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地理学的开创性与中外文学研究

2020-10-15邹建军

三峡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原创性

摘  要:文学地理学批评是由中国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具有完整的话语体系和自主知识产权,主要体现于六个系列的术语及相关的概念。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来自于中国学者丰富的文学批评实践,而不是来自于西方的地理批评,更不是来自于中国的古代文论,所以具有相当的开拓性和创造性。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在以后的中外文学研究实践中,具有强大的解释功能,文学地理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批评;术语和概念;原创性;运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K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5-0102-09

文学地理学批评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来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学术话语。它的提出本身,和西方的所谓“地理批评”不存在血缘关系,也不存在亲缘关系。中国最早介绍西方“地理批评”的,是姜丹丹与米歇尔·柯罗合写的《文学地理学、地理批评与地理诗学》[1],而中国“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提出,始于我的一篇访谈[2]。那时,我并不了解有所谓的“地理批评”,只知道西方有比较成熟的“环境批评”、“生态批评”和“空间批评”。受到“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影响,所以我讲的是“文学地理学批评”,而不是“地理批评”或“地理文学批评”。“文学地理学批评”只是针对文学现象,而“地理批评”不只是针对文学现象,还要针对更为广泛的文化和哲学现象。我们既然可以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当然也就可以提出“文学地理学批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提出“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目的,是因为我发现从前中国学者对于作家作品的研究,以关注时间因素为多,而关注空间因素为少,所以以这种重视空间的批评方法来研究具体的作家和作品,不仅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研究作家身上所存在的地理要素及其意义,研究作品里所存在的地理要素及其意义,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研究所有文学现象与地理空间相关的理论问题。涉及西方“地理批评”的第二文,是颜红菲发表的《开辟文学理论研究的新空间——西方文学地理学研究述评》[3]。在此三年多以前,她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批评》[4]中所涉及的,是中国学者所提出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由此可见,中国学者对西方“地理批评”的了解,要大大晚于对中国“文学地理学批评”的了解。关于西方“地理批评”第三文,是骆燕灵发表的《关于地理批评——朱立元与维斯法尔的对话》[5],比中国学者所讲的文学地理学批评晚了近十年。这几个数据可以说明,“文学地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和西方的“地理批评”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最少在表面上看来没有是任何关联性。这是我们在讲“文学地理学批评”原创性的时候,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

从以上可以看出, 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和西方的“地理批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态。西方的“地理批评”不能等同于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后者不是前者的引入,前者对后者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最少到今天看来,也仍然是如此。西方的“地理批评”是在最近二十年才在法国和美国发展起来的,对于西方的整个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体系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比较小的。中国现在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或西方文论教材,并没有关于“地理批评”的介绍,更没有相关的论述。在异彩纷呈的西方文学理论学派中,似乎也没有出现过“地理批评”学派,而学派则是西方近一个世纪以来文学批评生存的标准形态。由此可见,文学地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自己的发明创造,不像其他现有的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基本上都是从西方引进的。我们开始提出“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时候,对西方“地理批评”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就更谈不上有多么熟悉。在前年由复旦大学主办的“文学与地理”学术研讨会上,我也明确地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然而现在有人认为中国“文学地理学批评”,就是来自于西方的“地理批评”。真正的学术研究是追求真理的,而不是追求利益的;真理要放在利益的前面,甚至可以为了真理而忽略利益。更准确地说,真理是真理,利益是利益,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我们这样说并不是争什么发明权,也不是为了争什么话语权,然而历史的事实就是如此。为什么每一种东西都必须要从西方引进呢?西方的确是存在“地理批评”,主要的代表学者有两个,一个是美国的罗伯特·塔利,一个是法国的韦斯特法尔。把他们的理论介绍到中国以后,文学地理学批评当然会受到影响,我们对此是欢迎的。然而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具体会受到多大的影响,还要看他们的东西是不是更加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加以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又有多少新的发展。中国的文学地理学,当然需要西方的加入;世界上所有的学者,都可以加入到文学地理学研究中来,让文学地理学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门重要的文学研究学科。文学地理学是中国学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但一门学科也是属于世界的,学术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学者可以做,外国的学者也可以做,这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是人类生命共同体中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的文学批评新方法

