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原因与应对策略研究
2020-10-15郭培
摘 要: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教学活动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通过高校阶段的教育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形势。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逐渐增多,对于学生的身心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了影响。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原因,并且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能够更好地维护高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9-0-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校园突发事件的数量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每一个突发事件都对高校学生和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并且制定有效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对于保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表现特征
(一)突发性
青年大学生由于思想认知尚未完全成熟,大多数学生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不够冷静理智,对于事件发生的后果没有深入思考,从而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将一些小矛盾迅速升级,从而演化成无法处理的突发事件。
(二)破坏性
高校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一般以罢课、静坐、示威等形式表现。加之学生的激进情绪,如果学校没有做好管理和引导工作,导致控制力度失当,则有可能加重学生群体与突发事件主体之间的矛盾,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引发更大范围的恐慌情绪。如果在此过程中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传播,会使得社会舆论在学校、家长、社会中产生连锁反应,对于学校造成不可预估的后果。
(三)扩散性
当前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催生出了各种新媒体,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而互联网具有隐秘性的特点。高校在发生突发事件之后,通过互联网不断传播,扩散速度和范围都较大,通过高校学生的不断发酵,使得突发事件爆发出第二次舆论危机,可以对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当前的大多数学生都是“95后”,且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受自身利益、家庭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学生道德素质缺失,在集体观念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多数大学生更多的关注自身利益,不具备集体生活的能力,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学生大多心理不够成熟,导致思想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激行为,进而引发突发事件。除此之外,由于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情绪较为激进,容易起哄闹事,在群体的煽动下他们看待问题更加片面极端,最终酿成突发事件,对于社会和学校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经济发展下,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时有发生,各种文化处在相互交流和碰撞的时期,且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价值观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如果学生没有坚定的价值取向,则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乏正确的处理方法。另外,高校周边的环境多以娱乐场所为主,流动人口多,学生经常在校外活动,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如果学生处理不当,有可能加重事态,影响学生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三)学校因素
隨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大多数高校都在进行扩招,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可是在发展过程中对应的教学资源没有与高校的发展相适应,导致学生的发展受限。如在制定学生管理机制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没有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置机制,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控,导致事态的严重性进一步扩大。另外,大多数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情绪波动较大,积累到阈值时,学生就可能爆发负面情绪,导致冲突事件的发生。
(四)不可抗力
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由于高校学生群体数量众多,且学生都是集体生活。这样的高校特点也加大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学校难以针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精准的预测。例如自然灾害、火灾等多种不可抗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对于学生的生命安全和高效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无法预估的损害。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
首先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德育课程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思想认知,让学生对突发事件有深刻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和相应的管理人员都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对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学校要从外部环境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例如举办校园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征集,利用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辅导员在班会中也应当渗透突发事件相关教育内容;科任教师也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关于突发事件的思想认知教育。
(二)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
高校首先要落实突发事件管理工作的责任制度以及制度建设的落实工作,提高防范于未然的能力,尽可能地将突发事件扼杀在摇篮中,或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尽力减少突发事件对学校和学生造成的影响,通过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将事件的影响减到最小。其次,在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之后,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相互协调沟通,齐心协力,将学生管理和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处理反馈机制,针对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总结和反馈,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现有的应急处理预案,使其更加符合本校的实际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有的放矢。
(三)建立应急处理管理机构
高校应当构建完善的处理机制,在处理突发事件的各个程序中都应当有明确的应急系统和责任分工,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级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响应,根据自身的责任分工落实相关处理措施,这样才能进一步阻止事态的蔓延,并且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将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后果降到最低。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要对事件涉及的学生进行及时介入,通过心理咨询和访谈的方式,将危机事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降到最低,及时消除学生因突发事件造成的心理障碍。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管理,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危机事件发生时通过网络和相关信息技术及时收集信息,在事件爆发后,利用网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具有鲜明的特征,且引起突发事件的原因较为复杂,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及时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和机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在事件发生后及时总结经验,避免今后出现此类突发事件,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旭东.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原因与应对策略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2).
[2]肖华平.新时期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研究[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5(7).
收稿日期:2020-3-11
作者简介:郭培(1989—),女,陕西西安人,讲师,学士,本科,主要从事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