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优势差异对科研团队创新过程风险的影响机制

2020-10-16袁广达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成员个体优势

杨 锴,袁广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4)

1 研究背景

近来,中国高校科研创新活动中涌现出一种新的现象,即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组建科研团队,如科研创新团队、虚拟科研团队、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等。然而,科研创新存在很高的失败风险[1]。面对科研团队创新风险的问题,虽然已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析,但是面对新型科研团队创新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仍缺乏有效解释,如短期表面合作多、长期深入结合少,关注科研成果而忽视研究过程支持等。究其原因,一方面,从研究角度看,以往研究关注科研创新事后风险管理或者理论层面的风险分析,鲜有从科研成员及团队优势等层面解释创新过程风险;另一方面,从研究样本看,现有研究侧重项目团队、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而对新型科研团队创新过程关注较少,特别是对“优势导向、外部引才、内部联合”型的科研团队创新风险分析。因此,识别出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过程关键风险要素,是科研团队管理的重要课题。

根据优势理论,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是指以团队成员个体优势为基础,在不改变已有成员组织关系前提下对外引进人才、内外部联合的科研创新模式,如“2011 计划”中的协同创新中心、外智引联创新团队等,目的在于实现创新优势最大化。从个体优势角度看,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是成员之间优势合作的创新平台,然而,由于成员之间个体存在知识、能力等差异,导致科研团队创新过程中存在失败风险,特别是在需要协同的复杂环境中,这种不确定性更干扰了科研创新成果的成功产出。例如在西部高校与东部科研机构合作的案例中,双方之间不但存在创新优势差异,而且存在优势差距。换言之,东部科研机构由于具有高层次人员多、技术经验丰富、优势资源充足等,创新成果产出效率高,而且吸引中部、西部人才加入到其团队中,造成其他区域较弱团队人员流动频繁、人员更迭快等问题。因此,优势视角下的科研团队创新过程关键风险识别有助于规避个体劣势的不利影响,发挥个体和团队的创新优势。

考虑现实需要和理论不足,本文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研究法识别出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的关键风险要素,并探索其影响机制,以期促进完善新型科研团队管理,保障创新成果产出效果。其中,提出了“创新优势差异”构念,以此分析其对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协作与风险控制的影响过程机制,提炼出风险本源,为规避科研创新过程中的高失败风险提供参考。

2 理论回顾

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作为创新组织的一种形式,是指以创新目标为导向,通过融合外部和内部的成员优势而形成的合作平台及学术交流平台[2]。与以往的科研团队形式相比,这类科研团队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以往的科研团队通过合理设置岗位、技能互补等来解决跨部门合作的问题[3],需要团队成员的能力配合、优势集成来完成科研任务;而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采用多种灵活方式构建创新平台,如基于科研项目展开跨区域联合、成立协同创新中心、聘请外部顾问或专家等,注重不同主体优势的发挥,团队组建方式更加灵活。其次,以往的科研团队能力主要体现在团队知识、经验的积累[4],忽视团队成员个人在科研能力方面的特色,特别是具有特色优势而非全才的人员;而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尊重团队成员个体的优势特色,并以此为基础配置团队成员,培育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成果产出效率。最后,当前对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评价侧重科研绩效、运行效率、创新潜力等方面[5],缺乏对创新过程的分析;而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关注创新过程,尤其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注重资源支持和人员的整合,在科研团队运行方面既关注效率又重视质量。不难看出,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构建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以往科研团队中存在的重视创新成果、忽视创新过程,以及成员“单打独斗”、科研效率与质量失衡等问题,而对其创新过程关键风险识别是更好发挥其创新作用的必然选择。

回顾已有关于科研团队创新风险识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第一,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或者判断工具,如佟林杰等[6]针对技术协同创新存在的风险提出了风险划分的4 种标准,刘晓东等[7]采用霍尔三维结构的风险清单确定风险类型;第二,人员的风险感知和信任问题,以成员的个人认知作为风险识别的主要依据,如Rahman 等[8]分析了在决策过程中存在价值认同以及信任的风险,而杨隽萍等[9]以创业风险作为分析对象,探析了个人在社会网络中对经验行为的影响;第三,以风险识别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如朱光等[10]采用大数据识别方式进行风险策略设计,而肖泉[11]通过分析决策过程进行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可见,科研团队创新风险要素识别需要以创新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在创新过程中确定创新风险点。