文学地理学批评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这是不存在问题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文学地理学批评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有了一整套独立的话语方式,当然就有了一整套的概念及其术语。这些术语和概念,主要体现在我的一系列论文里面,同时也体现在曾大兴著《文学地理学概论》中[6]。从目前来看,文学地理学批评一些新的术语和概念,多半都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来的,其中大部分术语具有比较强大的解释功能,已经成為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现有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必要的补充。如果没有自己的术语和概念,也许还不能说中国已经有了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因为所谓的理论还是要有一些新的说法,而新的说法首先就是体现在一系列新的概念和术语上。新的概念和新的术语,也就是一种新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体现的正是一种新的文学思想;而现有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想体系。文学地理学批评首先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因为从前没有这样的术语和概念,同时也没有运用于对所有文学现象的研究。从地理的角度研究文学,在中国从前的文学研究中是比较少见的;从前的文学研究多半都是从时间的角度来展开,什么文学史的构成呵,什么文学的历史演变呵,什么文学理论的时代性呵,关注的都是时间因素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而文学地理学提倡从空间的角度特别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研究文学,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的方法和手段,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文学研究的新角度和新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鲜明的方法论,体现了自己独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角度和两种方法,所以曾大兴在多年以前就提出,我们要建立与文学史“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7],并且让它成为一门独立的、重要的学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这种思想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开始还受到一些人的嘲笑,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反对的声音,相反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表示认可与赞同。

文学地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新兴的文学研究学科,因为它可以揭示文学现象中存在的许多具有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对某一时代文学区域的形成、产生与发展过程的研究,就本质而言也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现在我们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对文学景观、文学地图、作家行迹、文学地名的研究,其实也都属于文学地理学研究。有学者研究苏轼一生的行踪,以自己的实地考察来考证和证明苏轼在一生中究竟到过哪些地方,每一部主要的作品是创作于哪里,这些作品是怎么被创作出来的,这样的研究也都是属于文学地理学研究。这样的事实说明,研究作家一生的行动路线,探讨作品的写作地、作品的发表地、作品的传播地等,都会成为一门很大的学问。如果我们加以命名,前者可以叫“作家行迹学”,后者可以叫“文学地名学”。由此可见,对于文学与地理关系的研究,其范围之大、问题之多、意义之深远、价值之重大,是我们许多人无法想象的。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文学地理学研究中来,因为每一个对于学问感兴趣的学者,只要选取其中的某一个方面,长期加以坚持,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学问家。文学地理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投入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它存在的问题太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太多,值得关注的内容太丰富。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切入文学,会发现许多很有意思的问题,简直让人目不暇接,而这正是我们的英雄用武之地。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是从近代才开始的。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在探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不同文化传统之后,首次提出了“文学地理”概念,后来有一批学者相继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如刘师培、汪辟疆、金克木、袁行霈、杨义等著名学者。经过许多学者们的共同努力,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显要的学科,已经在中国初步建立了起来。为什么说文学地理学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呢?因为它已经有了自己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在中国的文学研究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现有的中国文学理论,也产生了比较大的推进。当然,在文学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有的方面也许还不够完善,有的方面也许还不够充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中外学术史上,一门学科的建立往往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有的要经过好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这不是一人登高一呼就可以完成的。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往往会经过许多的曲折与坎坷,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经受历史和文化的双重考验。文学地理学已经经受了一些考验,现在已经初步地建立起来了。这是一种基本的事实,我们不可否定这样的事实。

当然,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地理学在历史上早就存在。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地理学研究就开始出现,孔子在《诗经》中对“十五国风”的研究,管子在《管子·水地篇》中对齐人心性和风格的论述,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在西方,古罗马学者结合地理形态对古希腊文学的研究,后来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对文学与气候关系的研究,对后世的西方文学研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远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文学地理学批评”在中国产生以后,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新方法才被提了出来,并开始形成和产生了一整套的术语和概念,体现了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许多学者知道什么叫文学地理学,如何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如何从地理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和艺术,包括对文学(艺术)的本质、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艺术)的来源、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传播、文学(艺术)的消费等问题的重新认识。所以我们可以说,今天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来研究文学,在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自觉的阶段。作为一种批评方法的文学地理学,和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地理学是不一样的。文学地理学首先是一种文学批評方法,运用这种批评方法来研究中外文学,从具体的作家作品出发,在总结出足够丰富的基本规则和发展规律以后,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地理学才能完整地建立起来。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已经有了二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比较成熟;而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地理学,还处于不断完善和修订的过程中,其学科体系已经趋向于接近完成。

