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20-10-15余珊珊

传播力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摘 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重要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艺术表演、社会风俗以及一些传统的技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促进文化的繁荣、社会自信心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本文从方城地区的非物质文化着手,研究了新时期地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9-00-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文明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扬,将极大地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体系;2.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缩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特点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离不开人的因素,并且主要是靠人来传播和发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藝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态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它将会随人的消亡而消亡。

以方城县申报成国家级保护项目的方城石猴为例,在清朝末期方城县的砚山铺村,家家户户都雕刻石猴,曾经是该村主要的经济来源,方城石猴以它小巧、憨态可掬的朴实造型,妙趣横生的具有原生态图腾艺术的表现形式令人神往,堪称我国民间石雕玩具的一绝,方城石猴大部分为蹲姿,品种有单猴、母子猴、大猴背小猴等,在这些形态各异的小猴造型上,依然贯穿着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那些飞禽走兽的灵动气韵,贯穿着民间艺人凭借自身直觉和直观感受随意性的创作方式,使人感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方城石猴在南阳地区乃至临近各省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方城石猴几百年来传承着古老的艺术造型和制作方法,可以说在目前河南省民间传统玩具中是唯一始终保持地域特色、原汁原味的石刻乡土玩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经商潮、打工潮的冲击,方城石猴的雕刻技艺备受冷落,曾一度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当笔者发现这一情况时,村中就仅剩下以王忠义老人为代表的寥寥几人还可以雕刻石猴。面对这一现实困境,方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其设立了专属的具体保护方案。一方面撰文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全社会对它的濒危状况进行关注,另一方面抓紧为其申报保护项目,并为王忠义老人安排传授徒弟事宜,短短几年时间,王忠义的儿子王国庆和孙子都已经掌握了石猴雕刻的全部技艺,并能独立操作。2010年86岁的王忠义老人突然去世,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保护措施提前了一步,方城石猴雕刻技艺这一民间活态文化得以延续。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说,人是尤为重要的,特别对于技能类文化遗产,一方面有承载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更紧密地附着于特定的人群。对于这类文化遗产而言,要做好保护传承,保护传承人最为关键,只要传承人还在创新,文化遗产就会后继有人,文化传承精神和载体就将具有内在更新力。

二、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宣传

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多民族融合的民间生态。这也注定了我国的文化特色必将是多元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逐渐恶化,一些手工匠人逐渐跳槽到更加快速产生经济效益的行业领域,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引起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做得很不到位,应努力营造人人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积极发挥各种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文化讲堂和知识宣传让社会大众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营造全社会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二)因地制宜,多方位改善传承人的工作环境

当下时期,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当地政府已经为民间艺人提供相应的生活补助,这种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为民间艺人的创作和技艺发扬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对它们进行了肯定,让传承人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把传承和发扬当做一种责任和义务,自觉自愿地把技艺传授出去。只要大家认可、社会认可,就能充分激发出传承人的积极性。以方城县黄石砚的制作工艺为例,黄石砚因取材于方城县的黄石山而得名,历史上曾与端砚、歙砚、洮河砚、黄河澄泥砚并称为中国五大名砚。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黄石砚的制作规模日渐萎缩,至20世纪末,黄石砚的制作艺人仅剩下以李振清为代表的寥寥几人,濒危状况堪忧,方城县发现这种情况之后,由县政府牵头发起了拯救黄石砚的活动,先后斥资12万元,通过连续举办两届“陆子冈”杯中国黄石砚精品展评会和中国黄石砚邮票的发行活动来提高方城黄石砚的知名度,通过评奖来激励黄石砚雕刻专业人员,调动他们创作精品的积极性,并积极组织专业人员为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方城县还组织成立了中国黄石砚工艺研讨会。在各项政策的带动下,黄石砚已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也逐渐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近年来,李振清不但将自己的雕刻技艺传于儿子李国文,还带了徒弟袁向立、汪春洋、张伟等。经过几年的发展,黄石砚的制作队伍已扩展到一百多人。实际上,与政府津贴相比,传承人更看重的是社会关注度,伴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他们的才艺进行肯定,一方面是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另一方面是随着认可度越来越高,作品的经济价值也相应增加,为他们带来相对丰厚的物质回报。

(三)借助现代化传媒手段,让传承人的技艺长久保存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除了传统的活态传承,也可以利用现代传播媒体和传播手段来开展内涵更为丰富、意义更为深远的传承。以方城县的拐河丝绸织制做工艺为例,拐河丝绸的织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明代嘉靖年间已初具规模,清末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拐河镇90%的人均以丝绸或与丝绸相关产业为生。并且拐河的丝绸与历史上连接东西方文化的大通道——丝绸之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丝绸之路学研究方面的专家杨廉称,作为丝绸之路源头之一的方城,在整个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重要环节。如今拐河丝绸的衰败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全镇连一套完整的织制工具都难以找齐,且寥寥几位传承艺人都已年近八旬,濒危状况可见一斑。没有条件恢复活态的传承,就可以换一种方式将这种即将灭绝的传统技艺拍摄成类似于电视节目的音像作品,既用影视节目的形式发行放映,又可以视频的形式传载于互联网络,这样既满足需求也体现价值,既锻炼传人也培养受众,将这些资料永久保存下去,使更多的人来了解、欣赏,无疑会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赋予文化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口传心授的方式、由民众集体创作、在民众中世代传承、为民众所享受的文化,是至今还在民众中流传的活态文化,做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增强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之一,只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收稿日期:2020-3-6

作者简介:余珊珊(1982—),女,河南方城人,初级馆员,本科,主要从事群众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