综合以上分析,已有成果的潜在研究缺口主要体现在:(1)虽然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给成员带来了展现自我优势的机会,然而对团队科研活动运行过程中创新优势如何发挥及其潜在的不确定性尚未进行探索,特别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该如何表现;(2)尽管已有研究从方法识别、成员感知、风险管理等方面对科研团队的创新风险进行识别,但鲜有学者从创新过程分析科研行为,导致创新风险的识别及管理属于事后弥补,难以实现及时发现、有效补救的目标。因此,本文力图从创新优势等视角解释科研创新的高失败风险,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与扎根理论结合的方式,对科研团队创新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编码分析,识别潜在的创新风险,进而实现科研团队创新风险管控和优势发挥的目标。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与扎根理论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12],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1)在大量涌现的科研团队中,围绕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关键风险这一核心议题,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构建的理论框架在分析“为什么”和“如何”方面具有优势,同时与描述性案例研究方法相比,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能够对存在的理论缺口进行有效补充,因此,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创新过程关键风险分析最为有效;(2)在探索性案例研究过程中,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炼关键要素,由于扎根理论具有科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容易产生具有普适性的结论和可信性的观点,特别是面对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活动过程,因此,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能够对整个创新行为进行全景式概括,产生稳健性的理论内容。

3.2 案例选择

本文从2017 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挑选出3 个项目作为分析对象,3 个项目分别分布在东部(A 团队)、中部(B 团队)和西部(C 团队)地区(见表1)。之所以选择该组案例,主要原因是:(1)为了有效揭示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过程关键风险因素,以不同地区、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创新过程等的研究样本为对象,有利于从案例多样性角度获得贴近现实的结论;(2)根据理论抽样的原则,所选的案例能够最大限度回答关键风险要素是什么的问题,可以系统地描述创新优势如何影响关键风险的理论机制;(3)从资料可获得性角度,科研团队的发展计划始终是媒体以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内部和外部资料都可以作为研究的样本,有利于保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此外,这3 个团队均从外部引进人才,以成员的优势为基础展开创新活动。

表1 案例科研团队描述

3.3 资料收集

遵循资料多样性有助于提炼要素的原则,本文从一手数据和二手资料入手获得案例团队创新过程的描述。在一手数据收集过程中,采用凯利方格技术收集团队成员对于创新风险的看法[13]。以往有关调研问卷主要基于研究人员设定的选项收集数据,往往带有研究人员主观的偏见,忽视了科研团队成员客观的想法;而访谈以团队成员看法为主,由于时间限制、团队环境影响等方面造成团队成员难以发表真实的看法。凯利方格技术以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既关注团队成员真实的看法,又兼顾研究者分析的问题。具体而言,以被访谈人员个人头脑中的构念为基础进行对比,研究者整理之后,由被访谈人员最后再次确定,形成最终的构念。本文将案例团队成员提出的创新过程中技术方法不足、创新原理缺乏、理论基础薄弱等构念划归为创新知识风险,在此过程中,对每个案例团队中的6 名成员进行持续45 min 的调研,合计获得18 名成员提出的构念。在二手资料方面,以案例团队的研究论文、管理办法、激励制度、人才引进的文件等档案资料为主,通过分析文本资料获得其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同时在时间跨度上以近1 年的数据为基准,合计得到资料65 份,有利于下一步的比对和“三角印证”。

对以上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剔除无效的信息,本文整理得到42 份完整的样本数据,其中半结构化访谈资料18 份、档案资料24 份。为了能够达到饱和度的要求,构建案例数据库,对以上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对前后出现的概念进行验证。

3.4 数据分析

在获得案例数据之后,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三步骤来提炼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过程关键风险要素[14],从下而上构建理论模型。在此过程中,对获得的丰富资料进行概念提炼和范畴归类,确定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凝练出核心范畴,从而识别出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过程关键风险要素并构建理论模型。

(1)开放性编码。开放性编码在于对现象先进行贴标签,随后提炼为概念。本文合计构建48 个概念,同时进行比较、分类、总结,构建15 个范畴(见表2)。在此过程中,为了提升编码的质量,将案例团队中同时出现的概念才确定为最终的结果,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效度。

表2 开放性编码确定的概念和副范畴

(2)主轴性编码。主轴性编码的目标在于确定范畴之间的因果关联。本文采用“条件-行动策略-结果”的模式对上述副范畴进行提炼,构建5 个主范畴,如表3 所示。

表3 主轴性编码确定的主范畴

(3)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的目标是确定理论模型的逻辑主线。通过以上的数据处理,本文构建了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过程关键风险要素识别模型,即团队创新优势差异引起个体参与、协同分工、目标互异三方面风险,导致创新协作与风险控制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如图1 所示。