对于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我有两个基本的判断:一个是对于作家与地理关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个是对于作品与地理关系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们都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文学就是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现象,所以文学地理学的首要对象就是作家和作品。同时,任何作家主要是生活在特定的空间里面,而不是主要生活在时间里面;空间对于作家所产生的影响,要比时间对作家所产生的影响,要重要得多、要大得多。因此,我们说空间要素对于作家和作品,以及对于文学社团、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史的影响,更为深广一些。从前我们一些研究文学史的人,或者说一些研究文学的人,根本没有认识到这样一点。他们往往只重视时间要素,而不重视空间要素,甚至有意无意地完全忽略了空间要素。在对于中外文学史的研究中,只重视时间要素,或者只重视空间要素,其实都是存在问题的,这样做既不准确,也不科学。因为离开了时间就没有叙事,离开了空间也没有叙事;离开了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了文学与艺术本身。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叙事,既不符合基本的逻辑,也不符合历史的事实。文学地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就是因为世界上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以及时间和空间因素在作家身上的存在,时间和空间因素在作品之中的存在。作品中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当然来自于作家身上时间和空间,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所写的,离开了作家就不会有作品,离开了作品就不会有所谓的文学,而时间和空间正是我们理解文学的两个重要维度。如果我们的视野中只有时间的维度,或者只有空间的维度,文学研究是不可能展开的,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的文学史研究也是有缺陷的;然而,我们许多现有的中外文学史,只有在时间的流线中延展,少有在空间的情境中出场。如果这样的问题不加以改变,就会极大地影响文学接受者,也会极大地影响文学传播者,以及文学教育者。

文学作品里所存在的所有内容,都是与历史上所产生的历代作家所生存的特定地理空间相关。世界上诸多空间要素或地理要素,对于作家所产生的影响,就是通过历史上所有的文学作品而保存下来,并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在后世历代读者们的面前。在世界上,时间到底存不存在,一直也有人在讨论。我们当然是认同时间存在的,然而我们认为如果没有空间的存在,时间在世界上就没有办法成形。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没有早上、中午、下午和晚上,世界上特定的天地之运行,以及通过天地运行而产生的空间形态,我们可以把握时间的运动吗?我们是如何知道一天之中各个时间段的呢?如果我们仅靠钟表,而不管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我们可以仅靠时间而生存下去吗?罪犯在狱中,如果把所有的窗户关上,只有一只手表可以让他看见,如此他也是知道时间的,然而如果他不知道自己所在的空间,他还活得下去吗?所以,一天之中的各个时段,一年之中的各个季节,往往都要通过空间的变化才可以明确得知。可见,空间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比时间的影响要更为显著,更加强大;空间对于历史上各个时代的作家和作品的影响,也同样是如此。

正是因为时间与空间的存在,特别是因为空间对于作家作品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文学地理学才有了它特定的研究对象;而正是因为有了特定的研究对象,文学地理学才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决定一门学科能不能成立的,往往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东西;而对于文学地理学来说,内在的东西就是它所具有的特定的研究对象。在我们看来,作家身上所存在的和作品里面所存在的地理空间要素,就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特定对象。因为我们在现有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和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之下的各个二级学科中,基本上都不研究这样一些东西。在我们现有的文学理论教材里面,基本上不涉及地理空间对于文学的影响,也很少讨论文学里的地理空间问题;我们现有的文学史教材里面,往往只讲时间而不讲空间,基本上不讲地理因素对于文学史所产生的影响,这就给我们一种印象,似乎只是时间就决定了中外文学史上所有作家和作品的形态,甚至决定了文学史的基本构成与发展,而实际情况却基本上或者完全不是这样。从前的文学史学者少有人发现这样的规律,从前的文学理论学者也少有人发现这样的规律;西方有一些学者虽然有所发现,但并没有上升到学科的高度来认识,没有提出要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文学地理学。只有中国学者才在最近一百以来,提出和发展了文学地理学,这就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文学理论和世界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贡献。我们不是要讲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吗?我们不是要实现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吗?要靠什么才能够建立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要靠什么才可以让中国本土文学“走出去”呢?就是要靠中国自己所特有的东西,而文学地理学正是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其理论内涵和术语概念足以和西方现有的东西相提并论,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代替他们的东西。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诸多术语具有比较强大的解释功能,因为文学地理学提出了独立地从空间之维来深入地研究文学的方法,并且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已经自成一体。

