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气道管理对防止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痰痂堵管的效果分析
2020-10-16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529070章艳叶良凤蔡俊伟
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529070)章艳 叶良凤 蔡俊伟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6月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症患者40例为对比组。另选择2018年7月~12月40例为实验组。对比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8~73岁,平均(50.5±2.6)岁。实验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7~74岁,平均(50.5±2.5)岁。
1.2 方法 对比组运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运用了系统气道管理方式:(1)成立人工气道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EICU、抢救区、观察区护理组长,急诊专科护士、教育护士为组员,负责全科人工气道护理质量管理,制定人工气道护理流程,定期组织机械通气和人工气道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对临床一线护士开展一对一的现场指导。(2)分析痰堵原因:①气道湿化不足,建立人工气道后会出现呼吸道咳嗽、过滤以及湿化温化功能消失等情况,形成痰痂;②吸痰不彻底: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会失去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以及病原体过滤的作用,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情况,容易形成痰痂;③气道黏膜出血:气道黏膜损伤或坏死,容易形成血痂痰。④误吸:经胃管注食,吸痰、翻身等日常操作容易诱发呛咳和呕吐,出现误吸而形成痰痂。(3)有效气道湿化:①湿化方式:使用呼吸机湿化罐进行气道内的湿化,湿化罐内液体应保持100ml以上,对单纯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②湿化液的选择:0.45%的氯化钠溶液或灭菌注射用水为临床较为理想的湿化液,也可根据病例的特殊性选择1.25%碳酸氢钠溶液、药物湿化液;③湿化温度:加热湿化器湿化温度应控制在32℃~37℃之间;④雾化吸入:观察病人痰液的性状,并与医生及时进行沟通,遵医嘱实施雾化治疗,要根据病例不同选择不同的雾化方式,机械通气患者应采用呼吸机压缩雾化方式,非此类患者应采用氧驱动雾化治疗,每次时间20分钟左右,每天两次。(4)有效吸痰:①掌握吸痰时机和技巧,叩背的力度和部位,必要时配合医生行纤支镜吸痰;②向气道导管内注入1.25%碳酸氢钠3~5ml可溶解痰液,刺激咳漱,使肺部痰液松动,易于吸痰;③吸痰时动作轻柔,选择粗细合适的吸痰管并调整吸痰压力,避免引起气道黏膜出血形成血痂痰。(5)留置鼻肠管:避免发生呛咳、呕吐时出现误吸而形成痰痂。(6)人工气道护理干预:①管道固定:检查导管牢固程度,降低滑脱的几率,保持管路通畅,防止过度牵拉和扭曲;②检测气囊压力:采取气囊压力监测表每班测压一次,气囊压力应维持在25cmH2O~30cmH2O之间;③气管导管选择:采取高容低压型气囊导管,此类导管具有气管接触面积大等优势,可有效降低气道黏膜缺血坏死几率。(7)基础护理:根据病例实际情况按时、按需翻身拍背,有效的拍背产生的动荡能够将黏附于气管壁上面的痰液脱落。每天口腔护理的次数不得少于3次。保证每天液体总量,防止痰液黏稠。
1.3 指标观察和评价 观察两组病例痰痂形成率、气道堵塞、痰液黏稠度情况。
1.4 统计方式 根据观察指标统计相关数据,使用例(n)、百分率(%)来表示计数资料,将有效数据输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进行X2检验,当P<0.05时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痰痂形成率、气道堵塞率情况对比 对比组痰痂形成率(30%)和气道堵塞率(15%)高于实验组的5%、2.5%,P<0.05。
2.2 痰液黏稠度情况对比 实验组痰液黏稠度改善显著优于对比组,差异明显,P<0.05,见附表。
附表 痰液黏稠度情况对比
3 讨论
系统气道管理属于临床新型护理管理的一种,根据实际原因制定护理方案,通过气道湿化方式分析,可有效地降低痰液黏稠度,改善气道情况[1][2]。通过人工气道护理干预,可保证气道正常,降低炎性反应。本文中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发现实验组痰痂形成率、气道堵塞率及痰液黏稠度改善显著优于对比组,P<0.05。
总之,系统气道管理方式可应用在危重症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中,可有效降低人工气道痰痂发生率、气道堵塞率,改善痰液黏稠度,保证气道畅通提升治疗效果,此护理管理方式值得临床应用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