研究了商标数量、专利数量及其交互项对出口交货值影响,引入新产品收入、R&D 投入和从业人员数作为控制变量。回归分析得到:(1)产业专利数量对出口贸易规模有正影响;提升专利产出有利于促进出口贸易值的增加;(2)产业商标数量对产业出口贸易规模有负影响,盲目增加商标数的产出会抑制出口贸易,国际贸易中的来源国效应是导致商标和出口负向影响的原因之一;(3)商标数和专利数的交互作用对出口贸易规模有负向影响,专利产出越多就会削弱商标产出对出口贸易规模的积极影响,商标产出越多就会削弱专利产出对出口贸易规模的积极影响。
4.2 建议与不足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有如下3 点建议:
(1)政府继续促进专利产出,落实政策措施。政府关于促进专利产出的政策措施已有很多,例如江苏省印发的《关于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中制定了一系列激发知识产权创造活力、提高知识产权产出质量和支持知识产权海外布局的政策措施。技术和技术创新对当代国际贸易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产业核心技术,可能直接决定出口贸易能否顺利进行。华为公司2016 年实现销售收入5 200 亿元,这个业绩让全世界颇为震撼,在高销售收入的背后,2016 年华为公司共获得了2 690件专利,华为公司拥有的专利数量在我国民营企业中位列第一[26]。因此,为了出口贸易的稳定繁荣发展,需要重视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出口竞争力。
(2)强化优势产业商标的国际影响,提高劣势产业的商标认可度。目前政府关于商标产出的具体政策措施较少,且多为指导性建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一项调查表明,名牌在所有产品品牌中所占不足3%,但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却达到40%以上,销售额占50%以上[24]。在出口贸易中,企业向国外消费者展示我国优势产业的品牌影响力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进而有利于相关品牌在其他国家树立地位,加快本土品牌国际化的步伐。一方面,需壮大我国优势产业中品牌的影响力,例如上文提到的陶瓷、茶叶、丝绸等相关产业,其来源国效应均为正效应,在这些优势产业领域应创建更多的国际品牌,扩大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对于我国仍不具备优势的产业领域,急于创建国际品牌是不现实和不明智的做法,对于这些产业,我们要独立自主地建设本土品牌,逐步提升我们的品牌知名度。
(3)发挥专利和商标的互补作用,用专利提升品牌底气、用品牌强化技术认可度。我国产业要在全球市场立足,表面看是靠产品、品牌,深层次看还是得有背后的底气,也就是科技创新凝结成的专利。另一方面,品牌的控制效应维护了产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主宰地位及垄断优势,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大浪淘沙,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品牌效应可以帮助技术增进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在于:(1)由于数据采集的困难,利用江苏省有关产业3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在地域和时间跨度上不具有完全的说服力;(2)在探究商标对出口贸易规模为负影响的原因时只指出来源国效应是原因之一,未能进行全面的原因分析。这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