如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文学地理学,就会发现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的核心问题有三:一个是文地关系问题,探讨文学和地理的关系;一个是人地关系问题,探讨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个是神地关系问题,探讨文学和神仙(彼岸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8]。以上三个问题,让地理与文学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关系,与现有的中外文学研究实践直接相关。现有的文学地理学理论,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解释与此相关的所有文学现象,或者说文学地理学可以对中外文学史上所有现象做出不同于前人的理解,或者是不同于他人的解释。由此可见,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文学地理学批理论,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于自古以来的中外文学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与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的创造性

文学地理学批评是由中国学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已经有了一整套的基本理论,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实践。从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而言,我们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术语和概念,对文学的发现、文学的起源、文学的构成、文学的发展、文学的批评、文学的阅读和传播这些有关文学的重要现象,可以重新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认识。从文学的批评实践而言,我们已经有了一批针对作品的地理构成、作家的地理分布、作家的行动轨迹、文学的地名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成果。比较重要而具有相当开创性的成果,就是文学的地域研究、文学的地名研究、文学的地图研究、文学的地方研究、文学的版图研究、文学的空间研究和文学的环境研究等,而所有这些研究领域,都属于文学地理学的本体研究,或者说是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文学地理学相关的术语和概念,主要体现在这样两本书里面:一是曾大兴教授的《文学地理学概论》,二是拙著《江山之助——邹建军教授讲文学地理学》[9],以及我们的一系列论文里面。现有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是根据对具体作家与作品的研究而提出来的,以及对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所有文学现象的研究而得出来的。而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具有相当的开创性。

西方没有作为一门学科而出现的文学地理学,然而在他们最近二十年所发展起的“地理批评”中,也有一些重要的批评理论。西方的“地理批评”,和我們所熟悉的“环境批评”、“生态批评”是相关联的,属于同一研究领域的不同侧面。近代以来,西方已经有了一批文学地理学研究成果,但丁在《论俗语》中对民俗和文学关系的研究,孟德斯鸠对文学与气候关系的研究,黑格尔对人与气候环境关系的研究,丹纳对气候、人种与环境关系的研究,都是西方学者在文学地理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文学地理学在西方早就存在,是中国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宝贵资源。当代西方的“地理批评”与此很不相同,他们倾向于对哲学与空间现象的研究,而不是倾向于对具体作家与作品等文学现象的研究,西方历史上的作家与作品只是他们的研究材料,而主要不是他们的研究对象,也主要不是他们的研究内容。从总体上来说,他们的研究比较宽泛、比较抽象,主要是一种文化研究和哲学研究。因为其研究主要不是从文学现象出发,也很少针对历史上的具体作家或作品。可见,文学地理学批评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概念,表明这是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