图1 选择性编码的典型范式

(4)信效度保证。按照构建本土管理范式中信效度保证的要求[15],本文从构念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信度4 个方面采取应对策略[16-17],如表4 所示。

表4 信效度保证策略

4 研究发现与讨论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本文构建创新优势差异对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过程风险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如图2 所示。研究表明,创新优势差异分别从个体、团队和组织3 个维度对创新协作与风险控制产生影响。具体而言:(1)在个体层面,创新优势差异诱发团队成员个体参与风险,如个人创新理念不同、创新技能不一致等,从而难以创新协作;(2)在团队层面,创新优势差异引起团队成员协作分工风险,如成员中途退出团队、在创新过程中对知识和能力有保留等,进而增加创新协助与风险控制的难度;(3)在组织层面,创新优势差异促使成员之间目标不尽相同,如任务理解不同、在获取团队资源中态度不同等,导致风险控制不确定性增加。

图2 创新优势差异对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过程风险影响机制理论模型

4.1 创新优势差异

创新优势差异是指团队构成主体表现的各具特色的创新能力,即由于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成员的经验、学识、观念等差异而表现出的个性化特征。当成员个体优势明显,容易被团队聘任或给予更高创新激励;而当成员个体优势缺乏,其具备的个体优势吸引力下降[18-19]。因此,创新优势差异包括优势明显和优势模糊,是科研团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成员优势问题。在案例团队中,团队A 选择的外部专家以领域内领军人才为主,而团队B 关注实验技术能力强的成员,团队C 则偏向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专家合作,可见,3 个团队在以自身具备条件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外部优势资源,寻找具有明显优势的外部智力条件。

创新优势差异主要是由科研团队成员个体优势引起的,通过优势比较进行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创新优势差异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创新方法、科研思路等维度。在人员知识结构方面,团队A 的成员以港口管理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分析港口价值链、自贸区开放程度、港口物流等;而团队B 以研究新材料为主要课题,分析新材料研发工艺、计算方法、合成原理等,团队C 则以西部自然条件为研究背景,分析恶劣环境中土木工程安全、建筑构造、绿色建筑设计等,优势比较的结果是西部团队C 的优势吸引力弱于东部团队A 和中部团队B。可以推出,创新优势差异客观存在于科研团队当中,需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4.2 创新优势差异对创新协作与风险控制的影响机制

(1)个体层面:个体参与风险。在理想状态下,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的成员是个体优势互相补充,创新能力配置合理,而实际上通过数据分析可知,由于成员接触时间短、彼此不熟悉、对创新任务认识不清等,对自身角色认知不到位,创新行为未能有效展现,创新能力难以发挥,引起内部的优势冗余或者优势欠缺。具体而言,在合作初期,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和配合较差;而随着不断引入外部人才,成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能、协调方法等展开多主体的创新活动;当团队有效运转,部分成员的优势能力发挥作用,而有部分成员却由于身份、职位等的变更而导致能力发挥受限。根据优势理论,个体参与风险表现在创新的行为当中,特别是跨部门、多主体、跨区域的团队当中。由于群体性的行为偏差、创新观念上的差异等,更容易造成风险的失控和创新活动的失败;同时造成的后果就是能力配置偏差,不仅团队成员难以自我进行协调,而且缺少有效的管理方式,科研团队成员的能力特征与任务目标发生错位,影响创新绩效。因此,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过程关键风险首先是个体参与风险,体现为角色定位、行为风险和能力风险。

(2)团队层面:协同分工风险。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本质上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合作的优势,是多个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可是,团队成员地位不平等、个人协作抵触等因素阻碍彼此配合。其中,利益的分享机制是否完善、个体是否愿意贡献知识方法、彼此是否尝试深度交流等制约了协同的效果。协同分工风险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一是成果分配风险,由于团队成员心理存在预期的激励效果,而实际往往难以达到其期望的结果,不可避免造成隐藏知识或信息的行为;二是知识共享风险,团队内部存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可以采用如引入专利技术等手段获得创新所需要的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可以通过成员的积累和内部交流逐渐增多,但现实情况是,为了防止个人知识的流失和被别人模仿,成员往往采取一种保护自我的行为,引起成员之间形成知识壁垒;三是成员关系风险,多个合作主体由于交流方式、对待风险态度、专业差异等因素,成员之间的合作难以达成一种默契,特别是在核心成员退出科研团队的时候,给其他成员造成关系紧张的氛围。因此,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过程关键风险当中也包含协同分工风险,体现为成果分配风险、知识共享风险和成员关系风险。