为什么说文学地理学批评在理论上具有开创性呢?第一,“文学地理学批评”是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不是对西方“地理批评”的直接引进,也没有受到过它的重要影响,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创性。第二,与“文学地理学批评”相关的术语和概念,在本质上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传统比较接近,和西方文学理论没有发生必然的联系。如“地理感知”、“地理诗学”等概念,就是直接来自于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某些思想的概括和总结。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虽然没有现成的概念与术语可以借用,然而这些术语和概念与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可以说中国现有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主要是从中国本土的文学理论中生长起来的。而之所以如此,与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学者,主要是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转移过来的现象有关。第三,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中的许多术语和概念,都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如“地理基因”、“地理图式”、“地理叙事”、“地理诗学”等,在从前的文学理论术语体系中是不存在的,无论是中国的文学理论体系,还是西方的文学理论体系。第四,从数据到概念、从理论到实践,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批评都是自成一体的,包括针对作家的“地理基因”和“地理感知”,针对作品的“地理图式”、“地理叙事”,针对所有文学现象的“地理诗学”,针对文学史建构的“地理版图”、“文学区”等术语和概念,基本上都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这就体现了中国学者的理论思维的原创性,背后所隐含的都是中国自己的文学传统。所谓“自成一体”,是说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涉及到从文学的起源到文学的产生,从文学的本质到文学的特征,从文学的生产到文学的消费,从文学的创作到文学的批评,现有的文学地理学理论对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现象,几乎都是可以涵盖的。第五,现有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都是从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都有特定的背景和特定的指向。似乎没有一个概念和术语是从西方文学理论中引进的,也不是从现有的西方哲学、文化、社会学等其他学科里转化过来的,体现的是中国固有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批评方法。因此,文学地理学批评不是来自于西方,也不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翻译,而是中国学者根据自己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实践,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和探索过程,才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全部的原创性和自主的知识产权。这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有所不同,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的术语和概念,有许多的东西是借用的;自己原创的东西当然也有不少,但来自于其他学科的东西,来自于西方文学理论的东西,还是相当多的。当然,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完全来自于自己的创造也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与自己的传统隔开,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与自己的土地分离。文学地理学批评体系中的许多思想,在本质上来看与中国古代文论相通,如“地理影像”、“地理事像”、“作家的地理分布”等,然而它们同样也具有比较强大的解释功能,在文学理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中的术语与概念,也符合中国自古以来文学批评所形成的特点。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是什么?古代文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诗化”、“实化”、“虚化”,一切都是与具体的、生动的、鲜活的文学现象相关。在每一个术语和概念的背后,都有特定的人物和故事,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和哲学背景。中国文论史上存在的如此丰富的“小说评点”、“戏剧评点”,“诗话”、“词话”和“曲话”,说明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学批评方式都是起源于对于具体作品的感悟,起源于对作家的一种直观判断。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主要也是来自于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判断,往往是对于作家一种经验式的研究。西方早期的文学批评理论,可能和具体的作家作品相关,而到了后来特别是20世纪的文论,许多术语概念则来自于自古以来特别是当时的哲学和文化理论,理论家们往往从现有文学之外的理论中,推导出一些新的术语和概念,此乃当代西方文论重要的生产特征。而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和具体的作家作品关系密切,它们本身也主要是用以解释和解决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因此,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主要的来源是对于中外作家作品的研究,也就是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它们来自于文学批评实践,也反过去指导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正是因此,我们把中国的文学地理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叫“文学地理学批评”,而不是叫“地理批评”或者“文学地理学研究”。从此可以看出,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文论史上,都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特征,是其他批评方法包括西方的“地理批评”、“环境批评”、“生态批评”和“空间批评”所不可代替的。

三、文学地理学批评术语的六个系列

在中国现有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体系中,哪些术语和概念可以体现原创性呢?主要有以下六个系列:

一是“地理基因”、“地理感知”、“地理想象”系列,可以用来解释文学的发生、文学的起源等问题,也可以用来解释作家是如何产生的、作品是如何产生等问题,以及其他相关的文学现象是怎么发生的问题。这个系列的术语主要是对作家的,因为只有作家身上才存在“地理感知”和“地理想象”,并且这些问题也总是与他身上所存在的“地理基因”直接相关。这个系列的术语在从前的文学理论体系中是没有的,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

二是“地理影像”、“地理意象”、“地理事像”、“地理形象”、“地理景观”、“文学景观”、“地理空间”、“地理叙事”系列,可以用来解释文学作品的構成和文学作品的形态。文学的中心是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也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作家的研究。这一系列的术语可以对中外文学史上所有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的重新解读,从中发现从前的学者和批评家所没有发现的问题,并得出新的有意义的认识和结论。这个系列的术语虽然有的是从前的文学批评中所存在的,但在文学地理学批评中有了新的解释,并且相互之间具有相当的关联性,可以针对不同的文体的作品。如“地理意象”主要是针对诗歌等抒情作品,而“地理事像”主要针对小说和戏剧等叙事性作品。在这一系列的术语中,“地理叙事”是一个具有重要创造性的概念,可以用于对中外文学史上所有文学作品的解读,对于从西方引进的“叙事学”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10]。

三是“地理观念”、“地理思维”、“地理意识”、“地理思想”系列。这个系列的术语主要用于对作家身上深层结构的研究,包括作家的意识、观念、思想与思维。“地理思想”和“地理思维”是在作品里面所存在的地理影像、地理意象和地理空间研究等的基础上,用于对作家主体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地理意识”和“地理观念”也同样如此,每一个人都有“地理意识”和“地理观念”,只是在有的人身上是自觉的存在,而在有的人身上是不自觉的存在,而在作为文学作品的生产者——作家的身上,则是一种自觉的存在和不自觉的存在的完美统一。从前认为只有地理学家身上才会有“地理思想”的存在,然而在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看来,诗人和作家身上也具有独特的“地理思想”,只不过不是明显地表现为条条框框的东西,而是表现为形象、影像或意象的形态,并且首先是体现为生动的意识、模糊的观念,背后还与特定的“地理思维”直接相关。作家的地理思想体现在作家的言论中,更重要地是体现在作家的作品里,因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思想的“直接现实”。

四是“作家的出生地”、“作家的祖居地”、“作家的客居地”、“作家的流亡地”系列,主要用于对作家身上“地理基因”问题的研究。每一个作家身上都有不同的“地理基因”,即使是同一个地方出生和长大的作家,由于各自的身体、心理、家庭和家族的不同,也会出现很大的区别。而作家身上“地理基因”的不同,就可以从不同的“出生地”、不同的“成长地”、不同的“祖居地”、不同的“客居地”和不同的“流亡地”等方面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不然,我们对于作家身上“地理基因”的解释,就会没有说服力,同时也缺少科学性。而在这一个系列里面,所谓的“地”是说“地理”,而不是说“地点”;同时,“地理基因”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文化概念[11]。由此可见,作家“出生地”和“成长地”对于其一生而言是多么重要。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外在的自然条件(也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于作家的身心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当然,作家成长的历史也是内与外的结合,外在的条件也许是相似的,但内在的心理与生理条件,有时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在同一个地方出生的一群作家之间,产生巨大的差异性。这一系列的术语,完全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附属于“地理基因”而存在,当然也可以独立地解释中外文学史上的所有作家和作品。

五是“作品的写作地”、“作品的传播地”、“作品的阅读地”“作品的评论地”、“作品的改编地”系列。这一系列术语和概念,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的生产和传播,用于解释作品是如何被作家所生产出来的,又是如何进入世界各国的大众消费和传播路径的。一部文学作品的样态,除了作家本身的因素之外,也不可能完全离开其外在的环境。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英国的传播和在欧洲大陆的传播,在日本列岛的传播和在东亚大陆的传播,之所以有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其传播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同。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对于从前的文学理论有所推进,而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中,却很少考虑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在其中所发生的意义,而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可以反过来促使它们做出新的调整。可见,文学地理学不仅研究文学的生产,同样也要研究文学的传播,特别是文学作品和作家的跨国传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际旅行”。文学作品的生产是属于特定的地方和国家,但文学作品一旦发表或出版,它就不再属于特定的地方和国家了,而是属于整个人类和整个世界。文学地理学所关注的文学作品在发表或出版之后的命运,它们与特定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极大地发展了原有的文学地理学,让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地理学更加博大精深,丰富了现有的文学理论体系和文学史史学理论体系。

六是“地理版图”、“地理图式”、“文学地图”、“文学区”、“地理诗学”系列。“文学地图”是一个总的概念,既可以指一个作家一生的行迹,也可以指一个时期作家的地理分布,还可以指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所形成的图像。“地理版图”主要是用来研究文学史的,一个国家的文学是由哪些地方文学所构成的,一个地区的文学是由哪些民族的文学所构成的,整个世界的文学是由哪些国家的文学所构成的,整个人类的文学是由哪些区域的文学所构成的。“地理图式”是用来研究文学作品的,一个作家在一个作品或一个系列的作品里,呈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图式,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这个术语所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研究思路,可以得出一种独到的、创造性的判断。作家的心理结构和作品的空间结构,可以用图表的方式进行呈现,以体现一种独到的认识与高度的概括。从前的文学研究很少这样做,由于它的深度和广度,也很少有人可以做到这样一点,但现在的文学地理学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方法,也是对文学地理学研究者的重要要求。“文学区”是指以地理为依据,对地球上的人类文学从地理构成上进行一种分别性的处理[12]。所谓“区”,可以小于一个国家,也可以大于一个国家。如“三晋文学区”、“齐鲁文学区”、“巴蜀文学区”、“荆楚文学区”等,就小于一个国家;而“东亚文学区”、“南亚文学区”、“北欧文学区”、“南美文学区”等,就大于一个国家。而“地理诗学”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指从地理的角度重新认识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性质、文学的发生、文学的产生、文学的形态、文学的本体等,可以形成的一整套理论表述。在这里,“诗学”就是文学理论的同义词,不是诗歌理论的同义词,只不过是从地理的角度来认识文学本质与特征相关理论的总称。它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在所有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中,属于最高级别的概念。当然我们也得承认,“地理诗学”还没有能够建立起来,它需要大量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实践,同时也需要文学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最后才可以上升到诗学的高度来认识文学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和“历史诗学”、“心理诗学”、“哲学诗学”、“伦理诗学”同等重要的分支学科。不过,它还是属于文学地理学总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是超越于文学地理学之上的学科。