(3)组织层面:目标互异风险。创新优势差异不仅从个体层面和团队层面对风险控制产生消极作用,而且也从组织层面削弱创新协同,由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目标冲突,诱发目标设定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偏离,特别是在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经营方式、团队文化、研究主题等都能引起目标差异,进而阻碍科研团队整体的创新绩效提升。目标互异风险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一是观念认同风险,科研团队创新需要围绕共同的目标展开才能形成合力,而现实中成员的观念难以统一,特别是具有优势技能的成员更是有个人见解,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其观念及行为;二是任务复杂风险,科研创新活动充满不确定性,成员之间任务的临时调整、岗位转换、工作随意更改等问题引起成员创新工作行动迟缓、科研工作效率降低;三是决策信息不对称风险,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科研创新的成败,而实际上信息存在不对称现象,尤其是跨层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如创新的前沿成果被高层次的成员掌握,而层次较低的成员难以获得最新的研究信息。因此,目标互异风险也是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过程关键风险当中的一个方面,体现为观念认同风险、任务复杂风险和决策信息不对称风险。

4.3 创新协作与风险控制

创新协作与风险控制是以优势为基础的创新管理和风险管控,本质上是在尊重科研团队成员创新优势差异前提下降低创新的风险、提升创新效率。一方面,以往的研究侧重创新成果和风险的事后管控,对创新过程中关键风险因素较少关注,而创新协作是在科研团队成员个体优势发挥下实现有效合作,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可以通过优势来克服;另一方面,当前研究只是关注影响创新风险的环境条件,未从个体、团队和组织3 个内生性因素进行划分,而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过程关键风险不仅受外生性的环境等因素影响,而且个体参与风险、协同分工风险和目标互异风险3 个内生性因素也需要重点关注。

5 结论和启示

以往研究对跨区域、跨层次、多主体的科研团队往往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创新存在很高失败风险等方面缺乏有效解释,本文研究揭示创新优势差异对创新过程风险的影响机制,判别出个体、团队和组织层面的关键风险因素,研究显示,创新优势差异通过影响关键风险因素对创新协作与风险控制产生影响,是诱发创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而言,在个体参与风险方面,因为团队成员难以给自己清晰的定位,在创新活动中存在模棱两可的创新行为,导致个人能力与团队需求之间不匹配、配置错位;在协同分工风险方面,由于制度不规范和模糊,成果分配机制缺乏,团队成员之间知识共享缺乏,诱发成员彼此之间关系紧张、内部争夺资源严重;在目标互异风险方面,团队成员个体创新观念不同,与组织创新风格存在差异,而科研创新任务复杂且不确定,造成决策信息不对称,影响风险的控制。笔者认为,本研究主要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一方面,构建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关键风险识别机制,提出“创新优势差异”这一风险本源概念,尽管已有学者提出科研团队创新风险的众多因素,本研究以当前涌现的实例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全景和微观方法对新型科研团队创新过程关键风险进行识别;另一方面,确定得出3 个维度的关键风险,已有研究主要是从制度环境、成员合作等外部因素解释科研团队创新过程关键风险因素,而本研究从创新优势差异这一内生性视角识别出个体参与风险、协同分工风险和目标互异风险。

本研究表明,优势导向的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尊重个体差异,同时利用优势减少创新风险。本文得出的管理启示如下:(1)充分发挥科研团队成员的个体优势,提供科研交流平台、构建理论学习小组、弱化科研成果量化考核,关注成员个人成长,同时以内部成员联合为纽带,将外部引进的知识、能力等资源进行融合,突出成员个体在创新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2)通过完善团队管理的运行机制来保证优势互补,制定配套的个体优势发挥制度和规范,营造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明确利益风险机制,在识别成员优势前提下进行团队内部能力、优势的有效配置,实现“天下人才皆为我用”的目标。

虽然本文研究识别出外引内联型科研团队创新过程关键风险要素,但是还存在研究案例较少、缺少调节变量选取等的不足,未来可以扩大样本数量和范围,探析其他视角下的影响因素,同时确定其中的关键点。

猜你喜欢

成员个体优势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矮的优势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画与话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