现有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相关术语与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以上六个系列,其具有各不相同的功用与功能,所针对的对象也并不相同。当然,由于每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认识,其理解与表述并不相同,所以它们的内涵、意义和解释功能,也就各不同相同。不同的学者自然会有不同的抽象与概括,说明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是多样的、丰富的,同时也是变化的和发展的。

四、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在文学研究实践中前景广阔

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足以证明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具有强大的解释功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知网上可以查到很多与此相关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以及在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的年会,人数众多,规模巨大,已经开到了第十届,每一届年会之后,都有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已经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如果我们在中国知网上查阅,就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数据[13]:以“地理批评”为篇名的有32篇;以“地理批评”为主题的有47篇;以“文学地理学批评”为篇名的有31篇;以“文学地理学批评”为主题的有89篇;以“文学地理学”为篇名的有308篇;以“文学地理学”为主题的有639篇;以“地理文学”为篇名的有7 篇;以“地理文学”为主题的有21篇;以“文学地理”为篇名的有372篇;以“文学地理”为主题的有583篇。虽然这些数据并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最少可以说明一些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来研究中外文学史上的所有作家和作品,乃至可以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来研究中外文学史上的所有文学现象,包括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社团、文学运动、文学传播;还可以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来研究作为通用教材的文学史系列和文学理论系列。由此可见,由中国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在中外文学研究和中外文学批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实践价值。

根据以上六个系列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我们就可以发现文学地理学是一个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体系,几乎涉及到了文学的所有方面。首先是对作家的研究,不论是作为自然人的作家还是作为社会人的作家,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文学地理学批评可以对几乎所有的作家进行研究,因为没有一个作家可以生活在真空之中,也没有一个作家会生活于真空之中,因为在有史以来没有一个作家可以生存于地球之外。其次是对作品的研究,不论是什么题材和体式的作品,也不论是什么社团和流派的作品,总是或多或少地具有地理因素,或者说所有的文学现象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关。环境虽然是一个总体概念,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也包括了人文的因素,但任何环境中都必然具有地理的因素,纯粹的人文因素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再次是文学社团与文学流派的研究,没有任何一个文学社团和文学流派可以在真空中存在,其实它们都是作家的群体和作品的集合,并且从本质而言都是地理因素和地域因素的集合。什么“岭南作家群”、“闽南作家群”、“云南作家群”、什么“东北作家群”、“草原作家群”、“江南作家群”等,为什么总是以地方而命名,就是因為它们的生长和发展都是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这就是文学地理学需要研究的问题。第四是对于文学根基和根本的研究,不论是作家还是作品,或者其他所有的文学现象,它们的根基和根本不是在于人本身,也不是在于社会和历史,更不是在于传统和文化,而是在于地理与环境。文化和传统也是地理环境的产物,社会和历史更是地理环境的产物,每一个人都是地理环境的产物,离开特定的地理环境,任何文学现象都不可能得到具体说明和科学论证的。因此,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相关理论,重新认识文学的总体和根本,就可以得出新的认识和新的结论。第五是对于文学史构成和文学史根源的研究,可以从地理和环境的角度进行重构,以期发现新的历史规律和形态特征。中国有中国的古代文学史,外国有外国的古代文学史,虽然这些“文学史”都具有史的性质,然而到现在为止,在中外学术史上,真正已经提出问题来讨论的文学史,还是相当有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困局呢?原因当然很多,每一部文学史都有各自不同的局限,并且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然而对于地理环境视野的缺失,对于地理空间因素的忽略,却是最为根本的原因。如果我们采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相关理论,重新认识中国或外国的文学史,就会有所认识、有所发现、有所构理,与从前有所不同的多部文学史就会问世。第六是对于文学理论的重新构理。中国现有的文学理论或文学理论教材,其思想内容和话语方式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个是来自于美国,一个是来自于英国,一个是来自于前苏联。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东西在哪里呢?来自于中国现代的东西在哪里呢?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研究得来的东西太多,而从人类学、考古学和地理学研究得来的东西太少。并且,用现有的文学理论来解读中外作家和作品,许多问题是得不到答案的,许多现象也是无法解释的。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从文学的根本和根源开始,从地理、环境和空间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以作家和作品为中心的许多文学现象,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不仅是对于所有文学现象的认识不一样,对于整个文学理论的认识也不一样,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新的文学理论的提出,导致新的文学史教材的问世,导致新的文学理论教材的问世。

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有那么多的经典作家和作品,也有那么多的当代作家和作品,我们都可以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重新进行解释,重新进行研究。这就是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强大的解释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所有的实践可以说明,这种文学批评新方法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以后的学术历史將会证明,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对于中外文学研究,特别是对于中外作家作品的研究,会产生极为重要的意义。西方古代的作家和作品,西方当代的作家和作品,中国古代的作家和作品,中国当代的作家和作品,东方其他国家古代的作家和作品,东方其他国家当代的作家和作品,从本质和性质上说,几乎所有的文学现象都可以重新研究,从而得出有意义和价值的结论。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虽然可以涉及到文学的所有方面,然而还是注重于对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也就是说,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是来自于作家和作品,也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对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最近十年以来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是这样做的,以后也会如此地继续发展下去,文学地理学批评始终不会离开以作家和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因为离开了文学现象,就不是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是与文学相通的、相似的审美现象,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对中外所有艺术现象的研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发展出一门艺术地理学,在某种意义上,文学也就是艺术,艺术也就是文学,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构成形态上的不同。

总之,文学地理学批评在理论上具有开创性,具体表现在以上的诸多方面,体现了一种基本的立场和基本的观念。这种基本的立场和观念首先就体现在一系列新的术语和概念上,体现在一种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同时也体现在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因此,文学地理学批评对于我们现有的文学理论,特别是对于现在通用的文学理论教材,是一种必要的补充和全新的丰富。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是对从前中外文学理论的重要发展,是对文学批评方法的全新开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丰富的实践意义。我们相信,文学地理学批评对于以后的中外文学研究实践,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让中外文学研究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值得说明的是,西方的“地理批评”由于研究的对象不限于文学而影响有限,而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批评以文学诸多现象为主体,所以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中国学者的文学批评实践发生意义,并且对外国学者的文学批评发生意义;不仅是中国学者可以运用,外国学者也可以运用,正是如此,文学地理学批评才成为了可以走出去的中国文论话语,成为了文学国际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方式与主要领域。

注 释:

[1] 姜丹丹、米歇尔·柯罗:《文学地理学、地理批评与地理诗学》,《文化与诗学》,2014年第2期。

[2] 邹建军、聂珍钊:《“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伦理思想研究》,《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

[3] 颜红菲:《开辟文学理论研究的新空间——西方文学地理学研究述评》,《武汉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4] 颜红菲:《当代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批评》,《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5] 骆燕灵:《关于地理批评——朱立元与维斯法尔的对话》,《江淮论坛》,2017年第3期。

[6]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

[7] 曾大兴:《建设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文学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8] 邹建军:《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核心理论问题》,《艺术与美学评论》,2019年总第19辑。

[9] 邹建军:《江山之助:邹建军教授讲文学地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

[10] 邹建军:《真实可靠的地理叙事及其审美意义——对电视连续剧“亮剑”的一种再探讨》,《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11] 屈伶萤、邹建军:《“地理基因”的形态、内涵及其产生根源》,《当代文坛》,2020年第4期。

[12] 邹建军、王海燕:《“文学区”概念的提出与文学史观念的重构——以三部通行的外国/世界文学史教材为例》,《湖北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13] 2020年7月1日晚上10点查询的结果。

责任编辑:杜雪琴

文字校对:向华武

猜你喜欢

原创性
试论原创性临时展览的策划与推广
新闻作品的原创性标准探究
作品的原创性
阿尔瓦罗·西扎
“工匠精神”下的觉醒与升华
“工匠精神”下的觉醒与升华
原有“真人秀”语境下的转型模式
央视原创文化益智节目的叙事特征研究
论体育赛事节目的著作权法地位
关于吴效刚《民国时期查禁文学史论》的研究